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讓·西貝柳斯的作品有哪些?他的作品都有什麼特點

讓·西貝柳斯的作品有哪些?他的作品都有什麼特點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芬蘭頌

芬蘭最偉大的民族主義音樂作品也許就是《芬蘭頌》:一首用芬蘭民歌和故事以及憂傷的旋律組成的音詩,它的作曲者就是偉大的芬蘭人西貝柳斯。

1899年夏,處於沙俄統治下的芬蘭人民不滿於統治者的壓迫和獨裁政治,掀起了一場捍衛芬蘭的自由和維護憲法權利的運動,人們爲了聲援被迫相繼停刊的報界,組織起爲新聞記者募集資金的義演活動,在義演最重要的一次晚會上,展示了以芬蘭神話和歷史主題組成的在當時最受歡迎的一系列生活畫面,這個節目稱作“歷史場景”。西貝柳斯爲這一“歷史場景”所寫的配樂,包括一首總的序曲、每一場的前奏曲,爲詩朗誦而作的柔和伴奏,以及一首最重要的總結性音詩《芬蘭頌》。

《芬蘭頌》這首舉世聞名的傑作,曾對芬蘭民族解放運動起過很大的推動作用。它在向全世界訴說位於北極圈的這個小國爲生存而進行的殊死鬥爭,並使全世界確信芬蘭並不是沙俄獨裁統治下的一個附屬國,所起的作用比千萬本小冊子和報刊論文都重要得多。它被譽爲芬蘭的“第二國歌”。

整個樂曲由若干個性格突出的主題動機及其展開構成。音樂一開始的銅管合奏有力地呈現出主題,粗獷、強烈而沉重,被稱爲“苦難的動機”,表達出一種受禁錮的人民所蘊藏的反抗力量和對自由的強烈渴望,音樂的進行突然加快,在低音絃樂器陰森森的背景的襯托下,銅管樂器和定音鼓帶出的一個極其刺激的節奏型,把聽者帶入了充滿緊張的戲劇性衝突的戰鬥場面,掀起了一個強有力的高潮,後來,音樂在低音樂器簡單反覆的音型中,傳出了一曲勝利的頌歌,這支旋律從銅管樂器的戰鬥吶喊中發展出來,但它的純樸明朗,就像是一支具有舞蹈性節奏的歡快民歌。緊接着,木管樂器呈示出的充滿必勝信心的鬥爭動機,和勝利頌歌的主題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氣勢磅礴的鬥爭場面。 後來,樂曲出現了頌歌主題,曲調莊嚴舒緩,滲透了人民熱愛祖國的崇高而神聖的感情。

讓·西貝柳斯的作品有哪些?他的作品都有什麼特點

第一交響曲

這首交響曲,E小調,OP.39,作於1898—1899年,1899年4月 26 日在赫爾辛基首演。此曲未顯示西貝柳斯的個性,更多受柴科夫斯基影響。卻不失爲是一首很有味道的作品。共4個樂章:

1.不太快的行板,導人部,獨奏單簧管奏哀怨又帶有冥想的旋律,成爲重要動機,由單簧管微弱的表現引人快板主部。先在第二小提琴節奏上,第一小提琴奏G大調第一主題,中提琴。大提琴以模仿作答,雙簧管。低音號、圓號將其擴大,長笛、小提琴、小號推向高潮。然後在絃樂與豎琴升C小調和絃上,長笛、圓號奏安詳的動機過渡後,雙簧管奏升F小調第二主題,木管以對位纏繞。這種優美被低音所奏短小的動機破壞,最後以絃樂拔奏尖銳的3個B音結束呈示部。發展部幻想性地發展各動機,單簧管先以B大調奏導人部動機,以G小調、E小調轉調發展;2把小提琴以升G小調奏第二主題,各樂器接替形成充滿不安的低音絃樂的半音階性動態後,第一主題後半部旋律以G人調出現。進人再現部後,第一主題以G大調,第二題以E小調再現。管樂以斷奏奏E小調疊句後,進人結尾部,以E小調和絃結束。

2.不太慢的行板轉廣板,降E大調。第一小提琴與大提琴,先在圓號和單簧管和絃支持下,奏抒情的民歌主題,速度減慢後,以卡農進行G小調旋律,形成高潮。主題旋律大提琴回想後,4把圓號以降A大調奏新旋律,木管應答後,圓號用慢板再現主題,小提琴、大提琴以降E小調奏悲歌。轉爲降C大調,在樂隊狂熱發展中,以主題動機推成高潮,減速後,以降E大調再現主題而結尾

3.諧濾曲,快板、C大調,三段體。在中提琴、大提琴撥奏上,小提琴奏主題,木管以快速音羣對比作答,輕快的C大調旋律有第二主題功能。長號與木管對話後,由廣板而進人E大調中段,中段有巧妙的和絃處理,圓號與長笛對話,迴歸C大調諧謔曲,第二主題以C大調重現,在粗野的狂熱中快速結束。

讓·西貝柳斯的作品有哪些?他的作品都有什麼特點 第2張

4.終樂章,幻想曲似的,行板轉極快的快板。導人部行板先奏情意綿綿的E小調旋律,此旋律來自導人部動機,但把它改變成灰暗的悲劇性。2支長笛奏優雅的旋律,低音弦的嘆息加定音鼓引出快板主部。木管奏E小調主題,絃樂奏另一主題,兩個主題以木管表達爲中心發展,形成高潮後轉行板。在C音上持續,小提琴奏充滿表情的C大調旋律,充滿憧憬。銅管接替後,向抒情高潮發展,快板主題作賦格發展,樂隊咆哮後,回覆行板,形成B大調頌歌,最後以E小調和絃結束。

