首頁 > 文史語錄 > 本草綱目·第九卷·谷部·大豆豉原文是什麼內容?

本草綱目·第九卷·谷部·大豆豉原文是什麼內容?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本草綱目》是明代傑出醫藥學家李時珍撰寫的中醫典籍,共52卷。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此書採用“目隨綱舉”編寫體例,故以“綱目”名書。以《證類本草》爲藍本加以變革。全書共190多萬字,載有藥物1892種,收集醫方11096個,繪製精美插圖1160幅,分爲16部、60類。是作者在繼承和總結以前本草學成就的基礎上,結合作者長期學習、採訪所積累的大量藥學知識,經過實踐和鑽研,歷時數十年而編成的一部鉅著。書中不僅考正了過去本草學中的若干錯誤,綜合了大量科學資料,提出了較科學的藥物分類方法,融入先進的生物進化思想,並反映了豐富的臨牀實踐。本書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博物學著作。

本草綱目·第九卷·谷部·大豆豉

【釋名】

[時珍說]豉,通嗜,調和五味,故名。

本草綱目·第九卷·谷部·大豆豉原文是什麼內容?

豆豉〔主治〕傷寒頭痛,瘴氣惡毒,煩躁懣悶,虛勞氣喘,兩腳疼冷。止盜汗,除煩。治寒熱風,胸中生瘡,治血性腹瀉腹痛,治瘧疾陰虛發熱,解毒除脹和犬咬。

【集解】

[時珍說]熟大豆都可做豆豉,用黑豆做成的可入藥。豆豉有淡豉、鹹豉,治療時多使淡豉汁和鹹豉汁,至於是使用哪一種豉汁是根據不同情況而定。豉心指裝盛豆豉中心部分。造淡豉的方法:用黑大豆二三鬥淘乾淨,用水浸泡一夜後瀝乾,再蒸熟攤在席上,等到微溫時,用蒿葉蓋在上面。每三天查看一次,等候發酵的菌絲布滿表面,但不能使菌絲太厚。然後在簸箕中曬乾並簸乾淨,用水拌和,乾溼應該恰如其分,以汁流出時間爲準。再將這些黑豆豉放在甕中築緊,在上面蓋三寸厚的桑葉,用泥密封起來,在太陽下曬七天,取出後再暴曬一個時辰,再加水拌和裝入甕中,像這樣反覆七次。最後再在火上蒸透,攤去火氣,放入甕中築緊封藏就算做成了。造鹹豆豉的方法:用大豆一斗,水泡三天,淘蒸攤醃,等到有了菌絲時取出來簸乾淨,再在水中淘洗瀝乾。每四斤大豆加鹽一斤,薑絲半斤,再用適量的椒、橘、蘇、茴、杏仁拌勻,放進甕中,加水浸泡,水面比豆高一寸,再用樹葉蓋上封口,曬上一個月便可造成。造豉汁的方法:十月到正月這一段時間,用上好的豆豉三鬥,清麻油熬至無煙,用一升熬好的清麻油與豆豉拌勻放在火上蒸熟,攤冷曬乾,用清麻油拌勻再蒸透。這樣反覆一共三遍。用白鹽一斗搗和,再用湯淋豆豉出汁液三四鬥,放進乾淨的鐵鍋中,再放些椒、姜、蔥、橘絲一起煎熬,煎好剩三分之二的汁液,將煎好的豉汁放入不透氣的容器中貯藏,味道香美絕佳。麩、豉、瓜豉、醬豉等都可做豉汁,但只做食品不能做藥用。

【發明】

[弘景說]豆豉是常見的食物。春夏之氣不調和,蒸炒後用酒浸漬服用效果最佳。依照康伯的方法,先用醋、酒浸泡蒸熟曬乾,用麻油和勻,再蒸曬,總共三遍。用椒、薑末調和後進食,效果遠比今天的油豉好。腳有疾病的人經常用酒泡豆豉喝,再用剩下的豆豉渣塗抹在腳上,腳病就都會治癒。淡豉〔氣味〕苦,寒,無毒。

本草綱目·第九卷·谷部·大豆豉原文是什麼內容? 第2張

【主治】

傷寒頭痛,瘴氣惡毒,煩躁懣悶,虛勞氣喘,兩腳疼冷。時疾熱病發汗。熬末止盜汗,除煩;生搗爲丸服,治寒熱風,胸中生瘡;煮服治血性腹瀉腹痛;研末塗陰莖生瘡。另治瘧疾陰虛發熱,解毒除脹和犬咬。下氣調中,治傷寒溫毒,發癍嘔逆。蒲州豉〔氣味〕味鹹,寒,無毒。

【主治】

解煩熱熱毒,寒熱虛勞,調中發汗,通關節,殺腥氣,傷寒鼻塞。陝州豉汁也能除煩熱。

【附方】

1. 傷寒發汗、頭痛、身熱、脈洪。用蔥白一小把、豉一升,棉裹住,加水三升,煮成一升,一次服下。如不出汗,再服一次,並加葛根三兩。又不出汗仍須再服,並加麻黃三兩。又一方:用蔥湯煮米粥,加鹽豉吃下,取汗。另方:用豉一升,煎一升,分次服,取汗。

2. 傷寒不止,胸中悶惡。用豉一升、鹽一合,加水四升,煮成一升半,分次服,取吐。

3. 血痢不止。用豉、大蒜等分,搗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鹽湯送下。

4. 瘧疾寒熱。煮豉湯飲服,大吐即愈。

5. 盜汗不止。用豉一升,微炒香,放清酒三升中泡三天,取汁服冷熱均可。如無效,可多服幾劑。

6. 膝攣骨痛。用豉心五升,九蒸九曬,泡酒中,每空心飲適量。

7. 喉痹不語。煮豉汁一升服,蓋被髮汗。同時把桂末放在舌下含咽。

8. 口舌生瘡,胸膈疼痛。用焦豉末含一夜即愈。

9. 小兒丹毒。用豉炒至煙盡,研末,油調敷塗。

10. 筋骨跌傷。用豉三升、水三升,煎成濃汁飲服。

11. 服藥過量。飲豉汁。

12. 腳部腫痛。飲豉汁,以渣敷腫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