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古文名著 > 哲學著作《墨子》:27章 天志(中)(3),原文、註釋及翻譯

哲學著作《墨子》:27章 天志(中)(3),原文、註釋及翻譯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7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墨子》,戰國時期的哲學著作,一般認爲是墨子的弟子及後學記錄、整理、編撰而成,共分爲兩大部分:一部分記錄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墨家前期的思想;另一部分被稱爲墨辨或墨經,着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墨子》原有71篇,當前通行本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無原文。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墨子·27章 天志(中)(3)

在墨子生活的年代,戰爭頻繁,人民生活顛沛流離,飢不得食,寒不得衣,勞不得息,亂不得治,自己雖有治國的抱負,但因自己身份的低微,不能實現。因此只能求助於上天、鬼神,認爲他們一定能掌管天子,並協助他們治理好國家,因此,他提出了著名的“天志”說,其實他的很多思想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他認爲上天是萬能的,可以掌管一切。

“故子墨子之有天之意也,上將以度天下之王公大人爲刑政也,下將以量天下之萬民爲文學、出言談也。”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知道墨子所提倡的“天志”就是用來作爲王公大人和天下萬民言行的尺度的。墨子認爲只有“天志”纔是人類行爲的客觀標準。

通過制車輪的師傅和木匠,來說明上天有意志,並把它作爲一個準則,用來衡量一個人的仁與不仁,最後得出只有順從天意,才能造福民衆,這纔是“義”的準則。

哲學著作《墨子》:27章 天志(中)(3),原文、註釋及翻譯

【原文】

且吾所以知天之愛民之厚者,不止此而已矣。曰:愛人利人,順天之意,得天之賞者有之;憎人賊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罰者亦有矣。夫愛人、利人,順天之意,得天之賞者,誰也?曰:若昔三代聖王堯、舜、禹、湯、文、武者是也。堯、舜、禹、湯、文、武,焉所從事?曰:從事“兼”,不從事“別”。兼者,處大國不攻小國,處大家不亂小家,強不劫弱,衆不暴寡,詐不謀愚,貴不傲賤;觀其事,上利乎天,中利乎鬼,下利乎人,三利無所不利,是謂天德。聚斂之美名而加之焉,曰:“此仁也,義也。愛人、利人,順天之意,得天之賞者也。”不止此而已,書於竹帛,鏤之金石,琢之槃盂,傳遺後世子孫,曰:“將何以爲?將以識夫愛人、利人,順天之意,得天之賞者也。”《皇矣》道之曰:“帝謂,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①,不長夏以革,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帝善其順法則也,故舉殷以賞之,使貴爲天子,富有,名譽至今不息。故夫愛人、利人,順天之意,得天之賞者,既可得留②而已。

夫憎人、賊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罰者,誰也?曰:若昔者三代暴王桀、紂、幽、厲者是也。桀、紂、幽、厲,焉所從事?曰:從事別,不從事兼。別者,處大國則攻小國,處大家則亂小家,強劫弱,衆暴寡,詐謀愚,貴傲賤;觀其事,上不利乎天,中不利乎鬼,下不利乎人,三不利無所利,是謂天賊。聚斂天下之醜名而加之焉,曰:“此非仁也、非義也。憎人、賊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罰者也。”不止此而已,又書其事於竹帛,鏤之金石,琢之槃盂,傳遺後世子孫,曰:將何以爲?將以識夫憎人、賊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罰者也。《太誓》之道之曰:“紂越厥夷居,不肯事上天,棄厥先神祇不祀,乃曰:‘吾有命。’無廖[生僻字 亻+鼻]務③天下,天亦縱棄紂而不葆。”察天以縱棄紂而不葆者,反天之意也。故夫憎人、賊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罰者,既可得而知也。

是故子墨子之有天之,闢人無以異乎輪人之有規,匠人之有矩也。今夫輪人操其規,將以量度之圜與不圜也,曰:“中吾規者,謂之圜;不中吾規者,謂之不圜①。”是故圜與不圜,皆可得而知也。此其故何?則圜法明②也。匠人亦操其矩,將以量度之方與不方也,曰:“中吾矩者,謂之方,不中吾矩者,謂之不方。”是以方與不方,皆可得而知之。此其故何?則方法明也。故子墨子之有天之意也,上將以度天下之王公大人爲刑政也,下將以量天下之萬民爲文學、出言談也。觀其行,順天之意,謂之善意行;反天之意,謂之不善意行。觀其言談,順天之意,謂之善言談;反天之意,謂之不善言談。觀其刑政,順天之意,謂之善刑政;反天之意,謂之不善刑政。故置此以爲法,立此以爲儀,將以量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與不仁,譬之猶分墨白也。

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實將欲遵道利民,本察仁義之本,天之意不可不順也。順天之意者,義之法也。”

