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清朝養廉銀製度是什麼樣的 雍正爲何推行這個制度

清朝養廉銀製度是什麼樣的 雍正爲何推行這個制度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6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雍正養廉銀製度,接下來跟着本站小編一起欣賞。

雍正創立養廉銀製度,從耗羨歸公中拿出一部分錢來發放給各級官員,通過增加官員的收入,使得官員不願意冒險去貪腐,從而避免貪腐。

在養廉銀製度全國推廣後,便成爲清朝官員重要的收入來源,經雍正、乾隆兩朝的規範,成爲定製。

一、雍正改革時,爲何推行厚俸的養廉銀製度?

(一)清朝時期官員正俸普遍偏低

由於明朝時期採取的是薄俸的制度,由於缺乏監管,到明朝末期幾乎成了無官不貪的局面,清朝初期,並沒有積極吸取了明朝時期的教訓,依然實行的是薄俸制度。

清朝入關後,在官員俸祿上參考的是明朝官員俸祿,順治在繼位初議定官員俸祿時便稱:“仍照故明例”。

然而明清時期,大量白銀涌入中國,導致物價飛漲,清朝時白銀的購買力已經遠不如明朝,而清朝時官員的吃喝用度明顯比明朝要大,因爲清朝的幕僚、家丁都是由官員自己來開支。

清朝養廉銀製度是什麼樣的 雍正爲何推行這個制度

雍正時期著名的清官李衛在擔任浙江巡撫時,給雍正帝上奏時,講到自己一年花費需要八千餘兩,巡撫作爲二品官員,額定俸祿只有155兩,可見官員的經濟狀況很容易出現問題,到康熙末年,貪腐之風盛行。

到雍正登基後,面臨官吏貪腐嚴重,錢糧虧空嚴重,國家財政困難,雍正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實行重典的同時,決定採取厚俸的方式來試圖讓官員減少貪腐。

(二)清朝是人情社會,禮尚往來的花費很多

清朝大部分官員都有送禮的慣例,甚至還產生了“打秋風”這樣索賄的行爲,到清朝中期,送禮名目繁多,數額巨大。

雍正時期,江蘇巡撫印務何天培的奏摺中寫道:

聞向日饋送巡撫節禮諸項,正數之外,又有堂禮、隨禮、綢緞禮、契食禮。其他贊營屬印、請託題調、扣剋規例、濫準詞訟,盈千累萬。

總之,逢年過節不給上司送禮,還想升官?

“夫下屬既送節禮以取悅上司,則有所恃。而生其挾制,必至肆行無忌,上司即有所聞,亦礙於情面,徇隱不言。”

(三)低俸祿下,嚴重影響官員的積極性

官員的俸祿過低,必然影響官吏的積極性,降低行政效率,在缺乏監管的情況下,清官生活拮据,又不能給上級送禮,升遷也無望,而貪官則利用貪腐得到的錢用來行賄上級,反而能夠達到升官的目的。

清朝養廉銀製度是什麼樣的 雍正爲何推行這個制度 第2張

官員能升多高,取決於向上級行賄多少,在升官後,他們更忙着疏通關係網絡,而不是將精力用在政務上。

監察御史趙禧因此喊出:“俸祿不增,貪風不息,下情不達,廉吏難支”。

這些官員在雍正重典的情況下,很多官員選擇明哲保身,而大部分官吏都是“念念只營功名,時時只顧身家,時刻只慮子孫,而國家之安危,民生之休慼,毫不相關”。

在這樣的背景下,雍正出臺了養廉銀製度。

二、養廉銀製度跟火耗歸公制度之間的關聯

雍正之所以推行養廉銀製度,其實和雍正時期實行的火耗歸公政策密不可分。

(一)徵稅衍生出的“火耗“,成爲官員重要收入來源

明朝張居正實行一條鞭法後,政府稅收不收實物,只收白銀,此舉的好處很多,但是弊端也是存在的,那就是百姓在繳納白銀後,政府要對白銀進行熔鍊,這必然會導致一些損耗。

爲了彌補這一損耗,各級官府都要求百姓在納稅時,多繳納一部分銀子來彌補損耗,這部分被多收的錢被稱爲“火耗”。

火耗的產生,是地方政府與老百姓約定成俗的產物,一般來說,碎銀在熔鍊過程中損耗的部分會有1%到2%的佔比,地方政府爲了不虧本,都會多收一部分,多餘的部分就可以留下,這部分錢被稱爲耗羨。

清朝養廉銀製度是什麼樣的 雍正爲何推行這個制度 第3張

清朝一直對火耗採取嚴厲制止的態度,但是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也不得不對地方官員妥協。

