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土木堡之變到底對明朝產生了哪些影響?

土木堡之變到底對明朝產生了哪些影響?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土木之變,是明朝中央軍隊第一次發生的一場失敗戰役。除了軍事指揮錯誤的直接原因外,與長期以來明朝北方邊防被破壞有密切關係,是北方邊防廢弛的必然結果。大明朝在土木堡慘敗,爲何能在北京保衛戰中以牙還牙?

土木堡之變又稱土木之禍,是指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北征瓦剌的兵敗事變。土木堡之變,是明朝中央軍隊第一次失敗的一場戰役,不但使得明成祖朱棣留下的幾十萬精銳損失殆盡,而且很多前途遠大的官員和武將勳貴被殺,朝廷人才出現斷層。土木堡之變之後,帶來了嚴重的軍事危機,明王朝逐漸走向衰落。

一、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就要說到瓦剌部首領也先,元王朝失敗以後,蒙古貴族逃出北京,蒙古也分裂爲東、西蒙古,相互之間征戰不休。明朝爲了征服蒙古,永樂初年,明成祖朱棣分別派遣使者前往瓦剌和韃靼,希望交好。

瓦剌首領馬哈木爲了藉助中央力量對付韃靼,便歸順大明,明成祖也封之爲王。經過長期的征戰,韃靼勢力不斷被削弱,瓦剌逐漸強大。1439年,也先繼任成爲瓦剌部的首領,也先即位後不斷擴張勢力,使得瓦剌部達到巔峯時期。

1449年2月,也先派使者2000餘人嚮明朝進貢,並討要賞賜,可是也先嫌棄賞賜太少,於是便主動挑釁。同年七月,也先率各部分成四路嚮明朝邊境進發,也先親率大軍約3萬人進攻大同。大同前線的戰報不斷傳到北京,明英宗朱祁鎮不顧大臣的反對,執意親征。

1449年7月16日,明英宗朱祁鎮命令他的弟弟郕王朱祁鈺據守北京,然後率領官員100多人,帶領50萬京軍從北京出發。1449年8月1日,明軍到達大同。也先爲了誘明軍深入,主動撤軍,朱祁鎮看到瓦剌軍北撤,仍堅持北進,後來又聽到前方戰敗的消息,又驚慌撤退。行軍路線多次變化,導致士兵疲憊不堪。

到達宣府,瓦剌追兵追襲而來,明軍又狼狽逃到土木堡,瓦剌軍已緊逼明軍。明軍在土木堡被圍,土木堡地勢高沒有水,士兵們口渴難耐。但是明軍在土木堡就地防守,也先與沒有好的辦法,便假裝投降。

結果明朝君臣剛帶着軍隊走到河邊準備喝水時,乾渴的士兵們就自亂陣腳。也先見狀立即出兵,明軍轉瞬間就被蒙古人衝得潰不成軍,棄甲狂奔。隨軍大臣大部分被射死,英宗朱祁鎮也兵敗被俘。

二、爲什麼會發生土木堡之變?

首先,是明朝早已敗壞的軍政制度。早在明英宗即位之初,軍隊便經常出現逃兵,即便是待遇最好的京軍缺額也經常達到三分之二,軍隊還經常被工部徵召去幹苦力。兵員不足,又缺乏訓練,可想而知當時軍隊的戰鬥力有多差。

其次,是指揮官的指揮失誤,明軍倉促應戰。在初次交鋒失敗以後,明軍倉皇撤退。撤退就算了,也不撤退進入堅城駐守,撤退路線多次變化,士兵疲憊不堪。瓦剌軍主要以騎兵爲主,它的優勢就是追擊和野戰,最後明軍大部被追上,圍困在土木堡。

最後,是輕視了瓦剌軍的實力。明軍已經不是當初的明軍了,而瓦剌也不是當初的哇啦了。一個在衰落,一個在變強,逐漸變大的實力差使得明軍大敗。

三、是誰導致了土木堡之變

究竟是誰導致了土木堡之變?很多人都認爲是大太監王振,是他政務專斷,影響了明英宗朱祁鎮的決策。可是有沒有人想過,王振只不是個太監,即使他受皇帝的寵信,在這種重要的戰爭中,他是不會有什麼權力的。

所以我認爲這一切都罪魁禍首應該是明英宗朱祁鎮,他年少氣盛想要做一番和太祖、成祖相當的事業,可是又沒有那樣的指揮才能,更何況明軍當時實力也不能支持他這樣的想法。這所有的一切最終也導致明軍的這場大敗。

大明朝在土木堡慘敗,爲何能在北京保衛戰中以牙還牙?

