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唐朝時期的藩鎮制度是什麼樣的 這個制度是怎麼產生的

唐朝時期的藩鎮制度是什麼樣的 這個制度是怎麼產生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唐代藩鎮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唐代的藩鎮格局是怎樣的?是如何產生的?

前言

唐太宗繼位以來,向北攻滅東突厥,穩定住了大唐北部的邊疆,向西又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從而基本建立起了天山以南的防禦體系。到了高宗的時候,大唐的勢力範圍進一步擴大,徹底滅亡高句麗之後,又徹底剿滅了西突厥,此時的大唐,除了西南的吐蕃外,幾乎已經不存其他強大的敵手了。

在疆域的控制上,此時的唐王朝已經超越了過去的任何朝代。然而,看似風光的背後,唐王朝的問題也開始在這裏出現。不同於現代社會,古代社會交通不便,對於如何控制大範圍的疆域,是歷朝歷代的一大難題。

唐朝時期的藩鎮制度是什麼樣的 這個制度是怎麼產生的

▲大唐疆域圖

唐王朝對此問題的解決辦法,即,設立節度使“以衛西境”,從此開始了節度使鎮邊的歷史。到玄宗朝的時候,節度使制度,隨着唐帝國的疆域達到極盛,亦跟着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節度使制度不僅把唐帝國的興盛推向巔峯,也成爲把唐王朝打落低谷的重要推手。緣起緣落皆源於一代明皇唐玄宗的勃勃雄心,和他的傲慢。在成就其偉業的同時,不僅給自己挖好了埋葬英明的深坑,也把唐王朝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節度使制度的誕生

1、大唐武威極盛夏的隱憂

在經歷了太宗朝的軍事全盛之後,高宗皇帝竭力想要保持住這種強盛的態勢。雖然從戰績上來看,確實也做出了輝煌的戰績,但唐王朝的軍事實力,總體上已經出現了瓶頸,甚至衰退。這其中的原因,主要體現在將帥上的新人不繼,和府兵制度的逐漸解體。

唐朝時期的藩鎮制度是什麼樣的 這個制度是怎麼產生的 第2張

▲唐高宗

隨着高宗去世,武后稱帝,唐王朝的政局越發動盪。景龍四年,李旦之子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發動政變,擁立李旦復位,而李隆基則被立爲皇太子。在這段時期內,唐王朝的對外戰爭表現的不盡如人意,同時,邊境壓力越來越大,形勢愈發惡化。

2、應勢而降的節度使制度

西部邊境的嚴峻形勢,主要表現在唐王朝和吐蕃之間的對抗處落下風。大非川一戰,唐軍損失十餘萬精銳部隊,儀鳳三年的李敬玄帶兵十八萬,在青海被吐蕃擊敗。兩次大戰的失敗,直接導致吐蕃勢力突入到西域地區,安西都護府甚至曾被迫廢除。

景雲二年,唐王朝爲防範吐蕃的不斷進攻騷擾,睿宗以賀拔延嗣爲涼州都督、河西節度使。節度使制度正式登上歷史舞臺,河西藩鎮也成爲唐代的首個藩鎮,“自此而後,接乎開元,朔方、隴右、河東、河西諸鎮,皆置節度使”

3、“安史之亂”前的藩鎮格局

進入唐玄宗年間,大唐周邊的吐蕃、突厥、奚、契丹、突騎施以及南詔頻頻叩關,使得邊境狼煙不斷。爲應對嚴峻的邊境威脅,玄宗皇帝相繼在邊境地區設立了十個節度使,三個經略守捉使,史稱“開元九節度”。

唐朝時期的藩鎮制度是什麼樣的 這個制度是怎麼產生的 第3張

▲玄宗朝設立的十大節度使藩鎮

玄宗朝設立節度使遵循兩個基本的原則,其一,是根據面對的邊境威脅大小,其二是節度使所轄藩鎮之間的相互制約。

河西、隴右節度使的設立,主要是爲了防範西部強大的吐蕃;幽州、平盧節度使則是爲了防範處於唐帝國東北部的契丹和奚;朔方、河東節度使是爲了防禦位於北方邊境的突厥;安西和北庭二節度的設立,則是唐玄宗經略西北,同時爲了防禦吐蕃、突厥、突騎施勢力,以及征討大食而設立的。

位於大唐西南的劍南節度使的設立的目的,《舊唐書·地理志一》記載爲“西抗吐蕃,南扶蠻獠”,即在抵抗吐蕃騷擾的同時,招撫西南地區各個少數部族。考慮到西南威脅相對較小,而且節度使職權不重,因而未再設立其他節度使加以制衡。

可以看到,在唐帝國自太宗朝武威達於全盛之後,玄宗皇帝在初期的執政期間,通過設立節度使制度,再一次把大唐國威遠播四方。值此之際,不僅玄宗皇帝的功勳趕超了太宗,大唐的強盛也達於極盛,而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巔峯在這此時臻於巔峯。

在這一時期,大唐的節度使所在的藩鎮,雖然轄域遼闊,但與後來的藩鎮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此時的藩鎮並未形成割據勢力,而是由唐王朝中樞政權牢牢把控着。

激盪天下:藩鎮的崛起

唐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攜兵20萬之衆,以討伐楊國忠爲藉口,在范陽起兵。“安史之亂”就此爆發,這一歷時8年的戰爭,給唐王朝以沉重的打擊。雖然在肅宗李亨的帶領下,最後得以成功平叛,但再也回不去那個曾經的大唐了,而“藩鎮割據”的歷史大幕在就此拉開。

