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殺死商鞅的真兇到底是誰?秦孝公是怎麼逼死商鞅的?

殺死商鞅的真兇到底是誰?秦孝公是怎麼逼死商鞅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商鞅變法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變法對一個國家來說,雖然是一場陣痛,可是陣痛過後,卻能夠讓這個國家變得超乎過去的強大。歷朝歷代都在變法,其實最初變法的還不是商鞅,而是魏文侯時期的李悝。

商鞅的理論知識,基本上也是從李悝變法之中學習過來的。可是理論永遠只停留在書面上,變法的核心要點並不是理論,而是實踐。

只有實踐才能出真知,很可惜的是,很少有國家願意做這些實踐探索。秦孝公跟其他人不一樣,他願意探索,可是他沒有方法。

於是乎商鞅便應運而生,成爲了改變秦國命運的那個人。他不僅有變法的理論知識,他還有變法的實踐能力,這是至關重要的。

殺死商鞅的真兇到底是誰?秦孝公是怎麼逼死商鞅的?

01商鞅變法,讓秦國走向強大。

秦孝公之前,也出現了不少明君,可是很可惜的是,他們沒有遇到過商鞅這樣的人才。所以秦孝公之前,秦國是非常弱小的。

被強大的魏國欺負也就算了,就連巴蜀、匈奴和義渠都不把秦國放在眼裏,這是秦國最昏暗的一段時日。

商鞅來了以後,說服了秦孝公開始變法。秦孝公很有分寸,但凡是變法的所有事務,全都交給商鞅來處理。

而且商鞅擁有絕對的權力,除了秦孝公,在秦國那就是他說了算。這可不得了,要知道商鞅是衛國人,而秦國那麼多王室貴族,卻需要聽從一個衛國人的命令。

公叔既死,公孫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將修繆公之業,東復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寵臣景監以求見孝公。孝公既見衛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弗聽。後五日,復求見鞅。鞅復見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罷而孝公復讓景監,景監亦讓鞅。鞅復見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罷而去。衛鞅復見孝公。公與語,不自知厀之前於席也。語數日不厭。---《史記》

很多貴族都表示反對,可這是秦孝公的意思,沒有人可以改變。甚至在秦孝公的兒子犯了罪以後,也需要服從商鞅的管理。

最著名的莫過於秦孝公的哥哥嬴虔,因爲他是秦孝公兒子嬴駟的師傅,所以要替公子受到處罰,結果嬴虔這位大貴族,居然被商鞅給削了鼻子。

就算是這樣,秦孝公也沒有吭聲,繼續讓商鞅實行變法。商鞅變法的具體內容我們不提,其實很顯然,大多數都是針對貴族特權的變法。

貴族除了享受榮華富貴,對一個國家的強盛,確實沒有什麼好處。所有商鞅要改變的就是這一點,讓貴族跌落神壇,讓對國家有作用的人才,走上神壇。

而他所做的一切,的確讓秦國強大了起來。後來秦昭襄王之所以有實力跟六國相抗衡,其實少不了商鞅在這段時間爲他做的鋪墊。

殺死商鞅的真兇到底是誰?秦孝公是怎麼逼死商鞅的? 第2張

02秦孝公臨死前,爲什麼要傳位給商鞅?

商鞅是衛國人,原本叫未鞅,或者說是公孫鞅。這麼一個人可以做秦國的大王嗎?顯然是不現實的。

可是秦孝公爲了報答商鞅爲秦國所做的貢獻,居然聲稱要把王位傳給商鞅。那麼秦孝公的目的是什麼呢?我認爲是爲了逼死商鞅。

退一萬步講,就算商鞅坐上了秦國國君的寶座,那麼他坐得穩嗎?除非他殺光了嬴氏一族的所有人,否則就別想讓他坐穩這個位置。

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爲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史記》

我想當時秦孝公的真實心情應該是這樣的:你商鞅在秦國的權威實在是太大了,你要是活着,我兒子壓根就坐不穩這個位置。可是要讓我殺你,好像還真的找不到什麼正兒八經的理由,那就只能讓我兒子和兄弟們殺了你了。

商鞅一個勁兒地推辭,其實也有他的目的。他知道秦孝公是要把他置於死地,所以商鞅這是在央求秦孝公:我說大王啊,我辛辛苦苦爲秦國做了那麼多事情,你幹嘛非要整死我啊?大不了我回家種地好了,你可別把這口鍋甩給我啊。

