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土木堡之變時的明軍戰鬥力爲何會那麼弱?惡果早就埋下了

土木堡之變時的明軍戰鬥力爲何會那麼弱?惡果早就埋下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8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土木堡之變時的明軍戰鬥力爲何會那麼弱你知道嗎?不知道沒關係,小編告訴你。

土木堡之變是偶然,但明朝北方邊境形勢崩壞在宣德年間就開始了。朱棣去世後,明朝開始採取收縮政策,周邊問題很大,像個篩子,到處是漏洞。

土木堡之變時的明軍戰鬥力爲何會那麼弱?惡果早就埋下了

當時內長城以外除了少數衛堡,沒有太多的防禦支撐點,整個防禦體系完全沒有建好,四面漏風。大同兵力稍多,但將領素質比較低,沒有進行有效偵察就出戰,陽和衛之戰損失了大量有生力量,導致兵力吃緊。宣化兵力也就1.35萬人,緊夠自保。

明英宗想像祖輩一樣建立功勳,但他並沒有受過足夠的軍事教育(宣德帝去的太早,英宗不像前幾位一樣,在父輩指導下參與軍事指揮),缺少指揮經驗,親征決策過於倉促,在未深入研究敵情下貿然進行主力決戰,失敗在所難免。

想當年,英布造反,年邁的劉邦召開御前會議,決定御駕親征。

這時候樊噲反對,說:秦滅六國,未嘗親臨,你看秦始皇什麼時候御駕親征過?人家在咸陽安靜地等前線取勝的消息就可以了。但陛下卻每每御駕親征,不辭勞苦,是我們這些做臣子的不給力嗎?這件事交給我好了,陛下安心調養龍體吧。

但劉邦心裏明白,樊噲還真不一定打得贏,更要緊的理由是呂雉說的,陛下只有舍了老命親征,那些老油條將士才肯用命。

土木堡之變時的明軍戰鬥力爲何會那麼弱?惡果早就埋下了 第2張

用這個標準衡量,軍隊戰鬥力基本分三個等級。即第一等級,不御駕親征也能取勝;第二等級,只有御駕親征才能取勝;第三等級,御駕親征也不能取勝。

明初出塞的是藍玉,不必朱元璋親往。然後到了朱棣,必須親征,纔可以取勝。到了明英宗,御駕親征,把半個朝廷帶了去,結果全軍覆沒。

整個土木堡戰役,明軍就像一隻野外郊遊團一樣渙散。皇帝還在,軍隊也沒士氣。這從側面反映了明軍戰鬥力出了很大的問題。但皇帝責任更大,事前不知道明軍打不過瓦剌,倉促應戰;前面一敗就慌了,不知道如何應對;撤退也不迅速,拖拉磨蹭;被圍了就放棄指揮。

皇帝親征,要起到鼓舞士氣的作用。鼓舞士氣無非分工合理,賞罰嚴明。朱棣看得出誰是出工不出力的,但小皇帝沒那本事,幾十萬大軍蝟集在一起,唯一的任務就是保證皇帝的絕對安全,把戰場廣闊空間交給瓦剌。如果只有幾千或幾百人,估計可以護送皇帝一溜煙跑回北京。

膽小者明知對手很精銳,一對一肯定是打不過的,於是總想借數量優勢壯膽。符堅、楊廣、竇建德、楊鎬就是這麼做的,幻想着如韓信圍攻垓下一般創造奇蹟。韓信作戰總是控場優先,兵力多的時候更是如此。最重要的是讓對手在關鍵時刻膽怯,而不是自己。

還有一點很重要,如果明知精銳不如,就必須練兵以縮小差距,不然純粹依靠人多也往往不行。韓信如果被項羽一個衝擊穿透了,那垓下又成鉅鹿或彭城了。明軍在小皇帝統治下養尊處優十多年,明顯已經擋不住瓦剌軍雷霆一擊了。

土木堡之變時的明軍戰鬥力爲何會那麼弱?惡果早就埋下了 第3張

從明軍視角看,八公山上,草木皆兵,蝟集在一起,數量優勢倒是有了,但心理劣勢也有了,誤以爲廣闊戰場到處都是敵軍。而遊牧部落整天放牧,最喜歡敵軍攥在一起卻無所事事的樣子(像極了羊羣)。於是持續加壓,強化對手只有蝟集才能保安全的心理。

反觀明軍,派出去的小部隊都是有去無回,戰場總傳回全軍覆沒的消息。主力也不斷被騷擾,自始至終,都沒辦法搞清楚瓦剌軍到底多少人,如何分佈。

隨軍出征的文官武將很多知道沒啥好結果,但是誰都沒想到結果竟然是全部死在野地,這些文官武將估計很多在出徵前都考慮老家哪裏風水好的事了, 沒想到一把骨頭竟然在野地喂狼狗。

歷史是嚴肅的,但創造歷史的人卻經常是隨性的,根本沒有那麼多事後諸葛亮總結出來的必然和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