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古文名著 > 《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內容是什麼?表達了什麼思想?

《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內容是什麼?表達了什麼思想?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內容是什麼?表達了什麼思想?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讀,感興趣的朋友就接着往下看吧~

【原文】

樂所由來者尚也①,必不可廢。有節,有侈,有正,有淫矣。賢者以昌,不肖者以亡。

【註釋】

①尚:久遠。

【譯文】

音樂的來源很久遠,一定不可以廢除。音樂的特點,有節制適宜的,有奢侈放縱的,有純正的,也有淫逸的。賢人用音樂來使國家昌盛,不賢能的人則因音樂而致國破身亡。

《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內容是什麼?表達了什麼思想?

【原文】

昔古朱襄氏①之治天下也,多風而陽氣畜積,萬物散解,果實不成,故士達②作爲五絃瑟,以來陰氣,以定羣生。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③:一曰載④民,二曰玄鳥,三曰遂⑤草木,四曰奮⑥五穀,五曰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⑦,八曰總萬物之極⑧。昔陶唐氏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氣鬱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爲舞以宣導之。

【註釋】

①朱襄氏:傳說中遠古部落名,其首領爲炎帝。②士達:朱襄氏之臣。③投足以歌八闋:投足,頓足,踏着腳。八闋:指舞樂的八章。④載:負載。⑤遂:順。⑥奮:茂盛。⑦德:四時的旺氣。⑧八曰總萬物之極:極:終極。以上“八曰”爲樂曲八章之名。八闋之樂是反映古代勞動人民生產鬥爭和原始宗教信仰的舞樂。

第一章“載民”是歌頌負載人民的大地;第二章“玄鳥”是歌頌氏族圖騰——黑鳥;第三章“遂草木”是祝願草木生長;第四章“奮五穀”是祝願五穀豐登;第五章“敬天常”是表達人們對自然規律的敬畏;第六章“達帝功”是表達他們要通達天帝之功的希望;第七章“依地德”是表達他們要遵循四時旺氣行事;第八章“總萬物之極”是說明他們總的願望是要使萬物發展達到最高限度。

【譯文】

遠古朱襄氏治理天下,多颳風而且陽氣蓄積太盛,萬物四散,果實難以成熟,所以士達創造了五絃瑟來招陰氣,以穩定衆生。古代葛天氏的音樂,演奏的形式是三個人拿着牛尾,踏着腳來唱八闋歌:

第一章叫“載民”,第二章叫“玄鳥”,第三章叫“遂草木”,第四章叫“奮五穀”,第五章叫“敬天常”,第六章叫“達帝功”,第七章叫“依地德”,第八章叫“總萬物之極”。古時陶唐氏開始治理天下的時候,陰氣太盛,氣勢滯漲沉積,水道阻塞,一切不按照它原來的流向運行,百姓的精神抑鬱積滯,筋骨蜷縮不得舒展,所以創作舞蹈來加以疏導。

【原文】

昔黃帝令伶倫作爲律①。伶倫自大夏之西,乃之②阮隃之陰③,取竹於懈溪之谷,以生空竅厚鈞④者,斷兩節間——其長三寸九分——而吹之,以爲黃鐘之宮,吹曰舍少⑤。次⑥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聽鳳皇之鳴,以別十二律⑦。

其雄鳴爲六,雌鳴亦六⑧,以比黃鐘之宮,適合;黃鐘之宮皆可以生之。故曰:黃鐘之宮,律呂之本。黃帝又命伶倫與榮將鑄十二鍾,以和五音,以施英韶。以仲春之月,乙卯之日,日在奎,始奏之,命之曰咸池。

【註釋】

①伶倫作爲律:伶倫:傳說爲黃帝的樂官。伶:樂官。倫:人名。律:古代定音用的竹製律管,相傳爲伶倫所製造。②之:往。③阮隃之陰:崑崙山的北面。後文的“懈溪”是山谷名,在崑崙山山谷內。④鈞:通“均”。⑤吹曰舍少:吹出來的聲音叫“舍少”,舍少是模擬黃鐘管的聲音。

