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文化名家 > 探索張可久的人生軌跡,他的作品有什麼特點?

探索張可久的人生軌跡,他的作品有什麼特點?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9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張可久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接着往下看吧。

張可久:花如人面紅,山似佛頭青

讀張可久曲,最喜的幾句是“山中何事?松花釀酒,春水煎茶。”每每讀來讓人心醉,一想起在遠離塵囂的山中,享受那“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的愜意自在,頓起神往之意,更何況有酒,有茶。

在宋詞中,我很喜歡晏幾道,於元曲中,也喜歡這張可久,巧合地是,這二人的號都是“小山”,晏幾道有《小山詞》,張可久有《小山樂府》,真是雙星閃耀,璧合珏對。

不過,享受這樣閒適的境界,卻是以倦天涯爲代價的。人心時而思靜,時而思動。對寧靜的嚮往,往往是因爲厭倦了奔波,於是,借一山一水棲身,以松鶴爲友,閒云爲伴。

張可久的一生正是這樣,他時隱時仕、在輾轉辛勞中度過了不得志的一生,如他自己所說的是“半紙虛名,萬里修程”,而他更是將自己放在一個遺民詩人的位置上,對元人的統治是站在不願與之仕的立場之上,儘管在當時,即使是他想努力上進,怕也是難以爲進,因爲元人對文人地位的不看重決定了其仕途的蹇促。

探索張可久的人生軌跡,他的作品有什麼特點?

張可久,字伯遠,號小山,元時浙江慶元人,治所在今浙江寧波鄞州區人,他元朝著名散曲家、劇作家,與喬吉並稱“雙壁”,又與張養浩合爲“二張”,現存小令800餘首,爲元曲作家最多者,數量之冠。

他仕途失意,詩酒消磨,徜徉山水,作品大多記遊懷古、贈答唱和。擅長寫景狀物,刻意於煉字斷句。講求對仗協律,使他的作品形成了一種清麗典雅的風格。

如他這樣的人物是不可能有傳記的,只能從野史筆記中窺出點滴軌跡,大概年輕時做過如同現在高速公路收費的小吏,後來提升爲類似站長一類的小小官,又曾爲桐廬典史,即爲縣令掌管緝捕、監獄的佐雜官,是如齊天大聖一般地“未入流”。

他是位長壽之人,因爲他70多歲還在崑山當過幕僚,80歲還“監稅鬆源”,如此高齡還在基層小吏的崗位上操勞,而心又嚮往枕石聽泉的隱逸,原因似乎只有一個,那便是無此不能維持基本生計,他應該在80歲以後,歸隱山林,至於具體離世時間就只有一個推測了。

活得時間長,作品又多,在元人的散曲中,他是作品幾乎佔到五分之一,這在中國所有作家的創作門類中比例如此之高,可以說是唯一了,但悲催的是,他既沒有關漢卿那樣的雜劇作品,又無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的愁思佳句,那與他並稱“二張”的張養浩,人家也有一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而被後世贊爲有家國情懷的有爲詩人。

觀這張可久呢,似乎啥都木有,就如那乾隆帝的幾萬首詩一般,數量多而後人不及睹過一首,空贏得當時那一堆朝官叫好了,現在之人,能背出一首張可久曲,怕是少之又少了。

而這張可久的小曲的確不能同那乾隆相比,爲乾隆喝彩的都是一幫馬屁精,而張可久的小令可不是,在元代幾百位作家中,在世時就有散曲集刊行的唯有他,而且不是一本,是四本,在衆多的選本中,他的作品也是入選最多的。

探索張可久的人生軌跡,他的作品有什麼特點? 第2張

張可久的作品在當時即深入人心,大有柳永“凡有進水處,皆能歌柳詞”一般,要知道,這可都是些下層民衆的自發行爲,而且,更爲難得的是,不僅是百姓傳唱日盛,就連上層亦很是認可,甚至連元武宗在皇宮賞月時,也令宮女傳唱他的曲兒,這說明他的作品在元代已獲得了廣泛的歡迎。

“興亡千古繁華夢,詩眼倦天涯。孔林喬木,吳宮蔓草,楚廟寒鴉。

數間茅舍,藏書萬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釀酒,春水煎茶。”