第二交響曲

《D大調第二號交響曲》

完成於1902年,雖然有受到勃拉姆斯《第二交響曲》(也是D大調,而且配器幾乎相同)和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的影響,但西貝柳斯在音樂語言上,卻有鮮明的個人色彩,尤其偏好踏步一般的旋律架構和音階和聲,賦予音樂一種明顯的莊嚴感。就情感層面而言,《第二交響曲》和其他交響曲截然不同,樂曲中洋溢着變化多端的芬蘭民族精神,能快速地在樂觀和悲觀兩極之間轉化。

第一樂章的田園心境很快地變得混亂。旋律有些只是零星的音符,而不是成熟圓滿的主題,似乎是雜亂地攀升,又散亂地消失。在漫無章法的背後,是微妙連貫的承續,樂章的所有內容若不是來自兩個在開頭以絃樂與木管奏出的重複音符主題,就是來自木管和銅管的沉思。而在回到一開始那種輕柔溫和前,有一段波瀾壯闊的高潮。在行板樂章,西貝柳斯在兩個相競爭的不同調性主題之間,製造強烈的衝突。第一個主題以輓歌般的d小調(表情標示爲“悲哀地”),以八度音的巴松管配合忽隱忽現的低音大提琴撥奏,而木管和銅管則製造攀升的高潮;第二主題是絃樂二部演奏的虛無飄渺的升F大調,傳遞出一種柔和、怯懦的精神,充滿痛苦與救贖的希望。西貝柳斯的手稿原就標明瞭死亡和基督這兩個主題,但樂章到結尾時仍充斥着混亂,而且缺乏慰藉,似乎意味着勝利者仍是“死亡”。

讓·西貝柳斯的作品有哪些?他的作品都有什麼特點 第3張

諧謔曲樂章表現出機關槍一般的絃樂裝飾音,因而產生顯著的活力。雖然三重奏中木管充滿田園風味的主題大多以重複的單一音符爲主,但卻代表極強烈的對比。依循着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的先例,直接經由華麗裝飾音的橋樑,導入終樂章;該樂章傳承了浪漫主義的傳統:在單調的節奏上配以恢宏的旋律,使D大調從沉重的d小調中脫穎而出。西貝柳斯再次像貝多芬那樣,重現轉調的樂句。因此,大調的勝利聽起來別有一番風味。之後他以讚美詩般的旋律來總結全曲。這是西貝柳斯最後一次的仿古之作,在後來的作品裏,他將專注於追求形式上的簡潔,以及使這首交響曲的前兩個樂章別具特色的自我表現方式。

小提琴協奏曲

小提琴協奏曲,D小調,OP.47,作於1903年,修改於1905年。1903年版1904年2月8日由諾瓦切克(Novacek)主奏首演,1905年版該年10月19日由哈里爾(Karl Halir)主奏首演。

第一樂章:中庸的快板,D小調,第一、二小提琴先分成四個聲部,奏1)小調主和絃,主奏小提琴奏哀傷的第一主題,單簧管模仿主題開頭後,主奏小提琴再將主題動機加以發展。呈示華麗動態、18世紀風格短小華彩後,單簧管以擴大五度下降動機結束第一主題部。在定音鼓持續D音上,先由大提琴、低音管爲第二主題鋪墊,低音管才呈示完整的第二主題,單簧管模仿,主奏小提琴予以對位。主奏小提琴奏降E大調上行琶音後轉爲降D大調,復弦奏第二主題,單簧管、低音管、中提琴對位。進入很快的快板,在木管與低音絃樂和絃上,小提琴齊奏降B小調第三主題,變爲長笛柔和旋律後,由單簧管承接。主奏小提琴再出現轉爲確實的中板,G小調,華麗地展開華彩。然後再現前面三個主題,變爲中庸的快板,低音管先以G小調奏第一主題,主奏小提琴承接。第二主題先由單簧管再現轉爲D大調,主奏小提琴承接發展終止於單簧管、低音管、中提琴予以對位。轉爲活潑的極快板,中提琴先以D小調再現第三主題,主奏小提琴裝飾後,以第一主題動機而成尾奏,以八度音程奏華彩的開頭快速音羣,以強力主和絃結束。

讓·西貝柳斯的作品有哪些?他的作品都有什麼特點 第4張

第二樂章:很慢的慢板,降B大凋,浪漫曲表情,自由的三段體。單簧管奏導入動機,雙簧管承接,主奏小提琴奏主要主題,絃樂予以裝飾。第一段以降B大調結束後,中段絃樂奏導入部動機,長笛、小號變形模仿,再產生新的旋律,構成三重交錯。第三段重現發展第一段。

第三樂章:不太快的快板,D大調,迴旋曲式。在定音鼓與低音絃樂節奏上,主奏小提琴呈示迴旋主題,高八度反覆後,主奏小提琴把頑固音型發展成快速音羣,經降B大調、G小調,在D大調屬七和絃結束迴旋主題。第一、二小提琴、大提琴齊奏G小調第一插句,圓號持續D音與絃樂震音將這個上題分化,主奏小提琴以三連音型向前發展,單簧管以強音奏迴旋主題動機,引出迴旋主題再現。單簧管以D小調再引出第二插句,主奏小提琴以泛音對應,合奏再現迴旋主題,主奏小提琴華麗地發展,第二插句纏繞後發展至高潮變爲D大調。主奏小提琴以復弦奏跳躍的旋律,小提琴羣與中提琴以齊奏反覆第一主題節奏動機,圓號與低音絃樂反覆節奏尖銳的D音後,華麗地結束。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