⑥次:依次。⑦十二律:中國古代樂制中,以一個八度分爲十二個不完全相等的半音,每個半音稱爲一“律”。⑧雄鳴爲六,雌鳴亦六:指六陽律與六陰律(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大呂、夾鍾、仲呂、林鐘、南呂、應鐘)。

【譯文】

古代,黃帝命令伶倫創作樂律。伶倫從大夏山的西方,到崑崙山的北面尋找,從山谷中取來竹子,選擇中空而壁厚均勻的竹子,選擇兩節之間的一段——它長三寸九分——來吹它,把這段竹子發出的聲音定爲黃鐘律的宮音,吹出來的聲音稱爲“舍少”。依次製造十二隻竹筒,拿着它們到崑崙山下,聽鳳凰鳴叫,以此區別十二樂律。

把雄鳳鳴叫分爲六聲,雌鳳鳴叫分爲六音,用這些聲音定出的樂律來與黃鐘律的宮音相比對照,適合;黃鐘律的宮音都可以產生這樣的聲音。所以說:黃鐘律的宮音,是音律的根本。黃帝又命令伶倫和榮將鑄造十二口編鐘,用以調和五音,用來展示華美的樂音。在仲春的月份,乙卯之日,太陽行在奎的星宿之位時,開始演奏,把樂曲命名爲“咸池”。

【原文】

帝顓頊生自若水,實處空桑①,乃登爲帝。惟天之合,正風乃行,其音若熙熙、悽悽、鏘鏘②。顓頊好其音,乃令飛龍作,效八風之音,命之曰承雲③,以祭上帝。乃令先爲樂倡④。乃偃寢,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⑤。帝嚳命鹹黑作爲聲,歌“九招”、“六列”、“六英”。有倕作爲鼙、鼓、鍾、磬、吹苓、管、壎、篪、鞀、椎、鍾。帝嚳乃令人批抃⑥,或鼓鼙、擊鐘磬、吹苓、展管篪。因令鳳鳥、天翟⑦舞之。帝嚳大喜,乃以康⑧帝德。

【註釋】

《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內容是什麼?表達了什麼思想? 第2張

①若水:水名。空桑:地名。②熙熙、悽悽、鏘鏘:象聲詞,形容風聲。③承雲:古樂名。④乃令(tuó)先爲樂倡:,即鱷,皮可制鼓。倡:始。古代奏樂始於擊鼓。所記古帝役使動物之事都是古代的神話傳說。⑤英英:形容樂聲和盛。⑥抃(biàn):兩手相擊。⑦天翟:神話中的天鳥。翟:長尾巴的野雞。⑧康:褒揚,讚美。

【譯文】

古帝王顓頊在若水出生,原住在空桑,然後才登帝位。這是順應天地之合,世間純正之風才流行,天地間發出熙熙、悽悽、鏘鏘的聲音。帝王顓頊喜好這樣的聲音,於是就命令飛龍作樂曲,仿效八風的聲音,命名這首樂曲爲“承雲”,以此來祭祀上古帝王。又命令先爲樂曲領奏。就仰面躺下,用它的尾巴敲擊腹部,發出英英的聲音。

古帝王嚳命令鹹黑創作樂曲,創作了“九招”、“六列”、“六英”。倕又製造了鼙、鼓、鍾、磬、吹苓、管、壎、篪、鞀、椎、鍾等樂器。帝嚳就又讓人演奏樂器,有的鼓鼙,有的擊鐘磬、有的吹苓、有的展管篪。還令鳳凰、天鳥隨樂舞蹈。帝嚳非常高興,就用這樂舞來宣揚天帝的聖德。

【原文】

帝堯立,乃命質爲樂。質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麋輅置缶①而鼓之,乃拊②擊石,以象③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④百獸。瞽叟乃拌五絃之瑟⑤,作以爲十五絃之瑟。命之曰大章,以祭上帝。舜立,命延,乃拌瞽叟之所爲瑟,益之八弦,以爲二十三絃之瑟。

帝舜乃令質修九招、六列、六英,以明帝德。禹立,勤勞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決壅塞,鑿龍門,降通漻水以導河⑥,疏三江五湖,注之東海,以利黔首。於是命皋陶作爲夏籥九成⑦,以昭其功。

