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清朝議罪銀製度到底是什麼 這個制度的創始人是誰

清朝議罪銀製度到底是什麼 這個制度的創始人是誰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8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乾隆和大臣,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內閣學士尹壯圖上了一道摺子,令乾隆帝很是惱火。

在這篇奏摺中,尹壯圖認爲朝廷施行的議罪銀製度,危害極大,應立即廢止。

那麼什麼是議罪銀製度呢?

所謂“議罪銀製度”,是乾隆後期施行的一項以錢定罪的制度。這項制度的創始人,在今天來說可謂家喻戶曉,就是大名鼎鼎的和珅和大人。這項制度規定,一些犯罪較輕的官員可以通過繳納一定的銀子來免除一定的刑罰。這些罰款不經過國庫,而是直接交給內務府,進入皇帝的小金庫。說白了就是和珅爲乾隆斂財的一種手段。

清朝議罪銀製度到底是什麼 這個制度的創始人是誰

和珅像

乾隆一看到這篇奏章,就知道是衝着自己來的。他努力剋制着自己的情緒,反覆提醒自己不要生氣,不要像那些庸主那樣存拒諫之成見,授這些“訕君賣直”的大臣以把柄,所以在尹奏章的第一段後面,他提筆寫道“不爲無見”,也就是說還是有點見地的。

對尹壯圖表示了肯定之後,他又爲自己辯護了起來。他認爲自己並不是貪財,之所以搞這麼個制度,是因爲人才難得,因爲大臣的一點小過就將大臣懲處,未免太過苛刻。

“朕以督撫一時不能得人,棄瑕錄用,酌示薄懲。”

自我辯解完之後,他還給尹壯圖下了個套。老皇帝說,凡言一事,要有據纔能有理。尹狀圖在奏摺上說“各省督撫借罰銀爲名,派累屬員,至倉庫多有虧缺”,說的有鼻子有眼的,肯定是已經掌握了實際證據。那既然都已經掌握了證據,那你就給我說說到底是哪個省倉庫有虧空,又是哪些督撫貪贓枉法吧。

“壯圖即爲此奏,自必確有見聞,令指實覆奏。”

乾隆熟知官員們往往既圖敢言之名,又不肯得罪人,所以其議論讀起來慷慨激昂義憤填膺,細究起來,卻不牽連具體的人和事。對這種“巧之習”,皇帝一直深惡痛絕,所以他篤信尹壯圖拿不出真憑實據,最後只能草草收場。

正常人都能從皇帝的批覆中讀到皇帝的不悅,稍微乖巧點的官員往往會及時轉舵,回覆說自己並無證據,建議也確實荒唐,經聖主教育已經恍然大悟,等等。雖然丟了面子,卻可以安全保身。

但這個尹壯圖卻與衆不同,他在復奏中再次直斥朝廷中的種種弊政,而且告訴老皇帝,當今社會並不像官員彙報的那樣一番盛世景象。吏治早已廢弛,民生早已凋敝,到處都是貪官污吏,百姓早已苦不堪言。

尹壯圖還說,如今天下普通百姓對大清政局無不痛心疾首。“臣經過直隸、山東、河南、湖廣、江浙、廣西、貴州、雲南等省,但見商民半皆蹙額興嘆,而各省風氣大抵皆然。”就皇帝想要的真憑實據,他給出了自己的解釋:“若問勒派逢迎之人,那些上司屬員昏夜授受時,外人豈能得見?臣自難於一一指實。”

最後,尹壯圖說,如果皇帝不相信他的話,那麼請皇帝“簡派滿洲大臣同往各省密查虧空”,派一個信得過的滿洲大臣,和他一起去各地密查,一定可以迅速取得證據。

可想而知看到這篇復奏後乾隆有多麼生氣。晚年的乾隆,一直沉迷在大臣和自己構建的虛幻盛世中無法自拔,自認爲自己是千古一帝,將歷史上六位活過七十歲的皇帝擰出來和自己反覆比較,得出的結論是誰都比不了自己。在他的領導下,大清的疆界達到前所未有的廣度,人口更是比自己即位之初翻了一番,GDP佔世界GDP的三分之一。這樣的盛世,竟然有人進行如此的顛倒黑白、匪夷所思的攻擊,說所有的封疆大吏都“聲名狼藉”,說所有的省市都“吏治廢弛”,說全國的商民都“蹙額興嘆”,這豈不是說他統治無能,豈不是說大清朝應該被推翻嗎?

