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土木堡之變爲何會失敗?罪魁禍首到底是誰?

土木堡之變爲何會失敗?罪魁禍首到底是誰?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每當一提起土木堡之變總會想起電視裏面的那位,那麼小編就不得不給大家詳細的說一下了。

土木堡之變,是大明王朝國家戰略重要的轉斬點。是役,明軍大敗。有些人不免要說,全賴宦閹王振貪圖邊功、慫恿明英宗親征所引起的。閹豎王振恃寵擅政、攪亂朝綱,罪責自不待言,但在這個時候,明英宗朱祁鎮已坐朝15載,是個23歲的老資格皇帝了。

要知道,大明自朱元璋立國伊始,便廢除宰相制,推行內閣輔政。利用宦官系統的司禮監,來制衡文官的士紳系統,而皇帝則居中取利、用以治國。歷史證明,在這套治國系統之中,皇帝即便是深居後宮,也不可能大權旁落。所以,不要再說王振這個閹人專權了,要專權也是英宗嬌寵、任人唯近所致,怨不了別人。

土木堡之變爲何會失敗?罪魁禍首到底是誰?

覆盤此役,朱祁鎮用於出動20萬大軍的準備工作,竟只需區區的二天。即使是在強大的現代科技支撐下的美軍,征戰前的準備工作,沒個半年數月,也不敢輕啓戰端。何況是在明朝那個以農業爲支撐的封建帝國,那種簡陋的條件之下。糧粖不足、指揮混亂,一定會像個幽靈,如影隨形的盤旋在這支出徵的軍隊的上空。

還有,隨之親征的許多才華橫溢的文臣、將星耀眼的武官,不可能沒瞧出箇中的毛病,也決不會集體昧着良心不去勸諫朱祁鎮。最終,都被他所嬌寵的王太監,給厲言叱止住了。

可見這兩貨已壓仰不住,對親建邊功的激動和嚮往。這種對大型戰爭理論和實踐的無知和盲目,導致了英宗在決定煌煌國事上的輕率與武斷。

在對回京行軍路線的企劃上,又是朝令夕改、隨心所欲。一會兒王振想英宗率軍“駕幸其第”,經過王的家鄉蔚州,以榮耀其門楣;

一會兒又怕大軍所過,踩壞了他的田園莊稼,然後從紫荊關的快速路線,改繞遠路跑到宣府、居庸關那邊去了,這麼玩弄遮山蔽路的20萬大軍,終致一國之君坐等受俘。

蒙古的瓦刺史有記,當也先的騎兵部隊,快速移動到土木堡地域之前,沿線的三個最強的軍堡獨石城、馬營、雲州受到了瓦刺騎兵的攻擊,守軍苦戰不過,均棄城而逃。而比這更早一些,英宗派出的吳忠、朱勇二路計5萬人的軍隊,又在鷂兒嶺,被也先的騎兵所伏全殲。

土木堡之變爲何會失敗?罪魁禍首到底是誰? 第2張

此等軍情變化,勞師遠征、一無所獲而回京的親征軍,對此竟一無所知,繼續莽撞地向居庸關靠近,進入了搶在明英宗親征軍的前頭,在土木堡以逸待勞的瓦刺騎兵,所編織成的包圍圈裏。

待英宗部的15萬人,一頭撞進土木堡的陷阱之後,也先的五萬騎兵開始陸續衝擊明軍。訓練有素的明軍,除用一部抵住進攻外,其餘當即挖壕紮寨就地抵抗。

畢竟明軍人多勢衆,也先見久攻不下,就命騎兵勒馬牽繮,不再攻擊明軍,遠遠的守住水源,徐徐圍之三天後。明軍飢渴交加,又逢掘井無水,這時,也先派出的使者詐爲求和,英宗竟幼稚地答應了也先的求和。

