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養廉銀製度是怎麼樣的?養廉銀有沒有讓清朝的官員變得更爲廉潔呢?

養廉銀製度是怎麼樣的?養廉銀有沒有讓清朝的官員變得更爲廉潔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養廉銀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衆所周知,明朝官員俸祿低得可憐。清朝入關後,也仿效了這一制度。這就使得清朝官員的俸祿總體水平依然不高。

按照制度,清朝正七品的知縣,每年只有45兩年俸和45斛祿米。最高等級的正一品官員,每年也只有180兩年俸和 180斛祿米。如果以當時的白銀的購買力來看,這樣的俸祿足夠普通家庭過日子了。可官員要養活一大家子人,包括差役、幕僚、家丁、門房等隨從人員,都得自己掏腰包,還要在官場上迎來送往,開銷非常大。這點俸祿,根本是入不敷出。

養廉銀製度是怎麼樣的?養廉銀有沒有讓清朝的官員變得更爲廉潔呢?

爲了生存,清朝的官員就像明朝官員那樣,採取“火耗”“羨餘”等方式,在正稅之外徵收附加稅。這些附加稅統統進入官員的口袋,形成一種“灰色收入”。對於這種情況,順治皇帝、康熙皇帝都是知道的,但是沒有處理,默認這種既成事實

官員們有了“灰色收入”,卻給老百姓造成了嚴重的經濟負擔,以至於怨聲載道。到了雍正時期,有了將“火耗”歸公的建議。

1723年,山西巡撫諾岷第一個向朝廷提出,實行“火耗”歸公和養廉銀製度,“將通省一歲所得耗銀提存司庫,以二十萬兩留補無著虧空,餘分給各官養廉”。

雍正皇帝批准了這個建議,在山西試行養廉銀製度。

1724年,山西布政使高成齡建議在全國進行推廣,“臣請敕下各直省督撫,俱如諾岷所奏,將通省一歲所得耗銀約計數目先行奏明,歲終將給發養廉、支應公費、留補虧空各若干一一陳奏,則不肖上司不得借名提解,自便其私”。由於此事牽涉很廣,雍正皇帝命總理事務王大臣、九卿集體討論。大家都覺得,實行“火耗”歸公,不是長久之策,不妨暫時在山西試行。

養廉銀製度是怎麼樣的?養廉銀有沒有讓清朝的官員變得更爲廉潔呢? 第2張

不過,雍正皇帝很贊成這個制度,他力排衆議,下了一道長篇諭旨,指出,官員私下徵收“火耗”是非法的,弊端很多,採取“火耗”歸公,再以養廉銀的方式給官員增加收入,是“上不誤公,下不累民,無偏多偏少之弊,無苛索橫徵之擾,實通權達變之善策”。

就這樣,在雍正皇帝的全力推動下,養廉銀製度在全國範圍得以施行。

養廉銀的多少,根據官員級別的高低、所在地域經濟條件的好壞等情況來綜合決定。總督的養廉銀最高,每年有2萬兩銀子上下。巡撫的養廉銀其次,每年有15000兩銀子上下。比如,雍正皇帝誇獎不已的“模範督撫”、河南巡撫田文鏡每年的養廉銀額達28900餘兩。在總督、巡撫以下,布政使、按察使、道員、知府、知縣等地方官員,都能夠獲得一筆不菲的養廉銀,數額是俸祿的數倍乃至於十倍。

那麼,養廉銀有沒有讓清朝的官員變得更爲廉潔呢?

養廉銀製度是怎麼樣的?養廉銀有沒有讓清朝的官員變得更爲廉潔呢? 第3張

應該承認,在養廉銀實施之初,的確起到了一定的澄清吏治的作用。官員們有了養廉銀,不再巧立名目地向老百姓伸手。同時,在“火耗”歸公的過程裏,“火耗”數額普遍降低,因此老百姓的負擔有了一定程度的減輕。

不過,隨着時間的推移,養廉銀製度依然出現了問題。

養廉銀製度實施後,受益最多的是總督、巡撫等級別的封疆大吏,下級地方官員養廉銀並不高。九品一下未入流的吏胥差役,除了俸祿外,沒有一分養廉銀收入,這使得他們有了尋找“灰色收入”的衝動。

此外,一般的京官也沒有什麼養廉銀。他們只能利用手裏的權力,與地方官員進行“交易”。地方官員通過“炭敬”“冰敬”“別敬”等名目繁多的陳規,向京官繳納銀兩。於是,滋生了新的問題。

綜合而論,雍正皇帝推行的養廉銀,除了讓一部分官員賺得盆滿鉢滿外,並沒有起到養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