其實當秦孝公說出這個要求的時候,商鞅就已經必死無疑了。那麼千古迷案就此解開,害死商鞅的,不是酒店老闆,也不是商鞅的法令,而是秦孝公本尊。

殺死商鞅的真兇到底是誰?秦孝公是怎麼逼死商鞅的? 第3張

03秦孝公擔心兒子坐不穩王位,殺商鞅早就是他的計劃之一了。

秦孝公的兒子嬴駟,小時候是一個非常難管教的孩子。曾經不止一次地犯下殺頭的大罪,秦孝公也差點就下手宰了嬴駟,最終將他放逐。

可是秦孝公真的捨得自己的兒子嗎?其實不然。當時正好是商鞅變法的高潮時期,如果嬴駟犯了罪,不受到處罰的話,那麼變法就搞不下去。

這不是商鞅的事情,這是秦孝公自己家裏的事情。首先有一個底線,秦孝公不會割了自己兒子的鼻子,更不會殺了自己兒子。

所以商鞅採取了折中的做法,讓嬴虔代替嬴駟受罰。大王的哥哥居然被割了鼻子,這下子秦國的貴族們一個個都開始顫抖了。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幹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昂,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餘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史記》

他們終於意識到,商鞅這傢伙太厲害了,真不是鬧着玩的。其實他們不知道,真正厲害的是秦孝公罷了。

如果沒有秦孝公的首肯,嬴虔會主動讓商鞅割了鼻子嗎?顯然不會。嬴虔就算是被殺了,也不會讓自己受到如此奇恥大辱。

但是他必須要活着受刑,只有他毫不抱怨地受刑,才能夠成爲典型,才能夠讓秦國的所有貴族們信服。

他們所信服的不是商鞅,而是秦孝公的新政。新政的地位穩固以後,那就是傳承的事情了。商鞅已經做完了該做的事情,那麼他的權威就不應該還這麼高,他要一直這麼高,那秦孝公的兒子豈不是被他給蓋住了?

秦國始終是姓嬴的,爲了給兒子掃清障礙,秦孝公只好出此下策。他真切地瞭解自己兒子的脾性,也瞭解秦國貴族們的脾性,只要失去秦孝公這個保護傘,那商鞅就完了。

殺死商鞅的真兇到底是誰?秦孝公是怎麼逼死商鞅的? 第4張

總結:人之將死,爲何認爲子孫利益最大化等於是自己的利益呢?

說一個比較深奧的哲學問題。每個人都清楚,任何人只有一生,一般也就七八十年的光景。過完了,也就成了一抔黃土。

可是爲什麼很多人在臨死之前,都要安排這安排那,爲自己的子孫謀求福利呢?人生百態,可到了去世之前,幾乎全都是在給子孫安排前程。

有些人要把生前財產分割給幾個子孫,有些人要把房產過戶給自己的子孫,有些人希望用自己最後一點面子,幫子孫找一份好工作,還有些人,一生雖碌碌無爲,卻也把自己的期盼,在臨終前告訴子孫。

難道子孫們在他們去世後過得好與不好,跟他們有什麼必然關聯嗎?很可惜的是,並沒有什麼關聯。子孫自有子孫福,這纔是真理。

說到底,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生下來是一個個體,去世時還是一個個體。誰也無法從另外一個生命中,去真實地獲得什麼。

重要的是過好自己的一生,而不是千方百計地想着爲後世謀福利,到頭來,你會發現,你這一生等於是白過了。

言歸正傳,秦孝公在臨死前,居然使出了這麼一招,間接地把商鞅給害了。他這麼做,當然就是爲了給子孫謀福利,少一個功高蓋主的老臣,那麼新君上位就會輕鬆許多。

他這麼做跟老百姓不一樣,他家的確有江山需要繼承,還必須要生個男孩才行,這是那個時代的侷限性。我可以把這種心態,歸結爲癡心。

秦孝公癡心後世子孫還能記住他,還能在他的墳頭上柱香。可這一切能夠改變他入土爲安的現狀嗎?法國著名的暴君路易十五,很多人可能不太瞭解。

但是他有一句十分著名的名言:我死後哪怕洪水滔天。就是這麼一句話,他被印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其實我認爲他是史上少有的明白人,只是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不明白而已。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