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文化名家 > 《墨子·兼愛》表達的是墨子的什麼思想?

《墨子·兼愛》表達的是墨子的什麼思想?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墨子·兼愛》表達的是墨子的什麼思想?什麼是兼愛?兼愛就是全人類不分血緣關係的親疏,身份等級的貴賤,普遍平等地相愛互助,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墨子“兼愛”的原則,是爲別人就像爲自己。墨子引《詩·大雅·抑》說:“無言而不售,無德而不報”“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兼愛”是墨子仁義學說的主要內容。墨子後學發揮說:“仁,愛也。義,利也。”“仁”的實質是“愛”;“義”的實質是“利”。“仁愛”和“義利”緊密相連,可以互相解釋,互相定義。

墨子的“兼相愛”和“交相利”密切結合。“愛人”就要“利人”。“兼愛”是墨子心目中“賢人”的高尚品德。做賢人的標準是,有力量就趕快幫助別人,有財的就儘量分給別人,有道的就積極教誨別人。墨子的兼愛思想,是手工業行會成員間互助互利原則的理想化,是農工商人樸素平等願望的理論昇華,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兼愛是墨子希望實現的一種道德理想、要求和願望。墨子認爲,現實生活中存在“不相愛”的弊端,禍篡怨恨都由不相愛產生:強必執弱,富必侮貧,貴必傲賤,詐必欺愚,從而造成社會混亂。針對不合理的現實,墨子主張治天下必知“亂之所自起”,也就是找到社會混亂的原因,就像治病要知道病因才能治好一樣。

《墨子·兼愛》表達的是墨子的什麼思想?

墨子把“兼愛”思想,看成治理社會混亂的藥方,孜孜不倦地勸人兼愛,積極地運用教育遊說手段,宣傳兼愛,希望當權者和王公大人以及士君子接受和實現兼愛的思想。墨子借天下士君子之口說:“您的兼愛學說,好是好,可是有什麼用呢?”

墨子說:“如果真的沒用,那麼連我也要反對。再說,世界上哪裏有好的,卻沒有用的東西呢?”墨子像編劇本一樣,假設了兩個角色,一個叫兼士,是贊成兼愛學說的知識分子。一個叫別士,是反對兼愛學說的知識分子。

別士說:“我怎麼可能對待朋友,像對待我自己,對待朋友的父母,像對待自己的父母一樣呢?”於是他看見朋友缺衣少食也不予幫助,朋友生病了也不幫着延醫治療,朋友去世了也不幫着治喪。

兼士說:“我對待朋友,像對待自己。對待朋友的父母,像對待自己的父母。”看見朋友缺衣少食就接濟資助,朋友生病了就爲他延醫治療,朋友去世了就爲他盡心治喪。墨子又假定第三位角色,披着鎧甲,戴着頭盔,就要出發參加野戰,還不知道未來的死活。假定第四位角色,受命出使巴越齊楚,能否活着回來也不知道。

這時要把父母妻子託付給朋友照管,是託付給兼士,還是託付給別士呢?無論是誰,哪怕他不贊成兼愛學說,但一定會把父母妻子託付給兼士。這種人在言論上反對兼愛,行動上卻選取兼愛,是言行不一。

聽了墨子虛擬的這個故事,天下之士君子說:“這是選擇士,那國君也能夠選擇嗎?”墨子接着又假定一位兼君和一位別君。別君說:“我怎麼能對待老百姓,就像對待我自己?這太不合乎人情了。人的一生沒有多少年,就像白駒過隙,倏忽而過,我應該先把自己照顧好。”於是置老百姓的飢寒病死於不顧。

兼君說:“我先考慮老百姓,然後再考慮我自己。”於是處處先替老百姓着想。再假定遇到災年,有一批在死亡線上掙扎的老百姓,即使他們不贊成兼愛學說,也一定會選擇兼君。這也是言行不一的表現。

墨子借天下士君子的口說:“兼愛算是夠仁義了,可是辦得到嗎?要實現兼愛,就像挈泰山以超江河,是辦不到的。”墨子說:“這個譬喻不恰當。挈泰山以超江河,自古到今沒有人能辦到,可是從古籍上看,古代聖王禹、湯、文王、武王親自實行了兼相愛、交相利。”