會打仗的人都明白,無準備的仗不能打,打仗實際上打的是準備,準備好了,打勝仗的機率大增,否則必輸無疑。這個準備,就是後勤工作。後勤工作做得好壞,直接關係到戰爭的勝敗,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1、土木堡之變皇帝被俘

明朝正統十四年,就發生過一次由於後勤工作沒做好,軍隊倉促上陣,還在進軍途中就斷了糧,導致御駕親征的皇帝戰敗被俘的屈辱事件。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衆所周知,“土木堡之變”是大太監王振慫恿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而造成的嚴重後果。

在王振的極力煽惑下,熱血青年朱祁鎮置兵部侍郎于謙等大臣們的苦勸於不顧,一意孤行,親率50多萬大軍北征瓦剌,一切軍政事務又皆由不懂軍事的閹貨王振專斷。隨徵文武大臣連發表意見的權力都沒有,致使軍務混亂不堪,幾十萬大軍一觸即潰,狼狽敗退於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的土木堡,被瓦剌軍團團包圍。

土木堡是個高地,無水,又飢又渴且疲勞不堪的明軍戰鬥力堪比豆腐渣,四面圍攻的瓦剌軍破陣而入,御駕親征的朱祁鎮瞬間做了俘虜。土木堡之敗,固然有大太監王振胡作非爲的因素,但準備工作沒做好就倉促上陣,也是一個很大的原因。

有鑑於這個血的教訓,在接下來的北京保衛戰中,指揮官于謙尤其重視後勤準備工作,在戰鬥打響之前,竭盡全力,調動各方面力量,做了大量細緻的準備工作,最終取得勝利。不然,北京保衛戰完全可能成爲又一個土木堡之變,甚至更慘。

2、于謙臨危受命保衛北京

土木堡之變到底對明朝產生了哪些影響?

土木堡之變後,明軍主力潰散,京師空虛,瓦剌首領也先率軍南進,企圖趁熱打鐵,一舉拿下北京。早在土木堡之變發生、皇帝被俘的消息傳到北京之時,“主持大局”的皇太后就馬上採取相關措施,以避免事態進一步惡化。

國不可一日無主,這個問題刻不容緩,需要首先解決,皇帝異母弟郕王朱祁鈺走上前臺,“代替”皇帝處理國事。監國問題解決後,接下來需要解決的,就是戰守大計了。每當生死關頭,總有一些怕死鬼“勇敢”地站出來,這一次也不例外,特別是以徐有貞爲首的一些大臣,主張“還都南京”,實際上就是逃跑。

他建議首都南遷的理由是星象變了,遷都南京是上天的安排。這個主張可謂荒誕不經,遭到羣臣恥笑和反對。尤其是反對遷都的兵部侍郎于謙,態度異常堅決:“建議首都南遷的人該殺!京師乃天下根本,萬萬動不得,否則大事去矣。宋朝南渡,導致北方門戶大開敵人長驅直入,就是一個深刻的教訓,難道各位忘記了嗎?”

一語驚醒夢中人,于謙的正確主張,得到郕王的肯定,和禮部尚書王直、內閣學士陳循等人的贊同以及皇太后的支持,討論的結果,多數大臣傾向於固守北京,得到朝廷支持。緊接着,朝廷爲了穩定人心,將招致皇帝被俘的罪魁禍首王振抄家滅族。

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升任于謙爲兵部侍郎,令其全權負責北京的保衛工作。但根據當時的體制,兵部尚書無權直接指揮軍隊,朱祁鈺特授于謙“提督各營軍馬”重任,命令在京所有將領必須聽從於謙指揮,否則于謙有權先斬後奏。

3、高度重視後勤工作

重任在肩,于謙當仁不讓,立即擼起袖子開始幹活。首先誅除王振親信,平息民憤,穩定內部;接着解決“國不可一日無主”的問題,提出“社稷爲重,君爲輕”的口號,擁立朱祁鈺即位,是爲代宗,遙尊被瓦剌俘虜的朱祁鎮爲太上皇,使也先挾英宗作爲政治工具攻城掠地的企圖破滅,又便於統一部署京師的保衛工作。

然後解決人才問題,提拔了不少有才能的將領,調兵遣將,妥善安排。鑑於土木堡之戰犯了許多兵家大忌,尤其是後勤保障很糟糕之血的教訓,于謙把後勤保障提高到“最高級別”,把後勤工作當成法寶,開始馬不停蹄地進行準備。

