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土木堡之變瓦剌和大明的目的分別是什麼?最後兩邊都討不了好!

土木堡之變瓦剌和大明的目的分別是什麼?最後兩邊都討不了好!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5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土木堡之變瓦剌和大明兩敗俱傷,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土木堡之變的兩個對手,瓦剌和大明,一個是血氣方剛的壯年、一個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少年。這是一個壯年與少年的硬碰硬,少年的明英宗被打得頭破血流。但是,壯年的也先太師,也只是狂笑一時,旋即便遭遇了北京保衛戰的慘敗。

這場戰爭的起因就是錢,所以遠到不了生死存亡的地步。於是戰後,大明還是大明,瓦剌還是瓦剌。然而,因爲這場架打得太慘烈,所以瓦剌和大明遭遇了雙輸的結果。他們鷸蚌相爭了,雖然誰得利不好說,但他倆肯定都是完敗。

土木堡之變瓦剌和大明的目的分別是什麼?最後兩邊都討不了好!

01.土木堡之變的兩個對手:瓦剌和大明

解釋瓦剌,就得先說大元之後的草原。大元和蒙古畢竟入主過中原,他們改變了中原,而中原也改變了他們。最深刻的改變,就是蒙古草原的諸部落開始有了法統意識。簡單說,就是在誰當草原大可汗的問題上有了共識。大元之後,草原帝國的大可汗只能是黃金家族。別的部落分支,想都別想。但是,黃金家族畢竟人少,後來也沒出幾個英雄。於是,其他蒙古分支就要做大。

土木堡之變瓦剌和大明的目的分別是什麼?最後兩邊都討不了好! 第2張

瓦剌,自稱衛拉特,是廣義蒙古的一支。所以,瓦剌連蒙古分支都算不上。但是,它就是做大做強了,建立了一個草原帝國。然而,瓦剌的頭領也先,還是不能稱大可汗、或草原皇帝,因爲大可汗和皇帝只能是黃金家族。所以,也先是瓦剌帝國的太師,但事實上是一把手。也先野心勃勃、韜略滿滿,不僅統一北方草原而且征服了東北女真。所以,瓦剌之時的草原帝國,正處於事業的上升期。

大明立國之初,算是武功卓著。但是,傳到第六任皇帝明英宗朱祁鎮之時,大明的武功就沒有什麼可圈可點的地方了。即便是想吹牛也沒得吹。1427年,交趾叛亂、大明放棄交趾,於是由之前的十四個承宣布政使司變成了十三個,十三省也就是這麼來的。自1439年到1448年,大明四次征伐雲南麓川宣慰司思任發、思機發父子的叛亂。雖然取勝,但也是慘勝,空耗了國力。三楊內閣時期,大明的文官系統極爲強勢。而其原因就是楊榮、楊溥、楊士奇這三個士大夫的代表人物,歷任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朝。時間足夠長、門生足夠多、人脈足夠強,文官系統也就野蠻生長了。

1449年,23歲的明英宗朱祁鎮親政,立即就任用了大太監王振,以其專制朝堂。朱祁鎮的目的,當然是打壓野蠻生長的文官系統。文官系統肯定不會造反,而且理性上說,它是皇帝的絕對支柱力量。但是,人做事往往都是憑感覺、憑直覺、憑情緒的。你們一羣文官那麼強悍,我這個皇帝就只能躲在角落中了。所以,明英宗一定要重用太監,才能彰顯皇帝權威。但是,皇帝要立威,光抓權力是不夠的,還需要有讓人歎服的武功。所以,這個年輕氣盛的少年天子,一定要在戰爭上搞事情。

土木堡之變瓦剌和大明的目的分別是什麼?最後兩邊都討不了好! 第3張

一個是壯心不已的瓦剌,一個是少年豪邁的大明,兩個對手一定要擦槍走火了。但是,這個火走實在是太大了點兒。

02.土木堡之變的兩個目的:要錢和耀武

土木堡之變的起因是錢的問題。

太師也先主政瓦剌,但是還要向大明稱臣朝貢。稱臣朝拜是次要的,朝貢貿易纔是主要的。原因是中原對草原的文明代差。在草原連個鐵鍋都是奢侈品,草原騎兵就是再彪悍也只能在大明面前低下高昂的頭。瓦剌要用自己的戰馬,美其曰貢馬,交換大明朝廷的各種回饋封賞。

每年冬天,瓦剌都要派遣使者貢馬朝奉,起初的規模是五十人左右,大明按人數給予回饋封賞。在大明看來,這是是瓦剌的臣服;在瓦剌看來,這卻是豐厚的買賣,一個講政治、一個講金錢。所以,講利潤的瓦剌當然想盡辦法擴大朝貢規模,從五十人增加到兩千多人。而且,朝貢的次數也越多越好,只要有可能,瓦剌巴不得天天朝貢。大明也知道瓦剌的目的,但是講政治的大明就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爲金錢不是關鍵、政治纔是核心,維持邊地穩定比啥都重要。

土木堡之變瓦剌和大明的目的分別是什麼?最後兩邊都討不了好! 第4張

但是,到了明英宗親政,就不行了。這個少年天子可不想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在這年二月,瓦剌又派人朝貢,實際規模是2000餘人,瓦剌卻詐稱3000人。大宦官王振也是新官上任三把火,自然不允許瓦剌明目張膽地糊弄主子皇帝。於是,這一次朝貢,大明死活不裝糊塗,就是按照實際的人數封賞,而且還把馬價減去了五分之四。