墨子借天下士君子的口說:“即使辦得到,恐怕也是很難的。”墨子說:“上行下效。只要國君實行,下級就會照辦。晉文公喜歡下級穿粗布衣服,於是下級競相實行。楚靈王喜歡下級腰細,身材苗條,於是下級都拼命節食,屏住氣息把腰帶束緊,拄着柺棍,才能站起來,扶着牆頭,才能走路。

《墨子·兼愛》表達的是墨子的什麼思想? 第2張

越王勾踐喜歡戰士勇敢,教練了三年還不放心,於是故意焚燒宮船,詐稱越國的寶貝都在這裏,越王親自擂鼓叫戰士救火。戰士聽到鼓聲,爭先跳水救火,死者不可勝數。

穿粗衣節食,捨命救火,都是夠難的,但只要國君喜歡,不用幾十年老百姓都會跟着幹。兼相愛,交相利是好事,並且比這些更容易辦到。兼愛之所以難以實行,是由於國君不喜歡的緣故。如果國君喜歡,勸之以賞譽,威之以刑罰,那麼人們實行兼相愛,交相利,就會像火焰向上,水流向下一樣不可阻擋。”

墨子把實行社會改良方案的希望,寄託於當權的國君和士階層的支持。所以他花很大力氣去說服他們採納自己的學說。但由於墨子的想法和當權者距離太遠,他的努力不可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墨者的“兼愛”思想,在當時是不能實現的空想。墨者認爲,在現實社會,有很多不能,也不應該愛諸如“強盜”和“攻國者”這樣的人。在社會現實面前,墨家不得不在事實上承認兼愛學說行不通。他們承認對有的人,如“強盜”和“攻國者”,應該恨,而不應該愛。

墨家的兼愛平等觀,是墨家的理想和奮鬥目標,並不是說當時已經做到了。墨家知道,理想不等於現實。現實有強盜,有強大國家攻伐、掠奪弱小國家,那些掠奪者和強盜是不能愛的。

墨家的理想是兼相愛,交相利。現實事實和理想並不矛盾,這是兩回事,是兩個領域的問題。兼愛是道義的最高理想,恨“強盜”和“攻國者”,是目前的現實事實,這是兩個不同的問題,分屬兩個不同的道義範圍。

墨家的兼愛平等觀,強調愛的整體性、普遍性、交互性和平等性,是墨家的理想與奮鬥目標。墨家的兼愛平等觀,是道義邏輯與道德倫理邏輯。其中的高級模態詞“必須”、“應該”,是道德、義務和理想。

墨子的兼愛思想,相當於用模態詞“必須”構造的“必須肯定命題”:“所有人應該愛所有人。”意即必須這樣做,才合乎道德、義務和理想。“必須”、“應該”是道義概念。

“所有人應該愛所有人。”即在“所有人愛所有人”中,關係詞“愛”的前面,再加上一個模態詞“應該”,與模態詞“必須”等值。模態詞“應該”、“必須”,表達了道義邏輯中的道德、義務和理想等規範。

“所有人應該愛所有人”的命題,不是事實、真值命題,是模態、道義命題,是墨家的道德、義務和理想,墨家的奮鬥目標。《說文》解釋“兼”的含義是一手“持二禾”:一隻手握住兩根稻穀。“兼愛”,即盡愛、俱愛、周愛,不分民族、階級、階層、等級、親疏、住地、人己、主僕等差別,包括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切人,是最爲普遍深刻的人文精神與人道主義。

儒家強調愛的差等性。《墨子·非儒》批判儒家“親親有術,尊賢有等,親疏尊卑之異”,批判儒家強調愛有血緣親疏、宗法等級的差異。《荀子·天論》說:“墨子有見於齊,無見於畸。”齊指平等,畸指不平等。說墨子只看到平等的一面,沒有看到不平等的一面。儒家堅持不平等的一面,是儒家的立場。墨家強調平等的一面,是墨家的立場。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