1、“安史之亂”後的藩鎮格局

藩鎮割據和藩鎮林立,是唐王朝中後期整體政治形勢的突出特點。不過此時的藩鎮割據,還有着不同於尋常人理解的地方。首先,藩鎮割據不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凝固詞彙,它是既有藩鎮,又有割據。通俗的說,就是指不是所有的藩鎮都是割據的,此時割據的藩鎮只是所有藩鎮中的一小部分,數量上僅約佔六分之一。

唐朝時期的藩鎮制度是什麼樣的 這個制度是怎麼產生的 第4張

▲安史之亂

類型上大體分爲四類,其一,是以河北三鎮爲代表的“河朔割據型”,此三鎮主要由原安史舊將控制,具有非常強的獨立性,是割據型的典型代表;其二,稱爲“中原防遏型”,以宣武、武寧、忠武、澤璐、河陽和義成六鎮爲典型,他們主要的任務是防禦第一種類型的藩鎮,護衛唐廷的安全,同時也承擔保護東南漕運的責任。

第三種是“邊疆御邊型”,分爲西北邊疆和西南邊疆兩部分,包括鳳翔、邠寧、山南西、西川等十七鎮,此類藩鎮主要是爲了防禦吐蕃和西南少數族羣而設立的。

第四種叫“東南財源型”,包括浙東、浙西、淮南以及荊南等九鎮,它們是唐王朝的財富來源,是維繫唐王朝生存的關鍵藩鎮。

正是因爲存在不同類型的藩鎮,才能很好的解釋,爲什麼大唐在安史之亂後,依然能夠延續一百五十多年的緣故。但不可否認的是,相比於安史之亂前的藩鎮,這一階段藩鎮的相對獨立性要強的多。

2、“黃巢起義”後的藩鎮格局

大唐乾符五年,出生鹽商的黃巢發動叛變,史稱“黃巢起義”。黃巢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是維持唐王朝三方勢力,即中央朝廷、宮廷宦官與地方藩鎮之間的平衡被徹底打破,朝臣、宦官勢力極速衰退,地方藩鎮勢力徹底實現一家獨大。

唐朝時期的藩鎮制度是什麼樣的 這個制度是怎麼產生的 第5張

▲黃巢起義

此時的藩鎮大體分爲五大類型,一是“河南型”,即以河南道藩鎮爲主體,在相互不斷兼併的過程中逐漸被納入朱溫的勢力範圍,後來成爲五代後梁政權的核心區域;二是“西部型”,它包括以長安爲中心的西北、西南各藩鎮,雖與唐廷關係密切,但在哀帝被挾持到洛陽後,即分化爲鳳翔、西川兩大陣營,最後成爲五代的秦岐和前蜀政權;三是“河東型”,此類藩鎮脫胎於“中原長期防遏型”藩鎮,在李克用的控制下,後來逐漸發展成爲五代後唐政權;四是“河朔型”,這類藩鎮沒有遭受起義戰火的波及,相互之間的發展此消彼長,有的成長爲更強藩鎮,有的則逐步被其他藩鎮吞併;五是“南方型”,由於此類藩鎮距離唐代權力中心最遠,地方獨立化程度最深,後來逐漸廠長爲五代時期的南方各政權。

在“黃巢起義”的巨大沖擊下,晚唐藩鎮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着唐末朝廷對藩鎮的控制力急速下降,各藩鎮的權力開始極速擴張,涌現出了一大批類似朱溫、李克用這樣的,足以開邦建國的強藩。這也成爲壓垮大唐脊樑的最後一顆稻草。

大唐隕落:歷史不可逆的奔向五代十國

天佑四年(907年),靠鎮壓起義軍嶄露頭角直至封王拜相的朱全忠,通過“禪讓”的方式,奪取了唐哀帝的帝位,正式代唐稱帝,建國大梁。

唐朝時期的藩鎮制度是什麼樣的 這個制度是怎麼產生的 第6張

綿延289年的大唐王朝正式結束了自己的使命。這個由玄宗皇帝一手締造的藩鎮制度,在助力大唐雄踞世界之後,也徹底把大唐拉下了神壇,最終消弭在歷史的煙塵裏。

總結

藩鎮制度本身無所謂好壞,它不過是一種經世治國的手段而已。錯,就錯在用它的人身上。唐玄宗在執政的前半段時期,不愧爲一代明君。然而,看着自己創造了前無古人的全盛極世,驕傲自滿的他,開始懶政,開始惰政,節度使的監察制度亦開始蟻潰,以致給了胡將安祿山以千載難逢的叛唐良機。

中唐以後的各位唐皇,已然失去了重鎮山河的勃勃雄心,一心只想苟安,以致大唐天下萬劫不復,終究在藩鎮割據的浪潮裏,被掃入歷史的垃圾桶。留給後人的,只剩下了耳熟能詳的“盛唐”抑或是“藩鎮割據”這樣的字詞。歷史開始不可逆轉地由藩鎮格局經五代十國走向了北宋的重新一統。

參考文獻

《黃巢起義對晚唐藩鎮割據的影響》

《中央權力與地域集團》

《藩鎮研究的新成果——《唐代藩鎮研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