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古文名著 > 哲學著作《墨子》:22章 節用(下)(2),原文、註釋及翻譯

哲學著作《墨子》:22章 節用(下)(2),原文、註釋及翻譯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墨子》,戰國時期的哲學著作,一般認爲是墨子的弟子及後學記錄、整理、編撰而成,共分爲兩大部分:一部分記錄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墨家前期的思想;另一部分被稱爲墨辨或墨經,着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墨子》原有71篇,當前通行本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無原文。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墨子·22章 節用(下)(3)

在墨子生活的時代,貴族不但生前奢侈浪費,享樂腐化,死後還要用大量勞動人民的血汗換來的財物埋葬他們那罪惡的軀體。墨子認爲當時的喪葬已經發展到了浪費錢財、耗時費力、“敗男女之交多”的程度,於是他提出了著名的“節葬”說,也就是說對於喪葬,應該有薄葬、短葬的主張,並要求縮小貴族世卿和人民之間生活的距離。

墨子爲了勞動者的利益,在消極方面提出了“節用”和“節葬”,但在積極方面卻提出了增加財富和增加人口的方案。他認爲“厚葬”就是把有用的財富埋在地下,結果必使人民貧困;“久喪”就是毀壞身體,又使男女隔離,必使人口減少。

同時,他還認爲在居喪期間,王公貴族不能過問政事,人民不能從事生產,結果使得“國家必貧,人民必寡,邢政必亂”。

節葬是墨子針對當時統治者耗費大量錢財來鋪張喪葬而提出的節約主張。墨子認爲,厚葬久喪不僅浪費了社會財富,而且還使人們無法從事生產勞動,並且影響了人口的增長。這不僅對社會有害,而且也不符合死者的利益和古代聖王的傳統,因而必須加以廢止。

哲學著作《墨子》:22章 節用(下)(2),原文、註釋及翻譯

【原文】

是故求以治刑政,而既已不可矣,欲以禁止大國之攻小國也,意者可邪?其說又不可矣。是故昔者聖王既沒,失義,諸侯力征,南有楚、越之王,而北有齊、晉之君,此皆砥礪其卒伍,以攻伐併兼於。是故凡大國之所以不攻小國者,積委多,城郭修,上下調和,是故大國不耆攻之;無積委,城郭不修,上下不調和,是故大國耆攻之。今唯無以厚葬久喪者,國家必貧,人民必寡,刑政必亂。若苟貧,是無以爲積委也;若苛寡,是城郭溝渠者寡也;若苟亂,是出戰不克,入守不固。

此求禁止大國之攻小國也,而既已不可矣,欲以幹上天鬼神之福,意者可邪?其說又不可矣。今唯無以厚葬久喪者,國家必貧,人民必寡,刑政必亂。若苟貧,是粢盛酒醴不淨潔也;若苟寡,是事上天鬼神者寡也;若苟亂,是祭祀不時度也。今又禁止事上天鬼神,若此,上天鬼神始得從上撫之曰:“我有是人也,與無是人也,孰愈?”曰:“我有是人也,與無是人也,無擇也。”則惟上天鬼神降之罪厲之禍罰而棄之,則豈不亦乃其所哉!

故古聖王制爲葬埋之法,曰:“棺三寸,足以朽體;衣衾三領,足以覆惡。以及其葬也,下毋及泉,上毋通臭,壟若參①耕之畝,則止矣。”死則既已葬矣,生者必無久哭,而疾而從事,人爲其所能,以交相利也。此聖王之法也。

今執厚葬久喪者之言曰:“厚葬久喪,雖使不可以富貧、衆寡、定危、治亂,然此聖王之道也。”子墨子曰:“不然!昔者堯北教乎八狄,道死,葬蛩山之陰,衣衾三領,穀木之棺,葛以緘之,既[生僻字]①而後哭,滿埳無封。已葬,而牛馬乘之。舜西教乎七戎,道死,葬南己之市,衣衾三領,穀木之棺,葛以緘之。已葬,而市人乘之。禹東教乎九夷,道死,葬會稽之山,衣衾三領,桐棺三寸,葛以緘之,絞之不合,道之不埳,土②地之深,下毋及泉,上毋通臭。既葬,收餘壤其上,壟若參耕之畝,則止矣。若以此若三聖王者觀之,則厚葬久喪果非聖王之道。故三王者,皆貴爲天子,富有,豈憂財用之不足哉!以爲如此葬埋之法。”

