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于謙與土木堡之變的關係 土木堡之變真相

于謙與土木堡之變的關係 土木堡之變真相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于謙與土木堡之變之前有什麼關係呢?于謙是土木堡之變後保家衛國的功臣,也是挽救明王朝和彌補明英宗兵敗被俘的人之一。于謙生平經歷極其豐富,其年少時期就非常有才華,在其入宮後曾隨明宣宗巡按江西,平反冤獄數百起,宣德五年被派遣巡撫晉豫,上報水旱災情況

于謙與土木堡之變的關係 土木堡之變真相


于謙一生爲官清廉,連皇帝身邊宦官王振也對其無可奈何。正統十三年于謙被召回京,任命爲兵部左侍郎。他在任期間保衛京師,剷除奸黨衆多,輔助朝綱並在奪門之變和土木堡之變中發揮重要作用,是以上事件中不可缺少的人物之一。

于謙與土木堡之變還有什麼關係呢?土木堡之變中於謙功不可沒,最大原因是于謙輔助孫皇后和新皇帝收拾了土木堡之變後的殘局。背景是土木堡之戰戰敗後,明英宗被瓦剌俘虜,殘兵敗將跑回京城,朝中大臣得知此消息後,朝政一片混亂,有的大臣趁機溜之大吉。面對朝中無人抵擋一面的情況,孫皇后站出來主持朝政,于謙輔佐出謀劃策,制定策略安撫朝廷內外,輔助新皇帝登基治理國家大事,最終保住了明王朝。並在朝廷穩定後率兵征討瓦剌,瓦剌軍隊大敗,臣服於朝廷,明軍取得勝利。所以說于謙在土木堡之變中發揮着重要作用。于謙與土木堡之變,關係可以定義爲于謙是土木堡之變局勢的化解之人,是明王朝續存二百年的功臣。

土木堡之變真相介紹

幾百年前的土木堡事件震驚中外,百姓對於明英宗的糊塗,宦官王振的誤國感到痛心疾首,大明王朝也因此由盛轉衰。但是很少有人瞭解土木堡之變的真相;那土木堡之變真相是什麼?

于謙與土木堡之變的關係 土木堡之變真相 第2張


這場戰爭當中其實有很多疑點,爲什麼大軍在行進之中會缺乏糧草?爲什麼明英宗帶的都是朝廷的勁旅,而且人數遠遠多於瓦剌,卻敗得一敗塗地,而後來的于謙卻使用殘兵敗將取得了京城保衛戰的勝利?

其實,土木堡事件的產生是由於明朝內部的不和諧而產生的,是由於當時的文官集團聯合起來的結果。當時的明朝,程朱理學非常盛行,導致產生了一大批的知識青年,他們滿嘴仁義道德,但其實內心迂腐不堪。此時的明英宗因爲從小更多地接觸像王振這樣的社會底層的人,他的思想比較憤青,明英宗對於程朱理學較爲否定,對於那些滿口仁義的士大夫更是在內心有一點抵制,所以那些文官集團便和明英宗產生了很大的分歧,而歷史很大一部分都是由這些士大夫所控制,所以他們盡力表現明英宗的愚蠢與王振的禍國殃民。

土木堡之變真相就是:明英宗在王振的建議下準備御駕親征的時候,那些文官集團見無法阻止,又生怕他們取得戰爭的勝利,從而削弱自己的地位,便千方百計的搞破壞。所以土木堡之變真相,是明朝統治集團內部鬥爭的結果。

土木堡之變明朝爲何被蒙古人打怕

早在土木堡之變明朝被蒙古人打怕以前,明朝初期的洪武到永樂年間,明軍就多次出塞與蒙古軍交戰,當時的明軍出征雖說是有勝有敗,但是總體而言在明軍主動進攻蒙古大軍的時候還是佔據優勢。

于謙與土木堡之變的關係 土木堡之變真相 第3張


在永樂年間之後,明朝停止了對蒙古人採取大規模的行動,但是卻在正統年間明朝來了最後一次大規模的出塞,這也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變。當時的明英宗不顧大臣的勸告非要出兵討伐蒙古人,而此次戰爭無非是明英宗效仿早年明成祖五徵蒙古軍。就在出徵前才匆忙的準備了50萬大軍,在沒有準備好的狀態下去與蒙古軍戰鬥,結果明軍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本來明英宗想着攻下蒙古軍的領地後不僅爲國家做出貢獻,同時也可以讓他手下的太監王振向他人炫耀。到得知全軍覆沒的消息後,明英宗嚇得立刻撤退。後來明英宗想出以贈送大量財物的辦法向蒙古軍求和並讓蒙古部落首領稱臣。

明英宗班師回朝後整個明朝都在欣喜,因爲明英宗向他們吹噓說整個蒙古族都臣服了,其實真正的結果是土木堡之變明朝被蒙古人打怕了,明英宗將整個藏區都割讓給了蒙古人,而當時的藏區約佔當時明朝土地的一半。土木堡之變明朝被蒙古人打怕後,隨後明英宗被捕,到最後明英祖對蒙古軍沒什麼用處被放了回來。此時的明朝已經被蒙古軍打怕了,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變明朝被蒙古人打怕的故事。