康熙帝曾對河南巡撫鹿祐諭雲:“所謂廉吏者,非分文不取也。若無纖毫所私,則居常日用及家人胥役,何以爲生。州、縣官止取一分火耗而不取其他,便可稱好官。若一概糾摘,則屬吏不可勝參。”

(二)火耗歸公,觸犯了官員的利益,用養廉銀給予補償

在得到統治者的默許後,地方政府爲了獲取更多的收入來截留,或者乾脆據爲己用,便不斷增加火耗的比例,到後來,火耗的比例甚至比稅收都多。

火耗逐漸成爲一項難題,朝廷得不到這筆收入,而老百姓卻被肆意徵收,當時有人說道:“下之財,盡沒於火耗,是皇上之天下,其財半入於有司。”

在這樣的情況下,雍正決定實施耗羨歸公的政策。

雍正的想法是,將這部分不透明的收入收歸朝廷,使得收費透明化,以此來減輕百姓的負擔,增加政府的稅收。

但是這樣做自然是需要面臨很大的阻力的,因爲耗羨原本被官員佔據,朝廷想要收繳,無異於從官員手裏奪食,所以雍正剛提出,便遭到激烈的反對,即便雍正本人也沒有把握能推行成功。

清朝養廉銀製度是什麼樣的 雍正爲何推行這個制度 第4張

爲了使官員同意,雍正才推出了養廉銀製度,相當於一種耗羨歸公後的變相補償。

三、養廉銀製度到了清末時期爲何會失去作用

養廉銀製度剛開始施行的時候成效顯著,爲何後來就出現那麼多的弊端呢?

(一)養廉銀的來源本身就不合理,不是國家的合理稅收來源

養廉銀是與火耗歸公並行的制度,從根本上來說,火耗本身就是一種不合理的收費方式,清政府未能將其徹底取消,反而將其合法化,喪失了制度實行的初衷。

雍正實行養廉銀與火耗歸功是權宜之計,他曾表示:“錢糧之加耗羨,原非應有之項。朕勤求治理,愛養黎民,本欲將此項悉行禁革。”

在國家財政充裕後,就應該改變這一制度,但是清朝統治者坐享其成,不願意繼續深層次的改革,官員在失去這份額外收入後,便會繼續想方設法從百姓那裏搜刮錢財。

(二)俸祿體系不合理,養廉銀終究不能代表俸祿

養廉銀的出現是爲了彌補俸祿體系出現的偏差,也就是說,俸祿應該是官員收入的主要渠道,養廉銀是輔助渠道。

然而養廉銀推廣後,卻出現了本末倒置,按照清朝巡撫每年的俸祿155兩來作參考,在實行養廉銀製度後,巡撫的養廉銀高達3萬兩左右,養廉銀是俸祿的200倍之多。

在這樣的情況下,官員便不把俸祿放在眼裏,其收入完全依靠額外渠道,使得朝廷失去了一項對官員的管理作用。

清朝養廉銀製度是什麼樣的 雍正爲何推行這個制度 第5張

(三)養廉銀取之於民,用之於己,跟耗羨歸己換湯不換藥

在雍正的養廉銀製度構想中,是將火耗收歸中央後,然後從國家稅收中拿一部分錢來逐級發放給官員。

然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養廉銀基本是取自於哪裏,用之於哪裏。

領養廉銀的官員和交火耗的人發生了直接關係,在乾隆時期,不但沒有發現其中的隱患,反而讓州縣以下各官養廉基本上採取就近發放,這必然給地方官員的貪污留有操作空間。

(四)養廉銀分配並不合理,導致官員分配不均

養廉銀製度實施,畢竟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出現很大的問題,比如巡撫一級的高官,每年的養廉銀高達三萬多兩,而低級官員只有400兩,兩者相差極爲懸殊。

正常來說,當初出現火耗的時候,便是基層官員出的餿主意,他們是最大受益者,然而養廉銀製度的設立,卻肥了地方高級官員,餓了地方低級官員,而低級官員纔是直接與老百姓打交道的。

爲了獲取收益,這些中低級官員必然要繼續想辦法從百姓那裏進行壓榨。

除此之外,原來的小吏被直接排擠出養廉銀體系外,小吏想要生存,必然更加盤剝百姓。

總結:

一項制度的推行,必然要考慮它在實際運行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而且也要不斷深化推進,尤其應該加大監管力度。

厚俸養廉的前提必然是有賴於嚴格的監督,沒有一個完整的監督體系下的厚俸,單純的依靠官員自我剋制顯然是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