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古文名著 > 《呂氏春秋·仲夏紀》大樂內容是什麼?表達了什麼思想?

《呂氏春秋·仲夏紀》大樂內容是什麼?表達了什麼思想?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1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呂氏春秋·仲夏紀》大樂內容是什麼?表達了什麼思想?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讀,感興趣的朋友就接着往下看吧~

【原文】

音樂之所由來者遠矣,生於度量,本於太一②。太一出兩儀③,兩儀出陰陽。陰陽變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渾渾沌沌,離則複合,合則復離,是謂天常④。天地車輪,終則復始,極則復反,莫不鹹當。日月星辰,或疾或徐,日月不同,以盡其行。四時代興,或暑或寒,或短或長,或柔或剛。

萬物所出,造於太一,化於陰陽。萌芽始震,凝以形。形體有處,莫不有聲。聲出於和,和出於適。和適先王定樂,由此而生。天下太平,萬物安寧,皆化其上,樂乃可成。成樂有具⑤,必節嗜慾。嗜慾不辭,樂乃可務⑥。務樂有術,必由平出。平出於公,公出於道。故惟得道之人,其可與言樂乎!

《呂氏春秋·仲夏紀》大樂內容是什麼?表達了什麼思想?

亡國戮民,非無樂也,其樂不樂。溺者非不笑也,罪人非不歌也,狂者非不武⑦也,亂世之樂,有似於此。君臣失位,父子失處,夫婦失宜,民人呻吟,其以爲樂也,若之何哉?

【註釋】

①大樂:合於道的音樂。這是陰陽家的樂論。②度量:古代把音律分成三等分,增或減一分,便產生新的旋律。度量:指音律度數的增減。太一:指道。③兩儀:天地。④天常:自然的永恆規律。⑤具:具備,這裏指條件。⑥務:從事。⑦武:通“舞”。

【譯文】

音樂的由來是相當久遠的。它產生於音律度數的增減,以自然之道爲本源。道產生天地,天地產生陰陽二氣。陰陽的變化,一上一下,會合而構成文采。天地最初形成時是渾渾沌沌的,它們分離了又會合,會合了又分離,這就叫做自然的永恆規律。天地就像轉動的車輪一樣,轉完了一週又重複開始,到了一定的限度又返回,無不處處正常。

日、月、星、辰的運動,有快有慢,太陽與月亮雖然不一樣,但它們都在各自的軌道上盡力運動。春、夏、秋、冬四季交替運動,寒來暑往,有短有長,有的季節陰柔,有的季節陽剛。萬物的產生,是作爲自然之道的“太一”所創造的,是陰陽二氣所化育的。陽氣變化則萌芽發動,陰氣變化則凝凍成形。

凡有形體的地方,莫不有聲音產生。聲音產生於和諧,和諧來源於合度。先王制定音樂,是從和諧和合度的原則出發的。天下平安無事,萬物安謐寧靜,人民都歸順君王,上下相和音樂就製成了。音樂的製成是有條件的,必須節制嗜慾。只有嗜慾不入邪僻,纔可專門從事音樂。從事音樂要有方法,必須從平和出發。

平和出自公正,公正產生於自然之道。所以只有得道的人,纔可以和他們談論音樂啊!被滅亡的國家和被屠殺的人民,不是沒有音樂,但他們的音樂不使人歡樂。快要被淹死的人因爲受到刺激,有時反而笑起來,即將判罪的人有時也唱歌,精神錯亂的人有時也手舞足蹈,亂世的音樂就像這種情況。君臣失去正常的位序,父子關係不正常,夫妻關係失調,人民痛苦地呻吟,以此制定音樂,該會怎樣呢?

【原文】

凡樂,天地之和,陰陽之調也。始生人者天也,人無事焉。天使人有欲,人弗得不求。天使人有惡,人弗得不闢①。欲與惡所受於天也,人不得興焉,不可變,不可易。世之學者,有非樂者矣,安由出哉?大樂②,君臣、父子、長少之所歡欣而說也。歡欣生於平,平生於道。道也者,視之不見,聽之不聞,不可爲狀。有知不見之見、不聞之聞、無狀之狀者,則幾於知之矣。

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爲形,不可爲名,強爲之名,謂之太一。故一也者制令③,兩也者從聽④。先聖擇兩法一⑤,是以知萬物之情。故能以一聽政⑥者,樂君臣,和遠近,說黔首,合宗親。能以一治其身者,免於災,終其壽,全其天。能以一治其國者,奸邪去,賢者至,成大化。能以一治天下者,寒暑適,風雨時,爲聖人。故知一則明,明兩則狂⑦。

【註釋】

①闢:同“避”。②大樂:合於道的音樂,與侈樂有別。③一:指道與君王。制令:指爲君者制定法令。④兩:指萬物與臣。從聽:即聽從,指爲臣要聽從爲君的。⑤擇:通“釋”,放棄。法:取法、效法。⑥以一聽政:用“一”的原則(即道的原則)來處理政事。⑦知一則明:法一則明照萬物。承上文“擇兩法一,是以知萬物之情”而來。明兩:指尊臣以擬君,君臣無別。明,指尊顯。狂:亂。

【譯文】

《呂氏春秋·仲夏紀》大樂內容是什麼?表達了什麼思想? 第2張

大凡音樂都是天地和諧、陰陽調和的產物。最初生育人民的是天,人沒有參與其事。天使人有了慾望,人不得不追求。天使人有所憎惡,人不得不迴避。慾望與憎惡,是上天所賜予的,人不得參與其中,不可改,不可變。世上的學者有反對音樂的,這種論調是從哪裏產生的呢?大樂是君臣、父子、長幼所歡欣而喜悅的,歡欣出自平和,平和產生於道。

所謂道,是看不見,聽不到,又不能說出形狀的東西。有人能知道在不見中有所見,在不聞中有所聞,在無形中見到形,就可說差不多懂得道了。道這個東西是最精妙的,說不出它的形狀,叫不出它的名字,勉強給它起個名字,就叫它“太一”吧。所以,“一”是製作號令的,“兩”是聽從“一”的指揮的。先代聖王棄“兩”取“一”,因此而知道了“一”產生萬物的道理。

所以能夠用“一”來處理政事的人,使君臣歡樂,使親疏遠近和諧一致,使百姓高興,使骨肉親族和睦;能用“一”來修身的人,可以免除災禍,終其天年,保全天性;能用“一”來治理國家的人,可以鋤奸去邪,賢人不召自來,實現大治;能用“一”來治理天下的人,可以使寒暑適度,風雨及時,而成爲聖人。所以懂得取法“一”就可明照萬物,如使“兩”尊顯,猶如尊重羣臣以虛擬君主,必然出亂子。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