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長平之戰趙國損兵40萬國本動搖,秦國爲何不一鼓作氣滅掉趙國?

長平之戰趙國損兵40萬國本動搖,秦國爲何不一鼓作氣滅掉趙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長平之戰趙國損兵40萬國本動搖,秦國爲何不一鼓作氣滅掉趙國?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在長平之戰以前,秦國已經征服許多國家,而東方六國中能與秦國抗衡的,只剩下趙國。公元前262年,趙國傾全國之力,組建出一支四十多萬人的大軍,與秦軍在上黨郡決戰,而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戰爭初期由於老將廉頗採取固守策略,秦軍久攻不克,糧草不濟,陷入危機。然而趙王中秦朝反間計與激將法,將廉頗撤掉,換上趙括,命他率軍主動出擊。最終趙括被白起大敗,四十萬趙軍被白起坑殺,趙國受到重創,都城邯鄲成爲一座孤城。

長平之戰趙國損兵40萬國本動搖,秦國爲何不一鼓作氣滅掉趙國?

長平之戰勝利以後,白起準備乘勝追擊,一舉滅亡趙國。然而趙王派人遊說范雎,說一旦繼續讓白起發兵滅趙,白起將位列三公,地位超過范雎。范雎不想讓白起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於是他勸說秦王道:“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史記》)秦王聽從范雎的建議,於是同意韓國以及趙國割地議和。

可是最終趙國卻將城池割給齊國,與齊國結爲盟友,這讓秦王惱羞成怒,他再次發兵攻打趙國,卻遭遇慘敗,損失慘重。長平之戰其實是秦國一鼓作氣滅掉趙國的最好時機,但秦王卻沒有這樣做,將這個良機生生錯過。那麼,秦王在長平之戰以後休戰真的是因爲范雎的勸說嗎?

長平之戰趙國損兵40萬國本動搖,秦國爲何不一鼓作氣滅掉趙國? 第2張

范雎的勸說當然起到了作用,但更重要的是秦昭襄王自身的想法。長平之戰秦軍大勝,但卻也是慘勝。趙國因爲長平之戰受到重創,秦國也因這一戰國力空虛,財政入不敷出,軍隊折損衆多。秦昭襄王是一位有決斷的君主,他之所以能夠聽信范雎的建議,說明他內心當中也有休戰的想法,范雎的小算盤不過是與秦王的想法不謀而合而已。

從當時的形式來看,秦軍繼續攻打趙國的確十分危險,畢竟東方各國仍舊虎視眈眈,即使秦國攻克趙國都城邯鄲,也很難一次性吞下趙國,反而有可能陷入泥潭當中。秦國在當時統一天下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秦王想要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完全可以理解。

長平之戰趙國損兵40萬國本動搖,秦國爲何不一鼓作氣滅掉趙國? 第3張

不過不管怎麼說,秦國都錯過了滅掉趙國最好的機會。在休戰以後,秦王發覺自己上當,非常憤怒,他要求白起帶兵攻打趙國,然而白起卻拒絕道:“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戰國策》)秦王不聽,最終邯鄲之戰秦軍果然慘敗。

秦國在長平之戰大獲全勝以後卻沒有乘勝追擊,既有范雎勸說的緣故,也有秦王自己的考量。從長遠來看,秦王的決定無傷大局,不過從結果來看,秦國的確錯失滅掉趙國最好的一次機會。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