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什麼是恩蔭制度?對宋朝有何影響?

什麼是恩蔭制度?對宋朝有何影響?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封建社會中,在高度集中的皇權制度下,官員聽命於皇帝一人。跟着本站小編一起探尋。

所謂冗官冗兵現象,就是指士兵人數衆多、軍隊規模過於龐大,機構繁雜人數衆多、多是無用的官職。而這一現象在宋朝異常嚴重,甚至成了當時社會上的一個難以根除的“毒瘤”。

什麼是恩蔭制度?對宋朝有何影響?

說宋朝經濟強大、百姓生活幸福這確實是事實,但宋朝也是長期積貧積弱的朝代,歷史上的衆多朝代中,在這一點上能與之匹敵的寥寥無幾。

兩種極端的現象都在宋朝出現了,因此許多人對宋朝的評價都褒貶不一。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長期堅持着募兵制的王朝,這也導致許多士兵在軍隊裏濫竽充數。

拿着國家的補貼卻每天混日子,國家對軍隊的投入也是一筆大數額。而過多的官員都處於閒置的狀態,拿着高額俸祿卻碌碌無爲。

而導致後者出現的原因,就是恩蔭制度,而這也是除科舉制度以來規模最大、最正規的入仕制度。但是相比起科舉制度的公平公正,恩蔭制度卻有失公允了。

對於許多貧困家庭的書生來說,是一條走不通的路。恩蔭制度是很早前就出現了的世襲制度,宋朝大多數官員的職位都是靠世襲家族中祖輩、父輩的官職。

換句話說,如果家族中有入仕爲官的祖輩或父輩,那麼一衆兒孫輩的孩子就不需要擔心入學、入仕的問題了。所以我們經常可以在宋朝的官場上。

見到許多有血緣關係的官員,甚至和詩人、大儒等也有密切聯繫。比如呂蒙正,呂夷簡和呂公著這祖孫三輩,都出任了宰相一職,與恩蔭制度脫不開關係。

無獨有偶,詩人王安石、及其胞弟王安國、和其叔叔王霈叔侄三人,皆在朝廷上擔任了重要的職位。這種恩蔭制度在宋朝長期存在,導致冗官現象越來越嚴重。

可是想要改變這種制度,勢必會影響到許多家族的利益。王安石在變法時就提出了要取消恩蔭制度,極力提倡唯纔是舉,但是此舉也令他得罪了不少官員。

什麼是恩蔭制度?對宋朝有何影響? 第2張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就寫下了與恩蔭制度有關的內容,故事雖短但極具諷刺意味。內容是皇帝在某地巡察,當地有個人生活極其貧困,窮到連一日三餐都吃不起。

這樣的人本與仕途無緣,可是隻因爲他捉到了一隻皇帝喜歡的蛐蛐,就得到了衆多賞賜。不僅如此,就連當地的縣官等職員,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賞賜。

其實恩蔭制度並非只在宋朝存在,在此之前的漢朝也曾實行過恩蔭制度,但是範圍較小,只限制在同胞兄弟及自己的兒子身上。

唐朝將恩蔭的範圍擴大了些許,子孫以及曾孫都可以受到家族長輩的恩惠。這些朝代將恩蔭制度控制在了一個合理的範圍內,但是到了宋朝就有些不受控制了。

近乎瘋狂的恩蔭制度變得一發不可收拾,一位老臣下位或去世後就可以推恩二十餘人,除了自己的直屬兒孫外,家族中有血緣關係的皆可被推恩。

以一換二十的交易,令宋朝朝廷在這場博弈中舉步維艱,佔據主導地位的則是各大世襲家族。說是皇家掌管着天下,但立於朝堂之下的衆多官員大多是來自同一家族。

各個家族壟斷了朝廷大部分的職位,還會聯合着一起排擠孤立無援的官員。這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真正有才華的學子求官之路。

就算有機會進了宦海,最後也會被其他大臣針對。大臣家族的後輩依舊擔任着重要職位,而貧苦的普通老百姓仍然家徒四壁。

踏踏實實的寒窗苦讀,卻比不過家裏有一個大臣祖輩或父輩,屬實令人心寒了。若推恩上來的是能人志士也可以,事實是許多閒職上的都是世家大族的紈絝子弟。

他們自身的學識不夠,眼界也非常有限,只是依靠着祖父輩的恩蔭,即使在職位上無所事事也沒人敢多說一句。

不需要爲了求官而寒窗苦讀,在優越的環境下生活,長大後也不比爲了科舉而苦惱。恩蔭制度之所以可以存在這麼長的時間,就因爲這是一種皇室籠絡世家大族人心的好辦法。

但是恩蔭制度慢慢腐蝕了官宦體系,腐敗貪污現象層出不窮,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後,該制度已經形成了難以根除的“毒瘤”。

什麼是恩蔭制度?對宋朝有何影響? 第3張

世家子弟爲了更大的利益而勾結在一起,致使朝廷之上黨派鬥爭屢禁不止。而那些靠自己真才實學考上來的官員,會被其他家族共同排斥。

宋朝後期的行政效率明顯降低,社會矛盾加劇,整體多呈現出了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情況,爲國家混亂埋下了禍根。

越到後期朝廷管理越混亂不堪,恩蔭制度甚至逐漸模糊了對推恩人選的年齡限制。所以很多年齡甚小的孩童已經有了官職,不過孩童不會去上任,只是領每個月的俸祿。

一個家族如此做後成功了,就會有許多家族爭相效仿,久而久之留給真正有才學的人的機會就不多了,這也間接阻斷了宋朝廷“吐故納新”的道路。

恩蔭制度備受推崇,封建主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默許了這項制度的不公平,使得民間怨聲載道。諷刺的是,大臣的後輩依舊可以繼續爲官,可低階級的平民百姓想要往上爬幾乎無路可走。

民怨積壓已久,宋朝三百多年裏多次的民間起義都是因爲社會矛盾的加劇。有了宋朝的前車之鑑後,之後的朝代雖然也有恩蔭制度的實行,但是規模都在合理範圍內,並無越界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