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古文名著 > 《墨子·三辯》原文是什麼?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

《墨子·三辯》原文是什麼?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4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墨子·三辯》原文是什麼?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三辯》突出表現墨子學術性格的複雜、多樣和矛盾,是當時辯論狀況的真實寫照,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墨子·三辯》原文:

程繁問於子墨子曰:“夫子曰,聖王不爲樂。昔諸侯倦於聽治,息於鐘鼓之樂;士大夫倦於聽治,息於竽瑟之樂;農夫春耕夏耘,秋斂冬藏,息於瓴缶之樂。今夫子曰‘聖王不爲樂’,此譬之猶馬駕而不脫,弓張而不弛,無乃有血氣者之所不能至邪?”

子墨子曰:“昔者堯舜有茅茨者,且以爲禮,且以爲樂;湯放桀於大水,環天下自立爲王,事成功立,無大後患,因先王之樂,又自作樂,命曰《護》,又修《九韶》。武王勝殷殺紂,環天下自立以爲王,事成功立,無大後患,因先王之樂,又自作樂,命曰《象》;周成王因先王之樂,又自作樂,命曰《騶虞》。

周成王之治天下也,不若武王,武王之治天下也,不若成湯,成湯之治天下也,不若堯舜。故其樂逾繁者,其治逾寡。自此觀之,樂非所以治天下也。”

程繁曰:“子曰‘聖王無樂’,此亦樂已,若之何其謂聖王無樂也?”

《墨子·三辯》原文是什麼?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

子墨子曰:“聖王之命也,多者寡之。食之利也,以知飢而食之者智也,因爲無智矣。今聖王有樂而少,此亦無也。”

【鑑賞】

《三辯》突出表現墨子學術性格的複雜、多樣和矛盾,是當時辯論狀況的真實寫照,從中可引出對今人有益的經驗教訓。《三辯》記載了程繁和墨子的反覆問答。

程繁先聲奪人地反駁墨子說,您說聖王不奏樂,不聽音樂,可是,諸侯處理政事疲倦了,就演奏鐘鼓之樂來休息。士大夫處理政事疲倦了,就演奏竽瑟之樂來休息。農民春天耕種,夏天除草,秋天收穫,冬天儲藏,就敲打瓶盆來休息。現在您說,聖王不聽音樂,這就像只讓馬拉車,卻總不讓馬卸套,只把弓拉緊,卻總不鬆開,這是有血肉之軀的人所不能辦到的。程繁的陳詞,很符合人情事理。

在邏輯上,墨子說“聖王不爲樂”、“聖王無樂”,相當於全稱否定命題“所有S不是P”。但墨子同時又說:從前堯舜用茅草蓋房,實行禮儀,演奏音樂。商湯把夏桀流放於大水,一統天下,自立爲王,事業成功,沒有後患,繼承先王音樂,創作音樂,把樂章叫做《護》,又整理古代音樂《九韶》。

周武王滅商,殺死商紂王,一統天下,自立爲王,事業成功,沒有後患,繼承先王音樂,創作音樂,把樂章叫做《象》。周成王又繼承先王音樂,創作音樂,把樂章叫做《騶虞》。這等於承認“有些聖王爲樂”、“有些聖王有樂”,相當於特稱肯定命題“有S是P”。這跟前面說“聖王不爲樂”、“聖王無樂”的命題形式“所有S不是P”,是矛盾關係,同時肯定二者,導致自相矛盾,違反了邏輯學的矛盾律。

程繁緊接着批評墨子說:“您說聖王沒有音樂,可是這些也是音樂,怎麼能說聖王沒有音樂呢?”程繁一語中的,擊中要害。

反覆駁辯到最後,墨子說:“聖王的法則是,事物過度了,就減少它。飲食對於人是有益的,但餓了知道進食,這種聰明不能算聰明。那些聖王雖有音樂,但卻很少,就像會吃不能算聰明一樣,很少的音樂,等於沒有音樂。”

