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九品中正制對後世的選官制度有哪些影響?

九品中正制對後世的選官制度有哪些影響?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8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九品中正制是我國的一項選官措施,最開始是三國時代魏國的陳羣提出的,經過發展和完善,一直沿用到隋唐時期。

九品中正制對後世的選官制度有哪些影響?

(圖)陳羣(?-237年2月7日),字長文, 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

淺述九品中正制的歷史得失及其對現代人事制度的影響與啓迪。

一部《三國演義》讓三國的歷史事件與人物膾炙人口,許多人喜歡三國曆史的跌宕起伏,喜歡英雄的文武蓋世。但其實《三國演義》中很多東西並不符合歷史事實,但就文學方面而言,這部書無疑是成功的。三國是一個亂世,所謂亂世出英雄,英雄不僅是大衆眼中叱吒疆場的馬上驕子,許多對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的文史之人亦是英雄的典範。創建九品中正制的陳羣就是其中的一員。

對於九品中正制的產生,《三國演義》當中有過描述。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朝廷內部桓靈昏聵誤國,十常侍亂政;外部是聲勢浩大的黃巾起義。黃巾平定後,各方諸侯舉兵自立,中央已失去管轄地方的權力。待到曹操狹天子以令諸侯,此時的中央已是象徵的存在,有名無實,官員的任命與選拔全掌握在曹操的手中。經過多年的混戰,諸侯相繼被殲滅,歷史進入三國鼎立時期。公元220年,曹丕爲了取得世族大家的支持登上皇帝位,批准了由陳羣制定的得到衆人認可的九品中正制。

在漢代,人才的選舉是以一種現在稱之爲“鄉舉裏選”的制度,也就是地方上的推選,地方官員在自己的轄區內尋找廉潔孝道之人向中央推送,亦稱“舉孝廉”。孝廉必須是在鄉居里甲中大家公認的賢人。舉薦進京的人還需通過中央的一番考試,據此安排相應的官職。然而到了三國時期,經過了長期的混戰,中央與地方聯繫早已中斷,地方也是一片混亂,原有的鄉村裏甲制度已經破裂,鄉舉裏選業已無法實施,中央內部頓時沒有了用人標準。在亂世明顯的重武輕文,武官的亂用與文官的排擠,使很多士族大家不滿,而當時士族豪門又是中央與地方勢力最大的階層,因此曹丕爲了僭越爲帝,不得不取得士大夫階層的支持,而最大的利器就是選舉制的的改革,九品中正制應運而生。

此制大體,是由各州郡分別推選大中正一人,所推舉大中正必爲在中央任職官員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產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評人才的官職名稱。大、小中正產生後,由中央分發一種人才調查表,在該表中將人才分爲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將各地流亡人士無論是否出仕皆登記其上,表內詳記年藉各項,分別品第,並加評語。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審覈後將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進行官吏的升遷與罷黜。此項制度使得當時的官吏選拔有了一客觀標準,此標準其實依然是採取地方羣衆輿論和公共意見,保留了漢代鄉舉裏選的遺意。中國的民主向來是一叢衆,一叢賢。至於賢人是否真賢,中正是否中正,則與此制度無關。九品中正制的實行一方面解決了選拔官吏無標準的問題,使當時一時間吏治澄清。另一方面緩解了中央政府與世家大族的緊張關係,爲全國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九品中正制對後世的選官制度有哪些影響? 第2張

歷史上沒有一項制度是經久不衰的,九品中正制解決了當時的燃眉之急,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此項制度的弊端也顯示出來。首先各方人爭做中正,全國人才集中到中央,地方無才,地方行政效率降低,思想文化也漸趨落後。地方垮臺,中央自然無法獨存。其次吏部在人才的任免方面全部依據中正評語,則官吏的升黜之權皆在中正,致使時人競相追逐此等權利,而無暇顧及其他職位之實事。最後世家大族通過中正控制朝廷官吏的任免,致使當時爲官者“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門閥制度的產生造就了魏晉南北朝的混亂局面。後人大多批評九品中正制,其實制度往往沒有對錯與好壞,關鍵是使用的對象和時機,墨守成規、不切實際,終將會付出代價。

反觀今日,九品中正制對現代的人事制度同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人才的選拔、官員的任免同樣需要廣大民衆的評定與推舉。人事的安排都是有客觀標準的,秉持着公開、公平、公正的民主原則。許多人認爲中國古代沒有好的制度,如今的制度都是向西方學來的,然而歷史證明西方所提出的的民主在幾千年前的中國就已經出現,九品中正制就隱含了民主的影子。縱觀九品中正制的制度生涯,它是失敗的,失敗在制度本身的缺陷,本身就是一個解決一時弊端的臨時制度卻被沿用了數百年。對於現代的人事制度而言,應該隨着時代的發展不斷改進,順應時代潮流,形成中央與地方協調統一,公平合理、相互制衡的人事制度。

九品中正制已成爲歷史,作爲產生於亂世的名政,對現代的影響與啓迪將是持續與深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