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記錄 > 戰史祕聞 > 土木堡之變傷亡如何?土木堡之變明軍損失多少

土木堡之變傷亡如何?土木堡之變明軍損失多少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土木堡之變傷亡如何?發生在明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發生的土木堡之變,是明代歷史上的奇恥大辱。是役,號稱五十萬的明軍,在幾萬瓦剌軍的攻擊下,分崩離析。但是,明軍在土木堡真的有五十萬之衆嗎?筆者將通過對照史料,儘量還原出當時明軍的軍力狀況。

一、“五十萬”說辨。

關於具體人數,私史最流傳的是五十萬說,直到現在范文瀾《中國通史》等種種文獻還是紛紛採用。此說法最早見於時人劉定之的《否泰錄》:“其從駕行者,尚書王佐、鄺埜,學士曹鼐等。 官軍私屬共五十餘萬人,出居庸關抵宣府。”這個說法,是最早提出明軍人數的,並且引領成爲了明代末期史家的共識。《否泰錄》取“否極泰來”之意,是時人記敘英宗被俘先後紀略的第一家,應該說是比較有史料價值的。其作於“此錄撰於景泰年間定之任右庶子時” “三年遷洗馬。也先使者乞遣報使,帝堅不許。定之疏引故事以請,帝下廷議,竟不果遣。久之,遷右庶子。”(《明史卷一七六》)從中可見,此書所作時間,從“三年”“久之”等詞來看,應該是景泰年的後期。

其中提到,五十萬人包括“官軍”“私屬”兩部份。官軍不必贅言,而所謂“私屬”者,最早出自《左傳食貨志上》:“ ‘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屬,皆不得買賣。’”由此可見,“私屬”一詞,指的是私人的家奴、奴隸,有時甚至還指奴婢。這一部份人,顯然與正規軍不能相提並論,更大程度上,他們只擔任服侍皇帝、官吏的任務,可以說,在戰爭打響的時候,毫無戰鬥力,根本不能夠算作明軍軍力五十萬的依據。

土木堡之變傷亡如何?土木堡之變明軍損失多少

綜上所述,我們從《否泰錄》中,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明軍出征,能夠參加戰鬥的正規軍與不具備戰鬥能力的“私屬”,號稱數量是五十萬。但如果我們知道,古代作戰,往往有着故意多報軍力的傳統,再考慮到,這次有着足以再單獨提出的“私屬”人數,應該再除去不少的水分。也就是說,明軍的實際戰員,可能遠遠不到五十萬人。(而清人,自谷應泰的《明史記事本末》開始寫作“官軍五十萬”,絲毫不涉及“私屬”兩字之差,意思大有不同,這或許是對前朝刻意貶低的傳統所致,不足爲我們的憑據。是以本文不加詳證。)

對於明軍軍力具體數量這個問題,關於明代的官方史書都語焉不詳。《明英宗實錄》“正統十四年八月壬戌”條目下記載“中官惟喜寧隨行振等皆死官軍人等死傷者數十萬”。《明史英宗前紀》則記載“辛酉次土木被圍壬戌師潰死者數十萬”。筆者認爲,存在這樣一種可能,即“五十萬”的說法,在當時已經引起廣泛懷疑,並且沒有公認說法出現,遂有這樣的馬虎說法,僅僅用“數十萬”寫及戰爭場面之大。由此可見,所謂官軍“五十萬”的說法,必然是有着不小偏差的。

二、土木明軍兵力分析。

1、明軍軍力主要成分。

《明英宗實錄》載:“此前三天,“命在京五軍、神機、三千等營在營操練者人賜銀一兩,……兵器共八十餘萬。又每三人給驢一頭,爲負輜重。”《國榷》“英宗正統十四年七月甲午”條目下記載“遣告廟社,發京師親征。詔下,逾二日即行。”由此可見,此次出征,明軍的準備時間非常之短,並且,本次的主力部隊是京營軍隊和當時在京師的軍隊。

2、明京營軍隊總數。

京營,始稱大都督府,後改名五軍都督府,在明太祖時建立,“分教四十八衛卒。”其中士卒“二十萬七千八百有奇。”(明史兵志)到明成祖遷都北京之後,分爲京師京營和南京京營。就京師京營,“增京衛爲七十二”。按此比例計算,京師京營士卒滿額當有三十一萬一千七百人。而京營之下又有編制。京營,又稱三大營,其正式編制包括五軍營、神機營、三千營。其中,人員構成比較複雜的是五軍營。五軍營是三大營的主力,其不但包括正式屬於京營的京師衛軍,還有不隸屬於“七十二京衛”的班軍。

