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土木堡之變明朝由盛轉衰 明朝疆域有沒有損失

土木堡之變明朝由盛轉衰 明朝疆域有沒有損失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土木堡之變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土木堡之變,明代險些亡國,爲何疆域卻並未損失多少?

明代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土木堡之變,是由大宦官王振挑起的事端,朱祁鎮盲目輕信宦官,才釀成了慘劇。明英宗被俘以後,明代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幸虧京師保衛戰取得了關鍵勝利。

不然明代的國祚將就此終結。與其它王朝不同,在主力部隊幾近消耗殆盡後,明代的疆域並沒有損失多少。

土木堡之變明朝由盛轉衰 明朝疆域有沒有損失

對於執着於中央集權的大明王朝來說,土木堡之變成爲了一次檢驗“集權成果”的實戰演練,而實戰地結果則是成功守住了疆土,也保衛了大明的江山。那麼,明代在經歷大敗後是如何“自救”的?又是怎樣守住疆土的呢?

一、穩住局面

土木堡之變後,明代三大營主力幾近全軍覆沒,更爲致命地是損折了數員領軍大將,連明英宗朱祁鎮都被瓦剌所俘,一時間明代統治階層羣龍無首。瓦剌在取得大勝後,決定乘勝追擊,將進攻的目標瞄準了京師,明代一度出現亡國危機。

土木堡之變明朝由盛轉衰 明朝疆域有沒有損失 第2張

不過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以于謙爲首的愛國官員們頂住壓力,爭分奪秒訓練大軍,堅壁清野,動員城中百姓共同抵禦瓦剌的進攻。與明代京師的防務相比,瓦剌善遊擊、機動性強的優勢在攻城戰中顯得一無是處。

在遭受明代火炮的轟擊後,瓦剌大軍嚐到了軍備嚴重落後的苦果,恰逢此時瓦剌國內又出現內憂,也先可汗只得退兵回營。京師保衛戰的勝利鼓舞了明代臣民的士氣,而另立新帝也被提上了議程。

明英宗被俘後,以于謙爲首的主戰派官員力挺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即位,在京師保衛戰勝利後,主戰派掌握了整個朝局的話語權。朱祁鈺即位,是爲明景帝。

明景帝登基後,廣納賢才、勵精圖治,重用於謙等一干重臣,在政治、經濟、軍事領域都有所作爲。與哥哥明英宗相比,景泰帝算是明代中後期少有的明主。

土木堡之變明朝由盛轉衰 明朝疆域有沒有損失 第3張

二、集權政治

即使經歷如此大規模的慘敗,在明代內部也沒有造成嚴重的後果,這跟明代的集權政治密切相關。即使皇帝被俘,之前設計的一整套政治體制仍然可以讓明代的秩序在短時間內迅速恢復,這就不得不提到著名的內閣制度。

自永樂皇帝始,內閣制度就成爲幫助皇帝執政的左膀右臂,不過名義上是行政的中樞,但實際上仍是決策的執行者。

在實際參政中,他們更多地是以參謀的身份幫助皇帝決策。至於其它對皇權能夠產生威脅的勢力,如宦官和外戚,則被明代前期的皇帝們壓制得很死。

錦衣衛和東廠的存在,也成爲了皇權制約臣權的殺手鐗。在皇權空缺的情況下,宦官、內閣、外戚三方勢力都不能在朝中佔據絕對主動。

皇權仍然是統領一切力量的核心,而於謙等人推舉朱祁鈺爲帝,是適應了當時明代要急於應付瓦剌南下的緊迫局勢。

雖然明代的集權政治在中後期有所減弱,但前期打下的基礎讓皇權始終是衆多利益集團的統領,最後破壞這種利益平衡地就是崇禎皇帝自己。

三、軍事體制

迴歸到最基礎的問題,明代在土木堡之變中損失了近乎全部主力,但疆域卻並沒有損失多少,這與明代的大軍體制也有很深的關聯。明代前期實行衛所制,主張世代皆兵,納入軍籍,這樣雖然讓大軍內部年齡結構失衡,但大體秩序易於掌控。

土木堡之變明朝由盛轉衰 明朝疆域有沒有損失 第4張

衛所制度之外,明代在重要地區實行更戍制,換防的頻率很高,幾乎每年都會換防或是更換將領,在頻繁更替下,很難有將領能夠在地方紮根,也就無法培植起自己的勢力。

大軍世代蒙受皇恩,自然忠於中央而輕地方。正所謂攘外必先安內,內部穩定團結,才能集結力量一致對外。

明代在土木堡大敗之後,仍然維持了對地方的控制,並沒有降低對地方的控制程度。究其原因:一是自古中原百姓就認同大統一概念,以漢族爲主要民族的中原地區也具有排外性,瓦剌撮爾小國自然無法在中原建立秩序;

土木堡之變明朝由盛轉衰 明朝疆域有沒有損失 第5張

二是明代精於集權政治,宦官、外戚、內閣都無法在朝中完全掌握話語權,這也是制衡之術發揮作用的結果;三是明代固有的大軍體制,讓地方無法脫離中央的挾制,具備起兵造反的條件,中央無疑佔據絕對主導權。

當然,明代能夠得以存續,很大程度上也要將功勞劃給於謙等一干重臣。如果不是他們力排衆議,拒絕南遷,恐怕明代會走上宋代的老路,明英宗復辟之後,出於政治報復的目的誅殺了于謙等人,囚禁了弟弟景泰帝,明代至此便走向衰落。

參考文獻:《明史》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