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古文名著 > 《呂氏春秋·季秋紀》精通內容是什麼?表達了什麼思想?

《呂氏春秋·季秋紀》精通內容是什麼?表達了什麼思想?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呂氏春秋·季秋紀》精通內容是什麼?表達了什麼思想?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讀,感興趣的朋友就接着往下看吧~

【原文】

人或謂兔絲無根。兔絲非無根也,其根不屬也,伏苓是。慈石②召鐵,或引之也。樹相近而靡③,或④之也。聖人南面而立,以愛、利民爲心,號令未出而天下皆延頸舉踵矣,則精通乎民也。夫賊害於人,人亦然。今夫攻者,砥厲⑤五兵,侈衣美食,發且有日矣,所被攻者不樂,非或聞之也,神者先告也。身在乎秦,所親愛在於齊,死而志氣不安,精或往來也。

【註釋】

①精通:本篇爲兵家之言,論說聖人以愛民、利民爲心,就能與民精誠相通,未出兵就可使民衆歸之。②慈石:磁石。③靡:摩擦。④:推。⑤砥厲:磨刀石,動詞做名詞用。厲:通“礪”。

【譯文】

有的人說菟絲子沒有根。菟絲子不是沒有根,是它的根不屬於土地,是纏在茯苓上了。磁石吸鐵,是有某種力量吸引着它。樹木互相連生並摩擦,是因爲有某種東西推動它們這樣吧。聖人面向南立位稱王,有愛護黎民、利於黎民的心志,號令還沒有發出時,天下的人都伸長脖子踮着腳尖等待,這就是精誠與黎民相通的緣故。

《呂氏春秋·季秋紀》精通內容是什麼?表達了什麼思想?

反過來說,強盜害人,人也會照樣加害他。如今進攻的一方,用磨刀石磨利五樣兵器,穿着華麗衣服,吃着美味食品,將準備着有一天出發。受到進攻的一方就不快樂了,不是有人先告訴了他們將被討伐,而是精神預先感知到了。自身留在秦地,親近至愛的人卻在齊國,一個死去了而另一個就神志意氣不能安定,這是精神相互通連的原因。

【原文】

德也者,萬民之宰也。月也者,羣陰①之本也。月望則蚌蛤實,羣陰盈;月晦則蚌蛤虛,羣陰虧。夫月形乎天,而羣陰化乎淵;聖人形德乎己,而四方鹹飭②乎仁。

【註釋】

①羣陰:蚌蛤的肉。②飭(chì):整頓,整治。這裏是修身的意思。

【譯文】

君王的德行,是百姓命運的主宰。月亮,是蚌蛤肉生長的根本。月亮圓亮那麼蚌蛤就充實,蚌蛤肉就肥滿;月亮晦暗那麼蚌蛤就空癟,蚌蛤肉就瘦缺。所以,月亮在天空中改變形狀,蚌蛤肉就在深水中變化生長;聖人自身的德行顯露出來。四面八方的人都會照着這樣用仁義修身。

【原文】

養由基射兕①,中石,矢乃飲②羽,誠乎兕也。伯樂學相馬,所見無非馬者,誠乎馬也。宋之庖丁好解牛,所見無非死牛者;三年而不見生牛;用刀十九年,刃若新磨研③,順其理,誠乎牛也。鍾子期夜聞擊磬者而悲,使人召而問之曰:“子何擊磬之悲也?”答曰:“臣之父不幸而殺人,不得生;臣之母得生,而爲公家爲酒;臣之身得生,而爲公家擊磬。

臣不睹臣之母三年矣。昔爲舍氏睹臣之母,量所以贖之則無有,而身固公家之財也。是故悲也。”鍾子期嘆嗟曰:“悲夫,悲乎!心非臂也,臂非椎非石也。悲存乎心而木石應之,故君子誠乎此而諭乎彼,感乎己而發乎人,豈必強說乎哉?”周有申喜者,亡④其母,聞乞人歌於門下而悲之,動於顏色,謂門者內乞人之歌者,自覺而問焉,曰:“何故而乞?”與之語,蓋其母也。

故父母之於子也,子之於父母也,一體而兩分,同氣而異息。若草莽之有華實也,若樹木之有根心也,雖異處而相通,隱志相及,痛疾相救,憂思相感,生則相歡,死則相哀,此之謂骨肉之親。神出於忠,而應乎心,兩精相得,豈待言哉?