哲學著作《墨子》:22章 節用(下)(2),原文、註釋及翻譯 第2張

【註釋】

① “參”同“叄”。

① “ [生僻字]”爲“窆(biǎn)”的借音字。

② “土”爲“掘”字之誤。

【翻譯】

因此用這種方法來治理刑法政務,是不可能了。那麼,以此禁止大國攻打小國,也許還可以吧?這種說法又是不可成立的。從前的聖王已離開人世,天下喪失了正義,諸侯用武力征伐。南邊有楚國、越過的君王,北邊有齊國、晉國的君王,這些君主都嚴格訓練他們的士卒,在天下攻伐兼併、發令施政的人。大凡大國之所以不攻打小國,是因爲小國積蓄的糧草多,城郭修固,上下團結和諧,所以大國不喜歡攻打它們。如果小國沒有積蓄的糧草,城郭不修固,上下不團結和諧,那麼大國就喜歡攻打它們。現在以主張厚葬久喪的人主持政務,國家必定會貧窮,人民必定會減少,刑事政務必定會混亂。如果國家貧窮,就沒有什麼東西可以用來積貯;如果人口減少,這樣修城郭、溝渠的人就少了;如果刑政混亂,這樣出戰就不能勝利,防守就不能牢固。

哲學著作《墨子》:22章 節用(下)(2),原文、註釋及翻譯 第3張

用厚葬久喪這個方法來禁止大國攻打小國,已經不可能了。那麼,用它來求得上天、鬼神賜福,也許可以吧?這種說法也是不行的。現在以主張厚葬久喪的人主持政務,國家必定貧窮,人民必定減少,刑法政治必定混亂。如果國家貧窮,那麼祭祀的粢盛酒醴就不潔淨;如果人民減少,那麼敬拜上天、鬼神的人就少了;如果刑政混亂,那麼祭祀就不能準時了。現在又禁止敬事上天鬼神。而實行這樣的政策,上天、鬼神就會在天上捫心自問說:“我擁有這些人和沒有這些人,有什麼兩樣呢?”回答說:“我擁有這些人與沒有這些人,沒有區別。”那麼,即使上天、鬼神就降下災禍並拋棄他們,不也是理所當然嗎?

所以古代聖王制定埋葬的原則,即是:棺木三寸厚,能夠讓屍體在裏面腐爛就行;衣服被褥三件,足以掩蓋可怕的屍形就行。及至埋葬,最深不要接觸地下水源,離開地面的高度以屍體的氣味不散發到地面爲度,墳地寬廣三尺,就夠了。死者既已埋葬,活着的人就不要不止聲地哭泣,導致生病而要趕快從事生產,人人各盡所能,用以互利互惠。這就是聖王的法則。

現在堅持厚葬久喪主張的人說道:“厚葬久喪即使不可以使貧者富、寡者衆、危者定、亂者治,然而這是聖王之道。”墨子說:“不是這樣。從前堯去北方教化八狄,在半路上死了,葬在蛩山的北側,衣服和被子各只有三件,用普通的楮木做成棺材,用葛藤捆束封口,棺材已入土後才哭喪,壙穴填平而不起墳。已經下葬後,牛馬在上面追逐。舜到西方教化七戎,在半路上死了,葬在南己的市場旁,衣服和被子各只三件,以普通的楮木做成棺材,用葛藤捆束封口。已經下葬後,而市人在上面追逐。大禹去東方教化九夷,在半路死了,葬在會稽山上,衣服和被子各只有三件,用桐木做的棺材厚三寸,用葛藤捆束封口,雖然封了口但棺蓋與棺身不能密合,鑿了墓道,但並不深,掘地的深度下不及泉,上不透臭氣。既已埋葬,收集剩餘的泥土堆在上面,墳地寬廣大約三尺,就行了。如果照這三位聖王來看,則厚葬久喪果真不是聖王之道。這三王都貴爲天子,富有天下,難道還怕財用不夠嗎?這樣簡單的埋葬方式即可。”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