土木堡之變傷亡如何?土木堡之變明軍損失多少 第2張

《明史兵志》:“歲調中都、山東、河南、大寧兵番上京師隸之”《大明會典》第一三四卷“營操營政通例”條目下記載“凡輪操宣德元年,調河南、山東、大寧、都司、中都留守司直隸、淮揚等衛。及宣府,軍士至京操備……原額春秋兩班,官軍一十六萬員名。……正統十四年,令外衛輪班京操者前班,三月還八月到;一班八月還,次年三月到。”可見,班軍是屬於地方軍隊的編制,而實行戍衛京師之責任。班軍向來有所謂的輪換制,其滿員十六萬人,各調到京師半年,則實際在京師的班軍是八萬人。

從理論上看,假設正統十四年,京軍的要求名額和實際名額都如引文所述,那麼,明京營的軍隊,應該有三十九萬一千七百人,加上各種“私屬”,大約是四十萬的樣子。這應該是京軍全盛時期的理論峯值了。但是,我們知道,明軍的缺額是一個很大的數字。譬如在宣宗朝,“京營特注意,然缺伍至七萬五千有奇。”宣宗是英宗前的皇帝,其時的兵源缺額,應該是一個普遍情況。如此看來,正統十四年的京軍,大約是三十萬人出頭。由於對當時明軍的具體缺額情況缺少史料,這一概數只多不少。

3、明軍留守京師數量。

當然,這三十多萬人不可能全部出征,必然會有一部份留守在京,以防備萬一(而事實也正是如此)。這一部份的軍隊,在土木之變後有側面涉及。《明史于謙傳》“時京師勁甲精騎皆陷沒,所餘疲卒不及十萬”。根據此語和古人的運用約數習慣,筆者推測,此時京中所剩部隊,是不足十萬的疲卒,但應該比五萬人要多。

4、明遠征軍的其它動向。

由上可知,明英宗帶出的“遠征軍”,取自上限爲三十萬人的“京營軍”,除去留守京師的五萬人以上十萬人以下的軍隊,再加上所謂的“私屬”,出征軍大約在二十五萬人上下。但是,這些軍隊並沒有全部隨英宗去到土木堡,其中一部份被調撥出去,進行其它的戰爭任務。正統十四年六月,英宗調派朱勇、陳懷、吳克勤等人率領部份京軍,去打先頭陣。

《明英宗實錄》中提:“命太保成國公朱勇選京營四萬五千人。令平鄉伯陳懷、駙馬都尉井源、都督耿義、毛福壽、高禮,太監林富率三萬往大同,都督王貴、吳克勤率萬五千往宣府,各備虜。”而這一部分軍力,記載也有不同。《否泰錄》載:“遣朱勇等三萬騎還戰。”與實錄的記載相對應。《李侍郎使北錄》中記:“遣恭順侯吳克忠爲後拒,克忠力戰敗沒。將晚報至,又遣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領官軍四萬赴之。”

但同樣是李賢,在《天順日錄》中又說是“率五萬兵迎之。”說法越來越多。筆者認爲,“叄萬騎”只是指的騎兵數量,沒有包括步兵數量,因此實際兵力要比叄萬人多,四萬人的說法比較可信。而後來的“五萬”說,很有可能是出於某種誇大。如《明史朱勇傳》竟稱“五萬騎”,就是越來越離譜了,不足以爲信。稱“四萬人”,其誤差應該是最小的。此數再加上吳克勤的“萬五千人”,保守來看,也應該有五萬人上下。這五萬人,在英宗到達土木堡之前就已經全軍覆沒了。由此,英宗親率的軍隊,說二十萬人左右,應該是比較合理的。

土木堡之變傷亡如何?土木堡之變明軍損失多少 第3張

5、左證。

關於此推斷,也有左證。在《七修類稿》有記載,二十萬人,傷之半,死三之一。李賢的《天順日錄》中寫:“二十餘萬人中傷居半,死者三之一……”李賢,親歷了土木之變並且生還。他的記載,作爲第一手數據,應該是有價值的。

三、總結。

由此,筆者得出結論,英宗遠征時,大約有不到三十萬的京營軍隊出征,等到土木堡的時候,由於戰鬥減員,以及我們應該考慮到的逃亡因素,實際上只有二十萬人多一些。而此時,明軍已有一部軍隊全部滅亡,士氣上也會受到打擊。在土木堡陣勢大亂,從而釀成一場大敗,英宗被俘,一百多名大臣戰死,此樣的奇恥大辱,可以說是“勝敗有憑”。但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此次兵敗後,明軍只是被殺散,沒有遭到決定性的打擊,從而爲擊退也先的進犯打下基礎。景泰帝立,于謙抗戰,最終使大明王朝撐過了這樣艱苦的歲月。此後,明代的“傷筋動骨”已過,遂又進入了一箇中興的時期。筆者認爲,對於土木堡之變,不能夠否認,這是明代的一個奇恥大辱;但是,也應該正面其實際價值,即其實際情況和損失程度,並不像我們想的那樣糟糕。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