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明邊防史:破解土木堡之變前後的三大謎題

明邊防史:破解土木堡之變前後的三大謎題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0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土木堡之戰,要先從明軍荒唐的戰前準備開始說起。正統十四年七月十六日,明英宗率領着不到十六萬的明軍正式踏上了親征的道路。

此前從明英宗宣佈親征到上路,明軍“奇蹟般”地只用了兩天時間就“完成”了動員、糧草、軍械一系列準備工作。此後明軍行軍途中也毫無紀律,甚至在大軍行進兩天以後,明英宗不得不詔諭隨行文武官員,曉以行軍紀律。

1、土木堡之戰佈局與較量

王振導致慘敗?

明邊防史:破解土木堡之變前後的三大謎題

網絡配圖

不久後,明軍在如此倉促的情況下到達了大同。結果大同鎮守太監郭敬祕密地告訴王振,如果明軍繼續出師,將正中也先的詭計。這一記載說明明英宗本來的親征計劃是以大同爲中途站,繼續北上尋求與也先在明帝國邊境之外進行主力決戰。

親征軍在進駐大同以後,便派遣前軍從大同出擊主動攻擊,瓦剌軍隊則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明英宗的這個計劃。但是郭敬的密報可不是虛張聲勢的恐嚇,因爲在明英宗進軍的過程中,之前勢如破竹般橫掃明國邊城和守軍的瓦剌軍隊,竟然全部退出到了塞外。

同時,也先及阿剌知院所部的遊騎也開始在宣大一路襲擾。在這種態勢下,再結合郭敬的密報,只能說明在明英宗的親征軍進軍的時候,也先就已經在塞外做好了相應準備,只待親征軍的深入。最終明軍自大同回師,大軍東返。

但是在此時,明軍的指揮層又因爲回師路線問題發生了分歧。當時鎮守大同的都督僉事郭登向大學士曹鼐建議,親征軍宜自紫荊關返回京師,曹鼐向皇帝彙報以後,明英宗並沒有採納,而是最終決定往東行進,自居庸關入關,這一決定也最終導致了土木堡之戰慘劇的發生。

明邊防史:破解土木堡之變前後的三大謎題 第2張

網絡配圖

由大同入紫荊關,則必經過王振的家鄉蔚州。《明實錄》稱,明軍最終不由紫荊關返回的原因是王振害怕大軍踩踏了家鄉的稼禾。但是這種說法其實略爲牽強,在清修的《明史》中,也認爲此記載並不符合史實,於是不採納。

《明史》進而認爲,是明英宗自己不採納自紫荊關返回的建議,執意要走居庸關。無獨有偶,在《宣府鎮志》中也記載是郭登奏請以後,王振也邀請明英宗回師,並絲毫沒提及怕毀損家鄉莊稼的事情。

那麼整件事情的脈絡就非常清晰了。在郭登奏請親征軍自紫荊關回師以後,王振也請求明英宗自紫荊關回師,但是明英宗並未聽取,執意從居庸關回師。《明實錄》爲了避尊者諱,就將不從紫荊關回師的責任,推給了王振。

但是實際上,明朝九邊地區的城堡,有七成以上都是在正統年以後才逐漸築成的。在明朝的天順年間以前,這些城堡大都是不存在的。在正統十四年以前,從大同至蔚州城途中,其實就只有渾源城和廣靈城兩座城池。

如前所說,明初的九邊地區就猶如一個四處漏水的大篩子,是非常空曠的。且大同鎮多爲平原,一旦準備不足且正在行軍的明軍與瓦剌十幾萬騎兵在幾乎毫無軍事設施的平原上遭遇,其後果無疑會是毀滅性的。

打殘大同城即也先戰略的第一步,即讓大同鎮城不能對周邊地區進行有效的支援。

明邊防史:破解土木堡之變前後的三大謎題 第3張

網絡配圖

也先打殘大同鎮城以後,也確實四處搜尋明軍的動向,以求決戰。此時如果駐留大同城,親征軍確實能夠加強大同的防務。但大同周圍的地形地貌又不適合與瓦剌鐵騎進行野戰,大同總督宋瑛之前的慘敗就是前車之鑑。因此,明軍指揮層恰是因爲發現也先的意圖,所以最終才選擇了放棄紫荊路線改走宣府路線的決定。

當時也先探馬四出,拼命探尋這支親征軍的路線。瓦剌軍一旦掌握消息,便會立刻聚兵一處進行攻擊。因此親征軍剛離開大同不

在大同鎮城和瓦剌軍打得難捨難分的同時,親征軍的回師過程卻似乎一路順風,一路上並無瓦剌軍隊的截擊。

當親征軍到達雷家站(今新保安鎮)後的八月十三日,喪鐘終於開始敲響。吳克忠與朱勇兩部大軍,共五六萬人,在鷂兒嶺兩番慘敗並全軍覆沒。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