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文化名家 > 名家代表人物有哪些?又是如何衰落的呢?

名家代表人物有哪些?又是如何衰落的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鄧析(前545年 —前501年),中國春秋時代末年鄭國人,與政治家子產同時,名家思想之創先者,著有《鄧析子》二篇,已散佚,今傳者一般認爲是後世僞託之作。中國秦漢以來政治專權,重人文,輕自然,名辯之學窮極事理,卻招致諸多批評,荀子曾將鄧析與惠施並列進行批評,認爲他們同是“甚察而不惠,辯而無用,多事而寡功”之徒。 

惠施,(約前370年-前310年)戰國時期宋國人,與莊子同時,著有《惠子》一篇,已散佚。《莊子》之中保有大量惠施的言談與學說,著名的有〈天下篇〉的“歷物十事”,〈秋水篇〉的“濠梁之辯”等等。莊子亦爲好友以他者的視角專門評著有《惠子》一篇被郭象刪除。

尹文(前360年-前280年),中國戰國時期人,著有《尹文子》。《尹文子》序稱其在齊宣王時,於稷下與宋鈃、彭蒙、田駢皆爲公孫龍的學生;但是《漢書‧藝文志》卻說“先公孫龍”。《呂氏春秋》則有其遊說齊湣王的記載。尹文的思想出於名家,但是也雜揉了申不害、韓非子的學說,自名家而至法家。這種現象反映戰國初期,由宗法封建過渡到法治專制的政治社會的思想。但由於尹文思想本身的複雜性,有些近代學者不再沿襲班固的分類,而對其學派歸屬有了不同意見:有的認爲是墨家,或有直接列入雜家的。《尹文子》一書的真僞也歷經許多討論,20世紀初期有些學者據認爲今本的《尹文子》全系僞託之作,但在1970到80年代間,已有學者認爲書中材料在研究尹文思想時,大抵是可信的;90年代以後,僞書之說更受到全面的批駁。

名家代表人物有哪些?又是如何衰落的呢?

宋鈃,~前300年,又作宋牼、宋榮子,中國戰國時代人,約與孟軻、尹文、彭蒙、慎到同時,曾遊於稷下。著有《宋子》十八篇。宋鈃的學說流派歸類,自古以來衆說紛紜。《漢書‧藝文志》歸入小說家;荀子將墨翟、宋鈃並稱。不過,今人多依《莊子‧天下篇》將宋鈃與尹文並稱之言,將兩人的思想並稱爲“宋尹學派”。

公孫龍(前320年-前250年),戰國時期趙國人,曾經做過平原君的門客。著有《公孫龍子》14篇,目 前只殘留6篇,共一卷。最著名的即〈白馬論〉與〈堅白論〉,其中提出了“白馬非馬”和“堅白石”等論點。

東方朔東方朔自稱辯略,消堅釋石,當世無雙。

魯勝,字叔時,西晉代郡,生卒年不詳。少有才操,曾任佐著作郎,晉惠帝元康初年,升遷爲建康令。不久因時局不穩,“嘗歲日望氣,知將來事故”,而歸隱家中。中書令張華派兒子去請魯勝做官,朝廷聘魯勝爲博士官,都被拒絕。魯勝是第一位替墨家作注的學者,並定名爲《墨辯》,今僅存《墨辯注》序文。

名家代表人物有哪些?又是如何衰落的呢? 第2張

呂才,唐初哲學家,博州清平人。少好學,自學成才,又精於天文、地理、醫藥、製圖、軍事、歷史,長於聲樂,製作管樂器“只八”。中書令溫彥博推薦呂纔給唐太宗。入弘文館。歷官太常博士,太常丞,太子司更大夫。他奉命刪定《陰陽書》,頒佈天下。他確認“極微”和“氣”是世界的根源,並從“乾坤”、“剛柔”等對立關係中尋找事物變化的原因。他反對宗教迷信,對“祿命生成說”、“五德說”和“風水說”進行了批判。貞觀六年(632年),譜曲《功成慶善舞》(更名爲《九功舞》)、《七德舞》(更名爲《秦王破陣樂》)、《上元舞》,曾傳到日本、印度等國。呂才又知兵事,著有《教飛騎戰陣圖》。作品多散佚,《全唐文》輯錄有《進大義婚書表》、《進白雪歌奏》、《議僧道不應拜俗狀》、《因明註解之破譯圖序》。

陳亮、葉適,宋代唯物主義學家,他們重視名辯的實際作用,反對理學的空觀、空談和詭辯。他們無情地抨擊朱陸理學的空談惡習,另一方面對理學的“不問道理”的詭辯深惡痛絕。他們在樸素的唯物主義經驗論基礎上,提出了富有辯證內容的邏輯思維方法:“舉一以見二,指二以見一”的矛盾分析方法;“盡考”的全面觀察方法。陳亮《辯士傳》已失,但從尚存的《辯士傳序》一文看出,《辯士傳》可能是一部對名辯之士評說和關於邏輯辯術應用的專著。葉適提出了諸如“類族辨物”的求同別異認識方法。

傅山,明末的偉大啓蒙學者,勇敢地向着禁錮森嚴的儒學“道統”宣戰,公然自命爲“異端”,針鋒相對地批駁了所謂“子不如經”的正統偏見,旗幟鮮明地提出了“經、子同等”甚至“有子而後有經”的主張,對於六經和諸子作了無可軒輊的研究或評註,被譽爲近代研治子學的開創者。他認真地評註了《公孫龍子》四篇和《墨子·大取篇》這樣兩部在古代邏輯史上佔居重要地位、發生過重大影響的論著,提出許多獨到的見解,至 今仍頗有學術價值。

程智,明末安徽人。不惟喜研易理,對先秦名學尤其公孫龍思想極爲推崇,研究亦深。《守白論》, 就是一部以"公孫龍子爲宗"的論著。從全祖望收錄的"十六目"及其"宗旨"推測,這是一部純理性思辨的學術專著,其哲理不僅涵蓋整個先秦名學,還滲透着易學、老莊哲學的精華。

其他人物桓團,生平不詳,《莊子》中將其與公孫龍並列爲“辯者之徒”。綦毋子,生平不詳,曾在平原君門下爲公孫龍之徒,曾與鄒衍辯論“白馬非馬”之論。毛公,戰國時人,與公孫龍同爲平原君門下食客,著有《毛公》九篇。黃疵,秦博士。著有《黃公》四篇,今已不傳。成公生,與黃疵同時,遊談而不仕。

名家衰落編輯 播報先秦名學到了秦始皇滅亡六國就難以發展,其原因可以分爲以下幾項:

一: 秦朝使中國統一以後,爲了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秦始皇禁止私學,只能以吏爲師;到了漢代,又有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中央政府的強勢領導下,名辯之學難以發展,名家也隨之衰落。

二: 名辯之學與秦漢以來的中國主流文化精神不一致。中國古代文化重人文,輕自然,名辯之學窮極事理,卻招致諸多批評;而儒家成爲顯學之後,士大夫皆關注於社會倫理,強調經世致用,名辯之學被視爲以爭勝爲目的的無用之學。此外,名辯之學所採取的分析方法,接近純粹的語言分析,然而主流的儒、道之學皆對此方法有所批評,甚至根本否定。在主流文人的排擠之下,名家之學無立足之地。

三: 就名家內在的發展而言,名辯之學本身相當艱澀難懂,也影響了其發展。首先是一字多義的情況嚴重,致使後學衆說紛紜,難以詁訓;其次,由於名家時常以違反常識的語言敘述命題,常人難以接受而失去研究興趣。在後學難以爲繼的情況之下,難免走向絕路。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