土木堡之變的結果爲何令人驚異

土木堡之變失敗結果令人驚異,史書上記載皇帝明英宗聽信太監王振的建議,御駕五十萬大軍北征瓦剌少數民族,最終戰敗被俘,此爲土木堡之變。在作戰對抗過程中,存在很多疑點,也是讓土木堡之變結果令人驚異的原因所在。

于謙與土木堡之變的關係 土木堡之變真相 第4張


第一個疑點:皇帝率領五十萬大軍親征瓦剌少數名族,卻無一場勝仗。根據史書記載,至少實際行軍三十萬人。瓦剌屬於少數名族,主力軍隊也只有兩三萬人,即使騎兵作戰,人數上也差距過於懸殊。而最終的結果是明軍在作戰中沒有打過一場勝仗。這是土木堡之變結果令人驚異的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疑點:明英宗率兵出征後,後勤糧草遲遲供應不足。雖在朝廷之中,很多大臣反對皇帝親自出徵,但是出征後,按照兵家作戰之常規,糧草先出,兵將後至,這點兵法,明英宗還是知曉的。後期作戰中朝廷後勤供應遲遲不到,馬無草,人無糧,皇帝御駕親征朝廷竟無法供應糧草,這是土木堡之變結果令人詫異的原因之二。

第三個疑點:戰爭初期作戰,明軍一直屬於弱勢。當時作戰地點爲宣府和大同,據記載僅僅是大同的兵馬就有四五萬。在瓦剌進攻之前,朝廷又陸續派遣官員到大同整頓軍備,但是一開始就一直戰敗,其中原因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的。綜合以上原因,土木堡之變結果是令人驚異的。

土木堡之變的宮女介紹

明朝土木堡之變中,明英宗率領五十萬大軍北征瓦剌,其中有很多是宮中的宮女和太監。征討失敗後,明朝被俘虜的人不計其數,受災最重的自然是土木堡之變宮女。

于謙與土木堡之變的關係 土木堡之變真相 第5張


根據史料記載,未能確定土木堡之變宮女受害的具體人數,但從史書和博物館中留下的圖片可以知曉土木堡之變宮女數量的龐大。在土木堡之變明軍失敗,宮女被俘虜後,有的遭受殘酷的刑罰,大多慘遭姦殺。歷史長河中留下的史料圖片歷歷在目,發人深省。導致土木堡之變宮女的下場如此慘烈原因有兩個。首先瓦剌是一個少數民族,原本隸屬於明朝。但是由於元首的個人利益未能得到實現,最後叛變。本身就是以不公平待遇作爲土木堡之變的藉口和充滿憤怒情緒,所以在整個作戰中,宮女在被俘虜後,被瓦刺軍隊進行殘酷的刑罰、拷問也是無可厚非。

其次,宮女的地位在古代被統治者定位爲下等傭人。所以土木堡之變中的宮女在被俘虜後,一定會遭受非人的待遇,遭受嚴酷的刑罰。最後,古代參與作戰用兵的大多是男人,平時忙於作戰練兵,幾乎沒有機會接觸到女人。在土木堡之變之後,大明王朝的宮女被瓦剌士兵俘虜得後果是可想而知的,她們註定了慘遭姦殺的結局。這就是土木堡之變的宮女悲慘下場和明王朝付出的歷史代價。

土木堡之變結局介紹

幾百年前的土木堡之變是大明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從此文官集團勢力開始膨脹,這使得明代中後期文官集團與皇權之間進行了激烈的鬥爭,而土木堡之變結局如何呢?

于謙與土木堡之變的關係 土木堡之變真相 第6張


明英宗在王振的建議下準備親征瓦剌,但在途中看到瓦剌軍的強大戰鬥力以及破壞力之後,便心生畏懼,決定撤退。大軍本可以按照既定計劃成功的撤退,但是王振爲了在家鄉父老鄉親之間炫耀自己,決定走自己的家鄉的路。但在半途中又害怕大軍會破壞自己家的麥子,又原路返回,並最終被瓦剌軍追上,在土木堡這個地方大敗,全軍覆沒,明英宗也被捉了去,王振也被一些愛國將領錘死。在這個大的失敗當中,明朝衆多能臣武將都葬死於此。後來遠在北京的舊臣另立新君,並在于謙的帶領下,在各路勤王大軍的幫助下,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土木堡之變結局如何呢?瓦剌發現明英宗毫無利用價值,就把他送了回去。過了幾年,在一些對權力充滿渴望的大臣的幫助下,他重登皇位。此時的明朝,由於土木堡之變死了衆多的武將,所以朝中文官取得了空前的地位。之前的統治者還可以利用文官集團與武官集團相互的制約,來使自己的地位更加鞏固。但現在朝中是文官集團一家獨大,導致此時的明英宗只能收斂起之前對於文官集團的不滿。文官集團控制了朝政,導致明王朝軍事力量及統治開始走下坡路,這便是土木堡之變結局。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