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後漢書·鄭太傳》原文及譯文,節選自列傳第六十

《後漢書·鄭太傳》原文及譯文,節選自列傳第六十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3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後漢書》是由南朝宋時期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紀傳體史書,屬“二十四史”之一,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主要記述了東漢195年的史事。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後漢書·鄭太傳》原文及翻譯

《後漢書·鄭太傳》原文及譯文,節選自列傳第六十

原文:

鄭太字公業,河南開封人,司農衆之曾孫也,少有才略。初,舉孝廉,三府闢,公車徵,皆不就。及大將軍何進輔政,徵用名士,以公業爲尚書侍郎,遷侍御史。進將誅閹官,欲召幷州牧董卓爲助。公業謂進曰:“董卓強忍寡義,志欲無厭。若授以大事,將恣兇欲,必危朝廷。”又爲陳時務之所急數事。進不能用,乃棄官去。

進尋見害,卓果作亂。公業等與侍中伍瓊、卓長史何顒共說卓,以袁紹爲勃海太守,以發山東之謀。及義兵起,卓乃會公卿議,大發卒討之,羣僚莫敢忤旨。公業恐其衆多益橫,兇強難制,獨曰:“夫政在德,不在衆也。”卓不悅,曰:“如卿此言,兵爲無用邪?”公業懼,乃詭詞更對曰:“非謂無用,以爲山東不足加大兵耳。如有不信,試爲明公略陳其要。今山東合謀,州郡連結,人庶相動,非不強盛,然光武以來,中國無警,百姓優逸,忘戰日久。仲尼有言:‘不教人戰,是謂棄之。’其衆雖多,不能爲害。一也。明公出自西洲,少爲國將,閒習軍事,數踐戰場,名振當世,人懷懾服。二也。袁本初公卿子弟,生處京師。張孟卓東平長者坐不窺堂孔公緒清談高論噓枯吹生並無軍旅之才執銳之幹臨鋒決敵非公之儔。三也。”卓乃悅,以公業爲將軍,使統諸軍討擊關東。或說卓曰:“鄭公業智略過人,而結謀外寇,今資之士馬,就其黨羽,竊爲明公懼之。”卓乃收還其兵,留拜議郎。

卓既遷都長安,天下飢亂,士大夫多不得其命。而公業家有餘資,日引賓客高會倡樂,所贍救者甚衆。乃與何顒、荀攸共謀殺卓。事泄,顒等被執,公業脫身自武關走,東歸袁術。

(選自《後漢書·列傳第六十》)

《後漢書·鄭太傳》原文及譯文,節選自列傳第六十 第2張

譯文:

鄭太字公業,河南開封人,是司農鄭衆的曾孫,年輕時就有才幹謀略。起初被舉爲孝廉,三公聘,朝廷徵召,一概不去。等到大將軍何進輔政,徵用名士,任命鄭太爲尚書侍郎,又升任侍御史。何進要殺宦官,想召幷州刺史董卓爲助。鄭太對何進說:“董卓強暴殘忍,缺少道義,貪得無厭。如果把大事交給他,將會放縱其邪惡的慾望,必將使朝廷危險。”又向何進陳述幾件當務之急的事,何進不聽,於是就棄官而去。

何進不久被害,董卓果然作亂。鄭太等與侍中伍瓊、卓長史何顒一起勸說董卓,委派袁紹爲勃海太守,以促成山東起兵反董卓的計劃。等到義兵興起,董卓召集公卿商議,要大舉發兵去征討,衆官沒有人敢違抗他的旨意。鄭太怕他兵多了更加驕橫,兇惡強暴難以遏制,就獨自說:“爲政在於德,而不在人多啊。”董卓不高興,說:“像你這麼說,兵是無用了?”鄭太害怕了,就假意說:“不是沒有用,而是我覺得山東不值得用大兵征討罷了。如果不信,我試着爲明公陳述其要點。如今山東合謀,州郡連結,衆人互相鼓動,不是不強盛。然而自光武帝以來,中原無戰事,百姓富足安逸,忘記戰爭多年了。仲尼說過:‘不教人學會作戰,這叫拋棄他們’。他們人雖多,卻不能稱爲禍害。這是第一。明公出身於西洲,年輕時就做國家武將,熟習軍事,屢次經歷戰場,名震當世,人人畏懼。這是第二。袁本初是公卿子弟,生長在京城裏。張孟卓是東平的道德先生,舉止目不斜視。孔公緒只會清談高論,抑揚褒貶人物。這些人並沒有指揮軍事的才能,使用兵器的本領,臨陣交兵,不是您的對手,這是第三。”董卓這下高興,任命鄭太爲將軍,讓他統領各軍討伐進擊關東。有人勸告董卓說:“鄭太才智謀略超過常人,而勾結外面敵人,如今把士卒兵馬提供給他,讓他靠近他的同夥,我私下爲明公擔憂。”董卓這才收回他的兵馬,留在朝內爲議郎。

董卓遷都長安後,天下飢餓動亂,士大夫大多得不到應有的職事。而鄭太家有餘財,每天引賓客宴會歌舞,所救濟的人很多。於是他和何顒、荀攸共同謀殺董卓。事情泄漏,何顒等人被抓,鄭太從武關逃走,投奔袁術。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