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使明朝精銳損失殆盡的土木堡之變,究竟是如何產生的?

使明朝精銳損失殆盡的土木堡之變,究竟是如何產生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449年,在今天河北境內的土木堡,明朝五十萬大軍同瓦剌軍隊發生了一場大戰,結果明軍全軍覆沒,明英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又叫“英宗北狩”。那麼土木之變到底是如何發生的呢?

大家都知道雖然朱元璋派遣徐達、常遇春等人北伐攻下了元朝的首都—大都,但是元順帝是主動退出京師的,因此蒙古還保留有相當的實力。朱元璋爲了抵禦蒙古入侵,沿長城內外分封了九王,駐守要地,形成了一道嚴密的軍事防衛邊牆。到了朱棣時期,更是將京師從南京遷移到了北京,實行“天子守國門”。英宗皇帝即位後,蒙古族中的瓦剌部迅速崛起,逐漸統一了蒙古各部,瓦剌部首領也先也有再次入主中原的野心,他一直在等待合適的機會率軍南下。

使明朝精銳損失殆盡的土木堡之變,究竟是如何產生的?

土木之變示意圖

公元1449年,也先派遣3000名使者到北京進貢馬匹,並要求賞金,當時執掌司禮監的太監王振發現也先謊報人數,便減少了賞金。後來也先又嚮明朝求婚,再次遭到拒絕。這樣一來二去徹底激怒了也先,於是他率領瓦剌軍隊南下攻打明朝北方的重鎮大同。大同是北邊保衛京師的重要的屏障,大同遭到瓦剌重兵圍攻,朝廷上下自然不能視而不見。本來已經派遣駙馬都尉率軍支援大同了,但是當時專權的太監王振出於私心卻極力鼓動明英宗親征。王振與英宗朝夕相處二十多年,深得英宗皇帝的信任。於是,英宗皇帝不管大臣們的極力勸阻,把京師交給他弟弟朱祁鈺留守,匆忙帶着集結起來的50萬大軍向大同趕去。英宗和王振天真的認爲,瓦剌看到明軍勢大,自然見好就收,不敢與明軍交戰,於是乎他們也不制定任何作戰方略,只知道一味的催士兵趕路。也先得知明軍軍心渙散,在大同附近設伏大敗明軍前鋒,各部明軍得知後,被迫紛紛撤退,幾十萬大軍向蔚州退去。本來大軍安全退到蔚州,明軍雖有損失,但是也不至於傷筋動骨。然而,太監王振又出來一個幺蛾子,他命令軍隊掉頭往回跑,原來蔚州是他老家,他怕如此多的軍隊經過,糟蹋了家鄉地裏的莊稼。這樣一來一回,耽誤了最佳的撤兵時機,瓦剌大軍漸漸追了上來。本來明軍還是有可能避免慘敗的,但是等大軍撤到土木堡時,王振卻執意不肯走了,硬要大軍在此地紮營,因爲裝運他財產的大車還沒有趕到。土木堡無險可守,也無城牆作爲屏障,不久就被瓦剌大軍包圍了。在瓦剌軍隊的攻擊下,明軍毫無鬥志,死傷不計其數,英宗皇帝也被瓦剌軍隊俘虜,明軍損失過半,元氣大傷。這就是歷史上的“土木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