【註釋】

①兕:老虎。②飲:通“隱”,隱沒。③磨研:細磨。④亡:失去,丟失。

【譯文】

養由基射老虎,射中了石頭,箭頭卻隱沒在石頭深處,只見棱毛,實在是因爲他心中想着的是老虎的原因。伯樂學習看馬,眼中見的沒有不是馬的,是因爲心中有馬的原因。宋人庖丁喜歡宰牛,眼中所看見的都是死牛,三年沒有見過活生生的牛了;刀用了十九年,刀刃還像新磨過的,是因爲他順着牛的紋理宰割而沒有損傷刀的鋒利,心中對牛有數的原因。

《呂氏春秋·季秋紀》精通內容是什麼?表達了什麼思想? 第2張

鍾子期在夜裏聽見敲擊磬的聲音很悲傷,派人召見敲磬的人問他:“你爲什麼敲磬敲得那麼悲傷?”那人回答說:“我的父親不幸殺了人,自己也不能活了;我的母親得以生還,在公卿家釀酒;我自己得以生還,在公卿家敲磬。我已經三年沒有見到我的母親了。前些日子我住在街市的時候看到我的母親,考慮到想爲母親贖身,可我什麼都沒有,自己都已是公卿家的財物。這就是我悲傷的原因。”

鍾子期嘆息着說:“令人悲傷啊,令人悲傷啊!心不是手臂,手臂不是槌不是石頭。悲傷存放在心裏就使木石都和應着,所以君子心中有這樣的感覺會在其他的地方表現出來,自己感動就會感動別人,這個道理難道是胡說的?”周朝有個叫申喜的人,丟失了他的母親,聽到有個乞丐在門下唱歌而感到很悲痛,臉上爲之動容,叫守門人接納唱歌的乞丐進來,很自然地問她:“爲什麼乞討?”與她交談之下,才知道原來乞丐正是他的母親。

所以父母對子女,子女對父母,大家是一分爲二的身體,有着相同的精氣但不同地呼吸着。就像草叢中有鮮花果實,就像樹木之間有根鬚,雖然在不同的地方但是精氣相通,心事相連,痛疾相合,愁思相染,活着就互相歡喜,死了就互相悲傷,這就叫骨肉之情。精神是在忠孝裏產生,在心中應和,兩種精神相通,哪裏還用說呢?

【評析】

秋季是收穫貯藏的季節,因此君主應在此季節不設民役,讓人民專心務農,以備寒冬。秋收後,要練習兵政,順從民心,敬愛士民。《秋紀》除《月令》外一共十二篇。《孟秋紀》《仲秋紀》共八篇,都是屬於和兵事有關的言論。《季秋紀》四篇不與兵事相關,其所以編在這裏,大約以爲有些說法可以同論兵的理論相通。《順民》講順民心,所謂“凡舉事必先審民心,然後可舉”,這應該說是論兵的根本。

《知士》講“能自知人”,《審己》講求諸己,這大約和兵家的“知彼知己”可以相通。《精通》講“誠乎此而諭乎彼”,所謂“攻者砥厲五兵,侈衣美食,發且有日矣,所被攻者不樂,非或聞之也,神者先告也”。這可能是作爲兵家“不戰而屈人之兵”(《孫子·謀攻篇》)的理論解釋(一種神祕的、唯心的、不合於科學的解釋)。看樣子,呂不韋對兵家是做了一些理論上的集合工作的。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