待也先的騎兵消失在視野之外後,明軍撥營移向河邊飲水。突然,蒙古人憑馬快人壯快速回擊,漫山遍野的也先騎兵,揮舞着閃閃的蒙古騎刀,吶喊着“解甲投刃者不殺”的狂嘯,海潮般的衝向移向水源的的明軍隊伍,大批分散出擊的蒙古騎兵小隊,象無數把尖刀,刺向又飢又渴,正在蠕動中的巨龍。

魂飛魄散、飢渴交加,又士氣低落的親征軍很快就互相踐踏、死傷過半,不問方向便奪路狂奔。

此間,明英宗因御林軍也不知跑到哪裏去了,他索性與兩個太監,坐在地上不走了。一小隊的瓦刺騎兵靠近了他們,要求他們仨脫甲投刃投降。

很快,英宗的鎧甲和大監的裝束,引起騎兵們的興趣。當他們知道,這就是瓦刺部所朝貢日久的大明國皇帝,頓時高興得花枝亂顫,連馬都坐不穩了,五百萬大獎和晉升的官職,彷彿就在他們的眼前晃動。

一個騎兵軍官醒過來最早,立即下令小隊不再作戰(還作啥戰哪,五百萬都到手了,都全軍的NO.1了,保護勝利果實要緊),小隊迅即在英宗的周圍圍成一圈,充當起英宗的御林軍,來提防英宗被箭矢或亂軍所傷(大佬就是好,即使投降也比小兵的待遇高,投降的小兵,早被蒙古人踹個狗吃屎了)。

土木堡之變爲何會失敗?罪魁禍首到底是誰? 第3張

當然,騎兵也不再逼英宗脫衣服了,因爲怕他凍着,呵呵。威武無比的歷代大明天子,所許下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諾言,就是這麼被英宗所用的?

後來,正統帝爲保住性命,領着瓦刺丞相也先在宣大路一線,到處叫門賺關,令大明王朝蒙羞不已。同時,正統帝所率正統朝的60多個文武精英,也被瓦刺部團滅,連四朝元老,永樂朝平定交趾的老將、英國公張輔也殞命於此。

更使大明對北方蠻夷的政策,由原來正確的戰略防禦、戰術進攻,被迫轉入了遺害深遠的戰略、戰術的雙雙防禦。

由於農耕國家受困於土地的牽絆,受制於後勤不能長距供應的短板,一旦定國安邦後,對於偏遠的蠻夷荒蕪之地,往往會採取一種戰略防禦的穩妥舉措;

土木堡之變爲何會失敗?罪魁禍首到底是誰? 第4張

但在戰術上,偉大的帝皇如劉徹、朱元璋、朱棣,會時不時地以攻代守,四處征討、主動出擊,驅逐襲擾的遊牧民族,以在中國的周邊,掃出一片應對遊牧民族襲擾的緩衝之地。當然,明長城也是一種拒止措施。

但是,這一切自土木堡之變的大敗之後,都變了。即便是後來,于謙在順天府(北京)的保衛戰打得再好,大明王朝的這口氣,從土木堡這裏一上不來,後邊即便是使勁地吃藥療傷,也沒用了。

身體便開始隱隱的衰弱下去。雖還不至於致命,但從國家安全的角度上說,對外的免疫力已呈現低下之狀,免不了就無法抵擋風寒的侵蝕。

雖然,朱元璋的軍事舉措——衛所制,在明末的崩潰有很多原因。但在土木堡之變後,京師三大營被滅,無疑是在衛所制的身上,狠狠得踹上了一腳,以致於後來,張居正施行的“萬曆中興”的經濟復興,也不得不因之,化爲帝國回光反照的燦爛,而不是成爲王朝上升期的發動機。

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穿越歷史的迷霧,檢視歷史的足跡,仰望歷史的輝煌,感懷歷史的滄桑。“劍雄品評文史經濟”與您同學同行,同喜同嘆。您的關注,是我奮筆疾書的動力,您的閱讀,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