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明朝時期的內閣制度到底是什麼樣的?對皇權有何影響?

明朝時期的內閣制度到底是什麼樣的?對皇權有何影響?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丞相,中國古代官名。三國以後是輔佐皇帝總理百政的官員,即百官之長。自秦至明朝初年朱元璋(通過胡惟庸案)廢丞相的1600餘年間,丞相的設置斷斷續續,作爲官名的丞相在歷史上存在時間並不長 。你們知道嗎,接下來小編爲您講解

先秦時期,宰相的權威和國君大抵是平行的,國君和宰相的相交點並不多,宰相自己就能操作國家機關,所謂“政由葛氏,祭由寡人”的情況並不是很少的。這個時期的貴族政府扔開君主一樣可以運作,大抵是很高明的。等到沒有君主支持,就不能把握國政的時候,已經是戰國後期了,奴隸制下的貴族聯合政府趨於解散,也是可想而知的了。

到了秦漢時期,皇帝的權威經由制度確立後,宰相的法定權力自然有所縮減,但是依舊是文官集團的領袖,皇帝也不得不加以尊重,甚至於繼續“坐而論道”。這一時期貴族衰落,士族興起,這裏的宰相還算是鐵板一塊,皇帝要干擾朝政,宰相的人選一定會輪換,纔可插手。

明朝時期的內閣制度到底是什麼樣的?對皇權有何影響?

經過戰爭的血與火以及華夏文明對少數民族的開化指點,唐宋時期的皇權權威開始由華夏之主變爲華夷共主,真正的天下體系在這一時期確立,華夷之分從地域上變爲文化上的,願意加入華夏文化併成爲一分子的,當然是華,而不願意的自然是夷了。

相權在這一時候雖然受到分割,但是制度上的完善讓這一時期相權的運行效率不僅沒有降低,反而愈發提高。隋唐的三省六部,兩宋的兩院一門,無一不是君權相權保持一種穩定的平衡的榜樣,宰相參與決策,決定朝堂大事,算是中國古代文明在制度領域的新高。

說到明朝的內閣制度,就不得不提到元代的“大宰相”和清代的“軍機相”,元朝的宰相權力甚至一度超過皇帝,對國家和社會的穩定帶來了不和諧的因素,清代的軍機處雖然是跪受筆錄,但是其核心人物也算是半個宰相,皇帝也不得不聽取其意見,用不用則另說。

明朝內閣一開始就是以備諮詢的祕書機關,其首領撐到底也就是個正五品的文官,而且不分前後,至仁宗、宣宗,方纔不斷加強其一定的權力。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內閣並非合法機構,在官方地位上,有沒有用,盡在皇帝的掌握中。

明朝時期的內閣制度到底是什麼樣的?對皇權有何影響? 第2張

明代內閣的巔峯時期只在萬曆初期的張居正內閣那裏得到體現,和宦官的合作讓這一時期的內閣幾乎等同於宰相,但這是特別例外的,大多數時期,宦官是屬於皇帝放權的“內相”,批閱內閣的票擬成爲了它們的專權,內閣和司禮監不對付的時候,這兩個機關幾乎可算停擺。

內閣在當時看來似乎對君權有所限制,但是其地位的尷尬性並不能領導六部,即使六部尚書都在內閣裏,那也得和司禮監達成參議目標,完成批紅才能運行。

等到天啓、崇禎兩朝,大家就可以發現,內閣對皇帝的約束,真的在於皇帝對政治慣例的遵守與否,即使內閣請辭,對於君主而言,換上新的聽話的內閣也不是不可以,明朝皇帝的權力和清朝皇帝的權力相比只是稍微減弱,但是總體而言還是加強的,只是明朝皇帝絕大部分不管事,看上去君主權力被限制而已。

軍機處和內閣是中國相權演變中的怪胎,有非常少的相權,以及幾乎沒有合法性的地位,幾乎是皇權的玩物,怎麼能說是對皇權的限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