【註釋】

①麋輅:麋鹿的皮革。缶:盛酒漿的瓦器,小口大腹。②拊:擊,拍。③象:模仿。④致:招引,引來。舞:用作使動。⑤瞽叟:舜的父親。瞽:瞎子。拌:分開。⑥降通漻(liáo)水以導河:降:大。漻水:指洪水。河:黃河。⑦於是命皋陶作爲夏籥九成:皋陶:禹的大臣,傳說在舜時掌管刑獄之事。夏籥:古樂名。九成:九段,又稱“九奏”、“九變”。

【譯文】

堯帝即世,就命令大臣質創作音樂。質就仿效山林溪谷的聲音來作歌,就用麋鹿的皮革造鼓來敲擊,就敲擊石片,就模仿天帝玉石的聲音,用來招引百獸舞蹈。瞽叟在五絃瑟的基礎上製造了十五絃瑟。用此演奏的樂曲命名爲“大章”,以此祭祀天帝。

舜帝即位,命令大臣延,就在瞽叟所製作的琴瑟基礎上增加八弦,製造了二十三絃琴瑟。舜帝就命令大臣質修改九招、六列、六英這些樂譜,以此來昭明天帝聖德。禹帝即位,爲天下辛勤操勞,日夜不停。疏通大河,決開壅塞,鑿開龍門,大力疏通洪水,把它導入黃河,疏通三江五湖,使水流入東海,以此來使百姓得利。於是又命令皋陶創作夏籥九成來宣揚他的功績。

【原文】

殷湯即位,夏爲無道,暴虐萬民,侵削諸侯,不用軌度①,天下患之。湯於是率六州以討桀罪。功名大成,黔首安寧。湯乃命伊尹作爲大護,歌晨露,修九招、六列,以見其善。周文王處岐,諸侯去殷三淫而翼文王②。散宜生曰:“殷可伐也。”文王弗許。周公旦乃作詩曰:“文王在上,於③昭於天。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以繩④文王之德。武王即位,以六師伐殷。六師未至,以銳兵克之於牧野。歸,乃薦俘馘於京太室⑤,乃命周公爲作大武。成王立,殷民反⑥,王命周公踐伐之。商人服⑦象,爲虐於東夷。周公遂以師逐之,至於江南。乃爲“三象”,以嘉其德。故樂之所由來者尚矣,非獨爲一世之所造也。

【註釋】

①軌度:法度。②三淫:指暴君紂王所做的三件殘忍的事情,即“剖比干之心、斷材士之股、刳孕婦之胎”。翼:輔助,擁戴。③於:嘆詞,表示讚歎。④繩:讚譽。⑤乃薦俘馘於京太室:薦:獻。俘馘:指被殲之敵。俘:俘虜。馘:從敵屍上割下來的左耳。京:國都。太室:太廟中室。⑥反:叛。⑦服:役使,駕馭。

【譯文】

殷湯即位,夏桀無道,殘暴虐待百姓,侵害掠奪諸侯,不按照法度行事,天下人都把他看成了禍患。湯於是率領六州諸侯來討伐夏桀的罪行。成就功名之後,百姓安寧。湯就命令伊尹創作樂曲“大護”、歌曲“晨露”,修習“九招”、“六列”,以此來展現湯帝的美德。

周文王身處岐山,諸侯離開罪行累累的殷商而擁戴文王。散宜生說:“殷商可以討伐。”文王不許。周公旦就寫詩說:“文王在上,美德昭顯在天。周雖然是舊地,天命卻是新的。”用這首詩來讚譽文王的美德。武王即位後,用六軍討伐殷商。六軍沒到,就用精銳的兵馬在牧野打敗了殷商的軍隊。回到京城,就把俘虜獻給太廟,命周公創作樂曲“大武”。

成王即位,殷商的遺民叛亂,成王命令周公去討伐他們。殷商的人役使大象在東夷肆虐。周公就率領軍隊追逐他們,直至江南。於是創作了樂曲“三象”,以此來讚美自己的功德。所以音樂的由來相當久遠了,不是隻屬一個時代所創作得來。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