這就是土木堡之變的背景起因。大明不糊塗、瓦剌沒錢賺;大明很強勢、瓦剌更強勢。然後,大明和瓦剌就只能兵戎相見了。於是,也就有了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瓦剌幹掉了大明20多萬精銳和五十多位朝堂重臣,甚至俘虜明英宗、兵臨北京城。這個結果很嚴重。但是,從上述的背景原因來看,瓦剌和大明都沒想致對方於死地。

土木堡之變瓦剌和大明的目的分別是什麼?最後兩邊都討不了好! 第5張

首先是瓦剌的目的:就是要錢。

太師也先肯定追慕成吉思汗和大蒙古國,但這只是情懷。作爲一個雄主,他的理性分析告訴自己這是不可能的。一個原因是蒙古各部忠誠的是黃金家族,而不是他這個太師,所以草原尚需整合;另一個原因是大明真的強,人多、錢多、地方大,也先真沒有吞下去的胃口;再一個原因就是變化得太快,年初還朝拜進貢,年底就要問鼎北京,也先的思想真心沒準備。

所以,也先的當務之急就是錢,要錢。抓了大明皇帝,他並沒有看到大明帝國在向他招手,而是看到了大明的銀子在向他招手。所以,也先就是拿着明英宗這個人質,拼命向大明索要贖金。

第二是朱祁鎮的目的:就是耀武。

他沒打過仗,但是非要去打一場仗,而且要跟最狠的對手瓦剌打。朝廷百官一個接着一個的反對,而這個少年天子卻固執己見、無動於衷。

僅僅就是大太監王振攛掇的嗎?一定要搞清主次關係,太監是皇帝的奴才,而且是皇帝的私人奴才,而皇帝纔是主子。皇帝有錯誤,大臣可以批評,但太監不能批評,就是錯誤也要執行。這就是奴才與臣子的區別。所以,正是因爲朱祁鎮想打仗,所以大太監王振纔會推波助瀾。

土木堡之變瓦剌和大明的目的分別是什麼?最後兩邊都討不了好! 第6張

那朱祁鎮爲什麼要打仗呢?

三楊之後,大明朝堂的文官系統野蠻生長,而且已經從朝廷長到了宮廷。這時候,大明皇帝連個立足之地都沒有了。少年皇帝,自然有衝動的荷爾蒙支配,但是也有理性分析。朱祁鎮就是要立威,要打一場大勝仗給朝廷百官看看自己是個什麼皇帝。所以,御駕親征的朱祁鎮帶走了半個朝廷,原因就是揚威戰場得有觀衆。

所以,朱祁鎮的目的是耀武草原,然後鞏固自己的皇帝權威。這個大明皇帝真的沒想把瓦剌怎麼樣,也沒想把草原怎麼樣。揍一頓、打服了,然後咱們還是繼續朝貢交流,大明要政治、瓦剌就朝拜,瓦剌要銀子、大明就給錢,兩國邦交也就如膠似漆了。

03.土木堡之變的同樣後果:鷸蚌相爭

土木堡之變後是北京保衛戰,瓦剌不僅沒能拿到更多的錢,而且徹底領教了中原大炮的厲害。於是,之後就只能躲在蒙古草原耀武揚威了。

經歷大元入主中原,草原帝國確實建立了法統的共識。但是,草原的底層邏輯還是強者定章程,誰是雄主、誰能打勝仗、誰能搶掠多,誰就說了算。而北京保衛戰,瓦剌損兵折將而回,也先這個草原雄主只能低下了高昂的頭。

土木堡之變瓦剌和大明的目的分別是什麼?最後兩邊都討不了好! 第7張

要徹底實現草原諸部的擁護,也先需要一直戰場揚威,然後才能靠着自身的威信顛覆黃金家族的法統共識,最後取而代之。但是,土木堡之變和北京保衛戰之後,大明和瓦剌算是徹底交惡了,即便表面和好,也是你提防我、我提防你。也先這位雄主,也就很難再有什麼作爲了。公元1453年,也先擊敗黃金家族的岱總汗、孛兒只斤·脫脫不花,自立爲“大元田盛大可汗”,建年號“添元”。但是,也先因爲沒有更大的威信,所以隨即遭遇諸部叛亂和部下刺殺,而後也先的瓦剌帝國分裂。

土木堡之變後的大明,又爆發了奪門之變,明英宗復辟再立。前有二十萬精銳盡喪,再有朝堂連續跌宕,大明肯定是傷筋動骨了。

土木堡之變瓦剌和大明的目的分別是什麼?最後兩邊都討不了好! 第8張

土木堡之變中,大批靖難老臣戰死。朝廷上就少了這支勳貴力量。而得位不正、歷史無光的明英宗朱祁鎮,與官僚系統之間的猜疑越來越大。所以,太監力量迎來了快速生長的春天。大明的權力格局,就是皇帝、太監和大臣之間鬥地主,簡單說就是皇帝和太監聯手斗大臣。君臣關係如此猜疑、權力格局如此混亂,那大明帝國就止不住地下坡路了。

所以,土木堡之變的後果就是大明與瓦剌鷸蚌相爭,爭來爭去是同樣的雙輸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