情緒激動的老皇帝憤怒地在奏疏上批覆道:“竟似居今之世,民不堪命矣!(說的好像當今的世道,百姓都活不下去了!)”,並且當天就下達了長篇諭旨,公開了他和尹壯圖的來往文字,並表示不相信尹壯圖的話,因爲自己“自御極以來,迄今已五十五年”, “自謂勤政愛民,可告無愧於天下,而天下萬民亦斷無泯良怨朕者”。“若如尹壯圖所奏,則大小臣工等皆系虛詞貢諛,面爲欺罔,而朕五十餘年以來,竟系被人矇蔽,於外間一切情形,全無覺察,終於不知者。”皇帝嚴厲質問尹壯圖,你的這個看法“聞自何人?見於何處?”必須“指實覆奏”!

對於尹壯圖請求派滿洲大臣和他一起赴各省密查虧空一事,乾隆在和珅的建議下命令戶部侍郎慶成,帶着尹壯圖前往直隸、山西、山東、江蘇等省,盤查倉庫。老皇帝要和尹壯圖打一個賭,若真的像尹壯圖說的那樣,各地都是倉庫虧空,吏治廢弛,民怨四起,那他就承認我這五十年都白乾了。但如果不是這樣,尹壯圖必須爲他所說的話負責,“自蹈欺罔之咎也”!

清朝議罪銀製度到底是什麼 這個制度的創始人是誰 第2張

乾隆老年像

人是派出去了,但是並不是密查,而是明查。各省是什麼狀況和珅早已瞭然於胸,別說是和珅,乾隆也或多或少知道一些,如果是密查,一旦真查出來點東西,讓皇帝丟了面子,可想而知會有多少人掉腦袋。於是和珅對乾隆說:“尹壯圖所謂的密訪實在是不成體統,不能任由他身爲朝廷命官任意查訪,必須給他指出範圍,也不致攪得各地百姓不得安寧。”

乾隆感到和珅言之有理,便聽從了和珅的建議,同時下令尹壯圖每查一地之前,要用快馬通知地方的官員。而且他必須要尊重地方上的官員,不得以欽差的身份壓人,同時要聽從慶成的安排,助慶成行事。

慶成說是陪同巡查,倒不如說是監視尹壯圖的。慶成是和珅的人,和珅在他出發之前,就召見了他,向他面授機宜,並且派人通知了沿途各省作好安排,慶成要做的是要嚴格控制尹壯圖的行動,不讓他與地方官接觸,以免橫生事端。必要的時候,甚至不惜用下令約束他。

這樣查不用說查不到任何東西。和珅如此用心良苦地安排,地方的官員也都不是傻子,這個時候往皇上的槍口上撞。讓皇上丟了面子自己可就得搭上腦袋,倉庫就是再虧空,也得想辦法補上。可這一切尹壯圖全然不知,他還屁顛屁顛跟在慶成後面,一個地方一個地方地查。所到之處,官員對慶成都是畢恭畢敬,笑臉相迎,對尹壯圖卻好像沒看見一般,將他冷落在一旁,一到晚上,就有人把慶成邀去赴宴,而尹壯圖則一個人留在館驛之中,連飯食也沒有人預備。不僅如此,乾隆還不給尹壯圖提供差差旅費,一路上的花銷都得他自己負責。

幾處地方走下來,各地基本上都是倉庫銀兩“絲毫並不短少”,所儲糧食“石數亦相符”。尹壯圖也逐漸明白了乾隆的意圖。他知道這場賭局無論如何自己也贏不了,也不能贏。心灰意冷之際,只得寫下奏摺,承認自己道聽途說,捕風捉影,犯下了“冒瀆聖聽”的大嘴,實在是喪心病狂,“戇愚”之至。請求立刻回京待罪。