一是人力準備。土木堡之變後,京軍損失絕大部分,剩下的守城部隊很少,必須重組,充實力量。于謙除了急調兩京、河南的備操軍入京,還把沿海爲倭寇準備的“備倭軍”也調來了,再把江北及北京諸府運糧的官軍、浙江兵調來後,北京兵力由數萬人增加到22萬多人,人數上超過了來犯的瓦剌軍。

二是派監察御史白圭等15個重要官員,到京畿、山東、山西、河南等地招兵買馬,然後進行訓練,作爲預備隊備用。

三是籌措武器裝備。當時的情況糟得不能再糟,北京守軍中有盔甲的將士不到十分之一,兵器同樣嚴重不足,幾個人用一把刀一杆槍的現象很普遍。于謙命令工部加緊趕製武器,將南京庫存的126萬件兵器緊急調入北京,派人到土木堡收集明軍潰敗時丟棄的裝備,共得頭盔9000多項、甲5000多件、火槍1.1萬多杆、火銃2萬多支、火箭44萬枚、火炮800多門。

四是更換明軍的戰服、軍旗。五是糧食準備。民以食爲天,糧食更是軍隊的命根子,沒有糧食,軍隊就會不戰自潰。當時有數百萬擔糧食儲備在通州,而且是爲北京儲備的,是北京軍民一年的口糧,但因無法快速運到北京,有人擔心被瓦剌軍奪走,建議一把火燒掉,于謙堅決不同意。

在於謙的領導下,緊急運糧的工作開始了。官府徵用500輛大車日夜不停地運輸;動員百姓及官兵家屬、親友自備車輛運糧,運費官府支付,運到北京20石以上另發一輛銀子。幾天工夫就完成了運糧任務,軍心大振,民心穩定。六是爲官兵預支半年工資和軍餉。官兵們歡呼雀躍。

七是發動羣衆支援前線。爲了備戰,于謙把全城軍民都動員起來。城內的木土、瓦匠、石匠等統一編成工程隊,進行訓練;籌集大量磚石、木材、石灰、工具等備用;組織力量加固北京周邊的城牆,長達45公里;增修崇文、正陽、宣武、東直、朝陽、西直、阜成、德勝、安定9門,改城內側土築爲磚砌;深浚城壕,加強城防;組織人員在城牆堞口設置門扉11000多個,在東、西、南面城牆上綁上5100多丈長的沙欄木。

八是傳檄京城周圍的州縣和山西、河北等地民衆拿起武器,準備切斷瓦剌軍後路。九是嚴懲一批貪生怕死、玩忽職守的將校,任用名將指揮京城的火器部隊、騎兵部隊,鎮守大同、宣府、居庸關、紫荊關等重要關口。十是改革軍制,把之前的“三大營”改爲10個團營。

土木堡之變到底對明朝產生了哪些影響? 第2張

4、北京保衛戰明軍完勝

經過一個多月準備,北京守軍兵精糧足,士氣已不可同日而語,人人摩拳擦掌,準備在即將到來的保家衛國戰鬥中奮勇殺敵。準備工作做好了,氣勢洶洶的瓦剌軍也到了,還把俘虜的明英宗朱祁鎮也帶上了。

由於準備充分,經過五天五夜激戰,土木堡之變的悲劇不但沒有重演,明軍還越戰越勇,在於謙的統一指揮下,利用靈活機動的戰術,把瓦剌軍打得人仰馬翻。屢戰屢敗的瓦剌軍攻城不克,意欲和談,卻是一廂情願,于謙尿都不尿他!

這邊廂在北京吃了大虧,那邊廂進攻居庸關的部隊又不順利,被守關明軍擋在關外,各地增援北京的明軍又陸續抵達,再不脫身,連退路都沒有了!

十月十五日夜,生怕退路被切斷的瓦剌軍向紫荊關撤退。于謙立即命令明軍乘勝追擊,在固安、霸州等地追上瓦剌軍,擊潰一萬多人,大將阿歸等48人成了明軍的俘虜,被瓦剌軍搶走的一萬多頭牲畜也“物歸原主”。

當年十一月八日,瓦剌軍全面潰退,被趕出塞外。第二年八月,瓦剌軍害怕明軍跟他拼命,無條件釋放了明英宗這個“燙手山芋”,恢復與明朝的臣屬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