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記錄 > 戰史祕聞 >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後怒斥南遷論的太監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後怒斥南遷論的太監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2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土木堡是位於中國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的一個城堡。土木堡坐落於居庸關至大同長城一線的內側,是長城防禦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正統十四年六月,(1449年)是改寫明朝歷史的驚魂之年。瓦剌首領也先大舉進兵明境,明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明英宗不顧羣臣反對,七月明英宗令皇弟朱祁鈺留守,親率數十萬大軍匆忙出征瓦剌,屢遭敗績。由於組織不當,一切軍政事務皆由王振專斷,不允許文武大臣參預軍政事務軍內自相驚亂。19日出居庸關,過懷來,至宣府。8月1日,明軍進到大同。未交鋒,鎮守太監郭敬報告也先爲誘明軍深入,主動北撤,王振看到瓦剌軍北撤,仍堅持北進。後聞前方慘敗,則驚慌撤退決定回師。本欲使英宗於退兵時經過其家鄉蔚州“駕幸其第”,顯示威風;又怕大軍損壞他的田園莊稼,故行軍路線屢變,導致士兵疲憊不堪。兵部尚書鄺埜一再要求馳入居庸關,以保證安全,但王振不準。後勤不續退至土木堡時王振下令移營就水,飢渴難忍的軍士一哄而起,奔向河邊人馬失序,瓦剌軍趁機發動攻勢。明軍只得倉促應戰,軍隊死傷慘重,王振被殺,英宗被也先俘去,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後怒斥南遷論的太監

八月十五日,明英宗被抓成了俘虜,隨行的一百餘名大臣遇難。

八月十七日土木之變後,明英宗淪爲瓦剌軍隊的階下囚,噩耗傳來,京師戒嚴,舉國震驚,人心惶惶。負責“居守”的郕王朱祁鈺不知所措,於是派太監金英、興安召衆臣前來商議下一步怎麼辦。二線部隊出身的于謙同文武官、內外臣擁立朱祁鈺稱帝,重新建立明朝政治核心。這時,平日喜歡天文地理的侍講徐珵大放厥詞,“驗之星象,稽之歷數,天命已去,惟南遷可以紓難”,認爲只有遷都南京,才能順應天命,化險爲夷。

徐珵的話,立刻引起衆人議論。禮部尚書胡瀠說,“文皇定陵於此,示子孫不拔之計”,認爲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並在此長眠,就是希望後世子孫在此紮根。胡瀠的意思,有些模棱兩可。這時,兵部左侍郎于謙厲聲說,“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于謙這番話斬釘截鐵,不僅闡述了爲何不能南遷,還表明了斬殺南遷提議者的鮮明態度

後來,郕王決定不遷都,並任命于謙爲兵部尚書,治軍抗戰。一句“言南遷者,可斬也”,讓之前並不怎麼顯眼的于謙大放光彩,展露鋒芒,其咬定京師不動搖的決心,誓死保衛京師的勇氣,以及對逃跑主義者的不屑和憤恨,名垂千古。其實,在於謙說這話的同時,還有一個人說了幾乎相同的話,對於謙堅守北京、抗擊瓦剌的愛國主張予以聲援,這個人就是興安,也是一個太監。

興安生於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早年入宮,明英宗即位後得到青睞,正統九年(1444年)晉升爲司禮秉筆太監。當時,在他之上,還有王振和金英。“土木堡之變”時,王振死於亂軍,興安成了地位僅次於金英的太監。郕王召衆臣商議國事時,興安和金英也在場。據《明史·宦官列傳》載,徐珵提出遷都時,“安叱之,令扶珵出,大言曰:敢言遷者斬!”這五個字,簡短明瞭,落地有坑,聲震房瓦,其口氣不次於于謙,甚至比于謙的話更有震撼力。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後怒斥南遷論的太監 第2張

關於怒斥徐珵,《明史》中對於謙的表現言之鑿鑿,但對興安的表現記載模糊。《明史·徐有貞傳》稱,徐珵提出南遷時,“太監金英叱之”。《明史·宦官列傳》稱,徐珵提出南遷時,“安叱之”;又稱“或曰叱珵者,英也”。

怒斥徐珵的太監到底是金英,還是興安?筆者認爲是興安。首先,金英此人貪戀權勢,心胸狹窄,且在次年便因犯贓罪“下獄論死”,在國家危難時刻,說他當廷怒斥徐珵,從其一貫表現來看讓人生疑;其次,《明史·徐有貞傳》中所載金英“叱之”的事蹟只是金英的別傳,不足爲信,而《明史·宦官列傳》也就是所謂正傳中,只有“或曰叱珵者,英也”的存疑記載和模糊說法,而對興安怒斥徐珵之事卻記載得非常生動、鮮活、翔實。所以,怒斥徐珵的太監是興安。

興安和于謙的怒斥,嚴重打擊了徐珵,此後,徐珵夾起尾巴,藏匿行跡,改名徐有貞。能跟于謙說出幾乎同樣的話,且慷慨激昂,鏗鏘有力,筆者從心底敬佩興安這個了不起的太監。于謙愛國護民,克己奉公,擔任兵部尚書八年,“家無餘資”;興安也是個“有廉操”的正直之人。在這方面,二人可謂惺惺相惜。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後怒斥南遷論的太監 第3張

當年九月初六日,郕王即位,是爲明代宗,年號景泰。鑑於興安的正直和大義,明代宗把興安視爲心腹,“獨任安”。景泰朝八年,于謙因爲過於正直,得罪了不少人,讒言不斷,興安“知于謙賢,力護之”,在明代宗跟前處處維護于謙。興安給於謙說過不少好話,如“彼日夜分國憂,不問家產,即彼去,令朝廷何處更得此人?”又如“爲國分憂如於公者,寧有二人!”興安認爲,像于謙這樣奉公憂國之人,天下找不出第二個來。于謙能夠在兵部從容地拋灑心血爲國效力,身在內廷的興安功不可沒。

明英宗歸國時,興安“敕書不及迎上皇”,表示由衷歡迎;明英宗被軟禁南宮後,興安也悄悄地給予了一些生活上的幫助。明英宗復辟後,瘋狂清算報復,特別是對明代宗身邊之人恨之入骨,先殺于謙,後“磔景帝所用太監王誠、舒良、張永、王勤等,……中官坐誅者甚衆,安僅獲免”。天順三年(1459年),興安去世,享年七十一歲。興安信佛,臨終時“遺命舂骨爲灰,以供浮屠”。興安的屍骨雖然化爲灰燼,但他那怒斥徐珵的五個字“敢言遷者斬!”卻永載史冊。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