清朝議罪銀製度到底是什麼 這個制度的創始人是誰 第3張

乾隆劇照

按理說,事情到了這個地步,皇帝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將尹壯圖押回京城治罪了事,此事就可以告一段落了。

然而乾隆並不滿意。賭局纔剛剛開始,對手就舉白旗認輸了,乾隆的一口窩囊氣還憋在心裏,無論如何也不能放過他。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十二月初三,皇帝發佈上諭,說尹壯圖要求事情就此結束,這是面服心不服,想以“半途而返”的姿態,造成“抗疏錚諫,朕不能容受直言”的假象,他罵尹壯圖此舉“居心巧詐,殆不可問”!皇帝說,尹氏要回京,我偏不讓他回來。因爲“一省查無虧缺,恐不足以服其心,尚當前赴山東及直隸正定、保定等處”。一定要讓他心服口服後,再定他的罪。

不僅如此,老皇帝還真有閒心,一定要把尹壯圖搞臭。他把尹氏幾次的奏摺又讀了一遍,挑出了兩個用詞不當之處,然後說,尹壯圖因爲升不了官外放不了學政而怨恨朝廷。其實不是朝廷不想重用他,而是因爲他才學實在有限,這樣白字連篇的人,豈能外放學政擔當教育士子的重任?

皇帝還推測說,尹壯圖當初提出要密查,其實主要是想到淮揚一帶敲詐鹽商們。因爲那一帶鹽商都是鉅富,如果尹氏以欽差大臣的聲威一恫嚇,他們必定會大加賄賂,尹氏就能名利雙收了。連諷帶刺痛快淋漓地挖苦譏笑尹氏一通後,皇帝大罵道,這類伎倆就是庸主也不會受騙,還想拿來騙他?真是沒長眼睛,活該倒黴!“若朕燭照所及,情僞周知,小人心術,早已洞見肺肝!”

罵夠了尹壯圖之後,怕尹壯圖在巨大的壓力之下畏罪自殺,乾隆明確表示不會殺他:“謬妄之處,固難辭咎,然究系愚昧無知,其罪斷不至死,亦不值治以重罪。”並且皇帝大開隆恩,考慮到他是個窮書生,帶的盤費大概不會多,如果不夠用,讓慶成在出差費中酌情分一些給他,讓他健健康康地回來,好接受最後的處理。

沒辦法,尹壯圖只能硬着頭皮,跟着慶成繼續這哭笑不得的密查之旅。

一路上,乾隆多次下發諭旨,問尹壯圖沿途是否見商民蹙額興嘆,尹壯圖沒辦法,只好配合乾隆表演,一再在奏疏上稱:“目見商民樂業,絕無蹙額興嘆情事。”“經過州縣地方,百姓俱極安帖。隨處體察,毫無興嘆情事。”

跑了好幾個地方之後,尹壯圖再次上書,表示徹底認罪,“自承,奏請治罪”。說自己“業已傾心帖服,可否懇恩,即令回京待罪”?

乾隆也覺得差不多了,該是大結局的時候了,於是尹壯圖終於獲准回京,等候發落。

清朝議罪銀製度到底是什麼 這個制度的創始人是誰 第4張

乾隆劇照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正月初十,乾隆發表長篇上諭。在這篇諭旨中,皇帝總結此案,說尹壯圖本無才學,只是因爲雲南沒有大員,自己才予以破格提拔。然而尹氏卻不思聖恩,做出這種污衊君王的蠢事,其罪甚大。

光憑這一點乾隆覺得還不足以搞臭尹壯圖,於是他又想到另外一件事。經過調查,尹壯圖七十多歲的老母親還獨自在雲南生活。皇帝說,孝道乃人倫之首,尹壯圖在京爲官,就應該把老母親接過來供養,否則就應該辭官侍奉老母親。可他卻一個人在京做官,將老母親棄之不顧,“尚得謂之人類乎?”如此無君無親人倫喪盡的無恥之徒這麼能“居朝列,玷辱縉紳”呢?