墨子這種“少樂無樂”的強辯,酷似公孫龍“白馬非馬”的詭辭,這種強詞奪理的謬誤論證,在程繁合乎邏輯的論辯面前,顯得蒼白無力,無異自我認輸。

在中國古代的學術辯論中,墨子總體上處於優勢。墨子所創墨家,推出中國古代辯學著作《墨經》,魯勝稱之爲《墨辯》,《辯經》。墨子是中國古代邏輯的奠基人和先驅者。墨子在實際辯論的多數場合,都充當正面教師的角色。

《墨子·三辯》原文是什麼?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 第2張

但墨子在《三辯》篇,扮演了一次強詞奪理的反面角色。程繁的辯論,合乎邏輯,論證有力。相反,墨子的議論,違反邏輯,辯技拙笨。墨子若不修正觀點,改變陳述,勢必左右爲難,進退維谷。

在真理和邏輯面前,人人平等。對古今中外全人類都普遍適用的邏輯真理,對墨子也一視同仁,並不特別偏袒墨子。墨子堅持“聖王不爲樂”、“聖王無樂”的錯誤論題,但他的任何詭辯和強詞奪理,都不能證明這一論題爲正當合理。

漢代史學家劉向、劉歆,奉皇帝命,整理皇家圖書館收藏的諸子百家典籍,把《三辯》編進《墨子》,使我們得以體察墨子學術性格的複雜性、多樣性和矛盾性。這種意外收穫,生動有趣,啓人心智。這證明人無完人,瑕不掩瑜,聖人也會有些許瑕疵。墨子強詞“非樂”,就是一例。

墨子“非樂”,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複雜問題。“樂”,泛指音樂等藝術活動。墨子“非樂”的用意,原本主要是非難統治者浪費民財民力而大搞奢侈享樂的音樂藝術活動。其實墨子精樂道,對音樂等藝術活動,是內行專才。

《淮南子·要略訓》說:“墨子學儒者之業,習孔子之術。”“儒者之業”和“孔子之術”,包括“樂”。“樂”是儒家“六藝”的一種。墨子學過“樂”,深諳樂理,善樂技,還曾做過樂吏,善吹笙。

《禮記·祭統》說:“墨翟者,樂吏之賤者也。”《呂氏春秋·貴因》說:“墨子見荊王,錦衣吹笙,因也。”《藝文類聚》卷四十四說:“墨子吹笙,墨子非樂,而於樂有是也。”墨子見荊王,爲之表演吹笙。墨子“非樂”,但對音樂等藝術活動,也有所肯定,體現出他複雜矛盾的心理性格。

墨子肯定音樂等藝術活動的美感功能。《非樂上》記載:“子墨子之所以非樂者,非以大鐘鳴鼓、琴瑟竽笙之聲以爲不樂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樂也。”即墨子之所以“非樂”,不是說大鐘、鳴鼓、琴瑟、竽笙的聲音不好聽,相反眼睛看了美,耳朵聽了樂。雖然如此,但是由於統治者大搞音樂等藝術活動,不符合人民利益,所以墨子說大搞音樂不對。

墨學的價值主體,是勞動人民。勞動人民急需解決的是溫飽。從統治者的角度說,音樂等藝術活動可以給他們以美感享受。但墨子認爲,這是統治者在揮霍勞動人民的血汗。統治者不顧人民死活,大搞音樂等藝術活動,滿足私慾,耽誤生產,勞民傷財,有害無利。

墨子非樂,走向極端。《淮南子·說山訓》說:“墨子非樂,不入朝歌之邑。”《史記·鄒陽列傳》說:“邑號朝歌,而墨子回車。”說的是墨子帶學生周遊列國,聽說前方地名叫朝歌,字面意思是“一大早就唱歌”,馬上聯想到統治者貪圖享樂,便驅車返回。

音樂有重要的社會功用。音樂等藝術活動,有教育感化、陶冶品性、培養情操的功能。隨着經濟發展,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精神生活與文化娛樂水平也相應提高。我們現在不能學墨子繼續“非樂”,而要適當發展音樂等藝術活動,讓音樂跟經濟、政治、倫理、教育、科學等相輔相成,諧調發展。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