這首《人月圓》的小令題名《山中書事》,是借感嘆古今的興亡盛衰,來表達自己看破世情、隱居山野的生活態度,表現了作者放情煙霞,詩酒自娛的恬淡情懷。

滾滾長江東逝水,是非成敗轉頭空,吳宮舊事,晉代衣冠,蔓草荒蕪,數點寒鴉,皆化作濁酒一杯,於付笑談中飲下,怎及我茅舍青青,詩書萬卷,喝着自釀的松花酒,品着自煎的春水茶,在青山白雲間,觀溝壑林泉,享幽閒寧靜,詩酒自娛,自由自在。

讀着這樣的文字,品味的其實是一種心境,正如錢鍾書所言:“洗一個澡,看一朵花,吃一頓飯,假使你覺得快活,並非全因爲澡洗得乾淨,花開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爲你心上沒有掛礙。”

不可否認,元曲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並不高,估計除了一首“斷腸人在天涯”,很難得再背出第二首,而相比之上,張可久雖然作品很多,但題材要相對狹窄些,其作品雖風格多樣,但總侷限於“或詠自然風光、或述頹放生活、或爲酬作、或寫閨情”,這就更加使他聲名不彰。

說他聲名不彰其實是有前提的,他只是在我們這個時代宣揚力度不夠,因爲山林隱逸和男女風情,同當時所提倡的觀念大相徑庭,作爲歷史上的文人,要站在勞動人民的角度來反映社會黑暗,如那白居易一樣,爲底層人民歌與呼,至少要像與他並稱“喬吉”那樣,寫點如:“廟不靈狐狸弄瓦,官無事烏鼠當衙”這樣的句子。

探索張可久的人生軌跡,他的作品有什麼特點? 第3張

但張可久的確沒有,在我們接受的教育中,凡是罵統治者的或者是揭露社會不平的都是好的,當然如果是謳歌造反的,那都是極品之作,其餘都是不好的,以這個標準來看,張可久被我們那個時代所拋棄,也便也在情理之中了。

但在歷史上,張可久的地位是相當高的,古人謂之其詞“如遙天笙鶴”,“清而且麗,華而不豔,有不吃煙火食氣,真可謂不羈之才。若被太華之仙風,招蓬萊之海月,誠詞林之宗匠也,以九方皋之眼相之。”

更有人將這“雙壁”的喬吉和張可久視爲“樂府之有喬張,猶詩家之有李杜”,此評價就高到極致了。

其實,雖然張可久沒有達到如關漢卿那樣的放蕩不羈,但他卻是一位有着家國情懷的文人,他在出世和入世中的糾結,怎麼說都體現的是沉澱在文人血脈中的那種疼痛。

他是出生在南宋的漢人,生活在蒙古人統治的元朝,雖然也爲當朝出力,但我想那定是爲“稻樑謀”,他內心一直是有着愧疚和自責的心情,總感覺是有失氣節,這種情懷是不是也是我們應該讚歎的地方呢。

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才有那麼多的懷古之傷感,儘管他寫有很多隱逸之作,但讀來總會摻雜着些許悲涼之意,比如下面這首《天淨沙》。

青苔古木蕭蕭,蒼雲秋水迢迢。

紅葉山齋小小,有誰曾到?探梅人過溪橋。

這也是一首通過對秋景的描寫,青苔古木,意象幽深,蒼雲秋水,色彩明亮,說它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當不爲過,因爲其畫面感極強,作者從四周的景緻中提取了最爲人注目意象,構建出清幽的境界,從而營造出靜謐的禪境。

探索張可久的人生軌跡,他的作品有什麼特點? 第4張

張可久這樣的小令有很多,讀之便會感覺到大自然的空曠和無垠,不斷地洗滌着我們的身心,禪是一枝花,也是一片紅葉,只要你願意走過那座很難發現的小橋,你就能發現禪意無限。溪水潺潺,唱着嚮往未來的歌;紅葉飄飄,探尋着輪迴之路。

如果將張可久放在當時歷史的境況中,我們便會對他多一份理解,作爲“曲家翹楚”,他一生仕途坎坷,常年顛沛於困頓之中,於是只能消磨於詩酒,寄情于山水紅顏。

雖然他隱隱仕仕地總是左右着他的人生,但最終還是隱居山林,做個世外桃源人,只是他的作品沒有老祖宗陶淵明那麼貼近底層民衆,自然也不會有陶詩那麼響亮罷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