於是尹壯圖被交由刑部治罪。刑部的官員察言觀色,多次商議後認爲尹壯圖挾詐欺公,妄生異議律”(製造假象欺騙政府,故意提出非法建議的罪名),認爲應該將尹壯圖判處死刑。

但是皇帝並不打算處死尹壯圖,不是因爲乾隆不想殺他,而是因爲尹壯圖活着比死了好。一旦殺了尹壯圖,當世的人不敢說什麼,後世的人難免會說尹壯圖直言納諫,而自己則要背上堵塞言路、殺害忠良的罪名。乾隆雖然年近耄耋之年,但是還並沒有老糊塗。他格外加恩,說尹壯圖雖卑鄙無恥,心懷惡意,但是他肚量如海,不跟他計較,“著加恩免治其罪,以內閣侍讀用,仍帶革職留任,八年,方準開復”。

這麼一折騰,就是給一品官尹壯圖也不敢做了。一通感激涕零之後,他以侍奉老母爲由,申請辭職。乾隆也就順水推舟,準了他的回鄉申請。這一番鬧得沸沸揚揚的公案終於塵埃落定。

乾隆時代算不算一個盛世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很多學者甚至認爲康乾盛世要遠勝於文景之治和貞觀之治。然而中國歷史上的三大盛世,都未能避免“盛極而衰”的結局,盛世的傾頹,往往在極短時間內定局。

乾隆後期,老皇帝沉醉於虛幻的盛世美夢中,開始變得不思進取,沉迷享樂之中。他大肆收受貢品,並授意和珅爲自己斂財,於是上行下效,貪污之門一旦打開,便一發不可收拾。僅僅十餘年間,乾隆朝就完成了從前期政治紀律嚴明到後期貪腐無孔不入的轉變。在繁榮的表象下,大清王朝的全盛之局已經千瘡百孔了。

某種意義上,皇帝的勤奮進取,經過官僚系統的層層傳導,最後抵達到社會可能只剩百分之十。然而皇帝的鬆懈懶惰,卻會被官僚系統層層放大,抵達到基層,會擴大十倍、百倍。乾隆後期,皇帝變得懶惰起來,他不像執政初期那樣事必躬親,凡是力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皇帝既然喜歡清靜,地方的大員當然樂的高枕無憂,於是地方上吏治廢弛,官員們普遍佔了位置不幹事,只知道一味滿足自己的私慾,巧立名目,大肆斂財。百姓們受壓迫日久,沒有活路,只得到處流浪,淪落爲流民,成爲社會的不安定因素。乾隆後期,各地的叛亂四起,乾隆禪位的第二年,白蓮教起義爆發,大規模社會動盪的前奏已然敲響。

清朝議罪銀製度到底是什麼 這個制度的創始人是誰 第5張

乾隆劇照

隨着年齡的增長,乾隆還變得極度虛榮。越到晚年,他就越看重自己在歷史上的位置。他樂此不疲的地把自己和歷代帝王比較,一而再、再而三地證明自己確實是偉大得無與倫比。開始是比疆域,比人口,後來是比政治安定,比軍事成就。在這些都比無可比之後,他開始和歷代帝王比年齡、比在位時間、比兒孫數目。這項工作給他帶來了極大的快樂。

對於那些批評的話,他根本聽不進去,卻還要裝出虛心納諫的態度,於是便有了這麼一個荒誕的賭局。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場荒誕的賭局看似以乾隆的完勝而告終,實則沒有贏家。乾隆贏回了體面,卻輸掉了人心,自此以後,大清朝開始由盛轉衰,這座衰朽的大廈最終在內憂外患之中轟然崩塌,而乾隆也在百年之後遭遇墳墓被炸、屍骨無存的慘劇,給後人留下“十全天子骨難全”的慨嘆。

參考:

張宏傑——飢餓的盛世 乾隆時代的得與失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