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大挑制度是什麼樣的 清朝舉人想做官爲何還要設立這樣的制度

大挑制度是什麼樣的 清朝舉人想做官爲何還要設立這樣的制度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清朝舉人做官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舉人在早期是指被薦舉之人,因爲在沒有科舉制度以前,普通人想要入仕當官,基本上只能靠有人爲你推薦,或者某遂自薦。從606年隋煬帝設立科舉開始,一直到清末慈禧將科舉廢除,這條普通百姓的晉升之路一共存在了1300年左右,成爲入仕途的必經之路。就和我們現代高考一樣,想要脫穎而出獲得想更多的可能性,參加科舉考試就是最好的選擇。科舉制一共有四大步,分別是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考過童試就成了秀才,過了鄉試就是舉人,在中會試便成貢士,殿試第一名就是最高榮譽狀元。而秀才在古代算是一種讀書人的身份;舉人等於獲得了做官的資格,但不一定就能當官;進士是由朝廷統一分配官職;殿試前者三地位最高,能直接在皇帝身邊當官。雖然舉人就有做官的資格,但舉人的人數也是最多的,最後能夠爲官的人也是鳳毛麟角。

大挑制度是什麼樣的 清朝舉人想做官爲何還要設立這樣的制度

清朝一共舉辦過112次科舉,其中誕生狀元114位,還有兩萬多進士和十萬多舉人。這裏說明一下,考過殿試者都是進士,前三甲就被稱爲狀元、榜眼和探花。可以發現舉人的數量十分龐大,但朝廷也不可能有這麼多官職提供給他們,爲了不打擊這些舉人的士氣,畢竟很多人可能費盡上十載才通過了鄉試的考驗。所以朝廷專門爲舉人又推出了一個晉升制度,名叫大挑。

大挑制度是什麼樣的 清朝舉人想做官爲何還要設立這樣的制度 第2張

大挑是在乾隆年間定下的一個科考制度,專門爲那些有着舉人身份但又沒官職的人提供一個晉升的機會。大挑原本是要考四科,但在嘉慶改爲三科,每六年舉辦一次,所以舉人們都十分珍惜這樣一個來之不易的機會,畢竟不是所有人都還有機會去等下一個六年的。大挑的出現,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舉人過多的問題,不過大挑週期太長,而且每次提供的官職也有限,能夠如願的還是少數人。

大挑制度是什麼樣的 清朝舉人想做官爲何還要設立這樣的制度 第3張

大挑的選拔過程,有一個挑選標準是要符合官員的相貌和體型,也就是我們現代俗稱的看臉。據說是因爲朝廷比較看重地方官員的形象,不過這種方式引起了很大爭議,而且會出現不公平的現象。就算你分數再高,也可能因爲外型把你給否了,所以這其中就暴露出了很大的受賄空間。考過大挑後授予的官職,一般是在正六品到正八品之間,但也有特殊情況

大挑制度是什麼樣的 清朝舉人想做官爲何還要設立這樣的制度 第4張

其實朝廷推出大挑也是沒辦法,落選的舉人會散播在全國各地,他們也都是有一定學識的人,會想辦法建立自己的關係羣。如果不能安撫好這些舉人,時間長了以後可能會對朝廷產生不利,也打擊了這些舉人的求學之心。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