哲學著作《墨子》:27章 天志(中)(3),原文、註釋及翻譯 第2張

【註釋】

① 大聲以色:虛張聲勢。

② “留”爲“智”字之誤,即“知”。

③ “無廖[生僻字 亻+鼻]務”當作“無戮其務”。

① 圜:同“圓”。

② 圜法明:圓的標準明確。

【翻譯】

我知道上天愛護百姓厚重的原因,理由不僅只有這個罷了。因爲愛人、利人的,順從上天的旨意,從而得到上天賞賜的人,是存在的;憎惡人、殘害人,違反上天的旨意,從而得到上天懲罰的人,是存在的。愛護人、有利於人的,順從上天的旨意,而得到上天賞賜的人是誰呢?回答說:以前的聖王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就是。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又實行些什麼呢?回答說:實行“兼”,不實行“別”。所謂兼,即處在大國地位不攻打小國,處在大家族地位不侵擾小家族,強大的不欺凌弱小的,人多的不侵暴人少的,狡詐的不算計愚笨的,高貴的不傲視卑賤的;觀察他們的行事,在上有利於上天,在中有利於鬼神,在下有利於人民,三者有利,則無所不利,這就是天德。人們把天下的美名聚集起來加到他們身上,說:“這是仁,是義。是愛護人有利於人的,順從上天的旨意,因而得到上天的賞賜的人。”不只如此而已,又把他們的事蹟寫於簡帛,刻上金石,雕於盤盂,傳給後世子孫,說:“這是爲什麼呢?將用以使人記住愛護人、有利於人的,順從上天的旨意,會得到上天的賞賜。”《皇矣》說道:“天帝告訴文王,我思念有光明之德的人,他不虛張聲勢,不崇尚誇飾與變革,不逞能弄巧自作聰明,而是遵循上天的法則。”天帝讚賞文王順從法則,所以把殷商的天下賞賜給他,使他貴爲天子,富有天下,名聲至今流傳不息。所以愛護人、有利於人的,順從上天的旨意,從而得到上天賞賜的,已經可以知道了。

哲學著作《墨子》:27章 天志(中)(3),原文、註釋及翻譯 第3張

那憎惡人、殘害人的,違反上天的旨意,從而得到上天懲罰的,又是誰呢?回答說:以前的暴君桀、紂、幽王、厲王就是。桀、紂、幽王、厲王做了些什麼呢?回答說:他們從事“別”,不從事“兼”。所謂別,即處於大國地位的攻打小國,處於大家族地位的侵擾小家族,強大的劫掠弱小的,人多的侵暴人少的,狡詐的算計愚笨的,高貴的傲視卑賤的;觀察他們的事蹟,在上不利於天,在中不利於鬼神,在下不利於人類,三者不利就無所得利,這就是“天賊”。人們聚集天下的醜名都加到他們頭上,說:“這是不仁、不義,是憎惡人、殘害人,違反上天的旨意,得到上天懲罰的人。”不只如此,又將這些事蹟寫在簡帛上,刻在金石上,雕在盤盂上,傳給後世的子孫,爲什麼這樣做呢?將使人們記住憎惡人、殘害人,違反上天的旨意,從而得到上天懲罰的人。《尚書·太誓》說道:“紂傲慢不恭,不肯侍奉上天,遺棄他的祖先與神祇不祭祀,竟說:‘我有天命。’不努力從事政務,天帝也拋棄紂而不去保佑他。”觀察上天拋棄紂而不去保佑他的原因,是他違反了天意。所以憎惡人、殘害人的,違反上天的旨意,從而得到上天懲罰的人,已經可以知道了。

所以墨子認爲有天志,就像制車輪的師傅有圓規,木匠有方尺一樣沒有區別。現在車輪師傅拿着他的圓規,將用以量度天下事物的圓與不圓,說:“符合我圓規的,就是圓;不符合我圓規的,就是不圓。”因此圓和不圓,都是可以知道的。這是什麼緣故呢?這是因爲關於圓的法則是明明白白的。木匠拿着他的方尺,將以量度天下事物的方與不方,說:“符合我方尺的就是方,不符合我方尺的,就是不方。”因此方與不方,都是可以知道的。這其中是什麼緣故呢?是因爲確定方的規則十分明確。所以墨子認爲天有意志,上用以量度天下的王公大人施行政事,下用以量度天下的民衆發佈文學與言談。觀察他們的行爲,順從上天旨意的,就叫作好的言行;違反上天旨意的,就叫作不善的言行。考察他們的言談,順從上天旨意的,就叫作好的言談;違反上天旨意的,就叫作不好的言談。觀察他們的刑政,順從上天旨意的,就叫作好的刑政;違反上天旨意的,就叫作不好的刑政。所以設置這個天志作爲法則,建立這個天志作爲標準,將以此去量度天下的王公大人、卿、大夫的仁跟不仁,這就好像分別黑白一樣容易。

所以墨子說:“現在天下的王公大人、士大夫、君子們,如果內心確實想要遵循,造福民衆,考察仁義的根本,對上天的旨意不能不順從呀。順從上天旨意的,這就是仁義的標準。”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