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古文名著 > 哲學著作《墨子》:10章·尚賢(下)(2),原文、註釋及翻譯

哲學著作《墨子》:10章·尚賢(下)(2),原文、註釋及翻譯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墨子》,戰國時期的哲學著作,一般認爲是墨子的弟子及後學記錄、整理、編撰而成,共分爲兩大部分:一部分記錄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墨家前期的思想;另一部分被稱爲墨辨或墨經,着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墨子》原有71篇,當前通行本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無原文。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墨子·10章 尚賢(下)(2)

從“知天下之士君子,明於小而不明於大也”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知道天下的一些士大夫、君子們,只明白小道理而不懂得大道理,這是爲什麼?墨子提出這個問題,然後通過事例來說明不要以偏概全,片面地看問題。而應該時時處處考慮到國家的利益,國家利益重於一切。

這篇文章同前兩篇文章一樣,也是從尚賢的角度來說明治理國家時,賢才的重要性。本篇通過大量的例子來闡述賢才的重要性、重視賢才。賢才未必就是王公大人們的骨肉之親,但他們有自己的真才實學。他們能爲國家繁榮富強出謀劃策,能爲了國家的事業奉獻自己的一切。而現今許多王公大臣治理國家、選拔人才時,並不是從賢才入手,而是從親戚、富貴者、面孔漂亮的人入手,選拔出這樣的人才,最終只能自食惡果。

賢才的獲得不在於出身的卑微,而在於是否有能力處理國家事務。通過舜、伊尹、傅說這三個人的例子來說明地位,卑微者雖不是王公大人們的骨肉之親,但只要有才,就一定能成爲國家的棟樑之材。

哲學著作《墨子》:10章·尚賢(下)(2),原文、註釋及翻譯

【原文】

古者聖王既審尚賢欲以,故書之竹帛,琢之槃盂,傳以遺後世子孫。於先王之書《呂刑》之書然,王曰:“於!來!有國有士,告女訟刑①。在今而安百姓,女何擇言②人?何敬不刑?何度不及?”能擇人而敬爲刑,堯、舜、禹、湯、文、武之道可及也。是何也?則以尚賢及之。於先王之書、豎年之言然,曰:“晞③夫聖、武、知人,以屏輔而耳。”此言先王之治也,必選擇賢者以爲其羣屬輔佐。

曰:今也天下之士君子,皆欲富貴而惡貧賤,曰:然女何爲而得富貴而闢貧賤?莫若爲賢,爲賢之道將奈何?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若此,則飢者得食,寒者得衣,亂者得治。若飢則得食,寒則得衣,亂則得治,此安生生。

今王公夫人其所富,其所貴,皆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也。今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若不知,使治其國家,則其國家之亂可得而知也。

今之士君子皆欲富貴而惡貧賤,然女何爲而得富貴而闢貧賤哉?曰:莫若爲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此非可學能者也。使不知辯,之厚若禹、湯、文、武,不加得也;王公大人骨肉之親,躄瘖、聾、暴爲桀紂,不加失也。是故以賞不當賢,罰不當暴,其所賞者已無故矣,其所罰者亦無罪。是以使百姓皆攸①心解體,沮以爲善,垂②其股肱之力而不相勞來也,腐臭餘財,而不相分資也,隱匿良道而不相教誨也。若此則飢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亂者不得治。

推而上之以,是故昔者堯有舜,舜有禹,禹有皋陶,湯有小臣,武王有閎夭、泰顛、南宮括、散宜生,而和,庶民阜。是以近者安之,遠者歸之。日月之所照,舟車之所及,雨露之所漸,粒食之所養,得此莫不勸譽。且今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實將欲爲仁義,求爲上士,上欲中聖王之道,下欲中國家百姓之利,故尚賢之爲說,而不可不察此者也。尚賢者,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也。

哲學著作《墨子》:10章·尚賢(下)(2),原文、註釋及翻譯 第2張

【註釋】

① 告女訟邢:告訴你們訟邢之道。女,通“汝”。

② 言:此處意爲“不”,不擇良才。

③ 晞:通“希”,尋求。

① 攸:疑爲“散”字之誤,攸心解體:人心渙散。

② 垂:“墮”之借字,怠惰,懶散。

【翻譯】

古代的聖王明白崇尚賢士並讓他們當政的道理,所以把它寫在竹帛上,琢雕在槃盂上,留給後世子孫。在先王留下的典籍《呂刑》中這樣記載,周王說:“啊!你們過來!擁有國家和封邑的人們,告訴你們用刑之道。現在當務之急是使百姓安定,你們除了賢人,還有什麼可選擇的呢?除了刑罰,還有什麼可慎重的呢?還有什麼是思考不能達到的呢?”只要謹慎地選拔人才,慎重地行使法律,就能消除和堯、舜、禹、湯、文、武之道的差距。爲什麼呢?由於崇尚賢士可以趕得上他們。在先王的書上、老人的話中這樣說道:“尋求聖人、武人、智人來輔佐自身。”這是說先王治理天下,一定要選擇賢能的人做他的助手輔佐。

哲學著作《墨子》:10章·尚賢(下)(2),原文、註釋及翻譯 第3張

現在天下的士君子,都希望富貴而厭惡貧賤。但是你怎麼做才能得到富貴而避免貧賤呢?最好是做賢人。怎樣才能成爲賢士呢?回答說:有力氣的趕快去幫助他人,有錢財的就主動與人共享,有學問道德也努力教給他人。這樣,飢餓的人就有飯吃,寒冷的人就有衣服穿,混亂的地方就可以得到治理。如果飢餓的人有飯吃,寒冷的人有衣穿,混亂的地方可以得到治理,那麼整個社會和人民就會安生。

現在的王公大人,讓他富裕的、讓他高貴的都是王公大人們的骨肉之親、無緣無故富貴者以及面貌美麗的人,這些人怎麼一定有智慧呢?如果沒有智慧,派他治理國家,那麼國家的動亂就是可想而知的事了。

現在天下的士大夫、君子們,都希望富貴而討厭貧賤,但是怎樣才能得到富貴而避免貧賤呢?回答說:不如做王公大人的骨肉之親、無緣無故富貴者以及面貌美麗的人。然而王公大人的骨肉之親、無緣無故富貴者以及面貌美麗的人,卻不是靠後天學習所能得來的啊。假使不辨是非,即使遇上禹、湯、文、武的醇德厚行,也不會多得到什麼;而王公大人的骨肉之親,即使是跛、啞、聾、瞎,乃至暴虐如桀紂,也不會失去什麼。由於獎賞的不是該獎賞的賢人,懲罰的不是該懲罰的惡人,因而他所賞的人是沒有功勞的,所懲罰的也是沒有罪過的。所以使百姓人心渙散,沒有心情做好事善事:寧可垂手坐視,也不願幫別人一把;寧可讓多餘的財物腐爛變質,也不分給別人;自己有好的道德學問,只是藏在自己心裏,而不願教給別人。如此一來,飢餓的人就沒有飯吃,寒冷的人沒有衣服穿,混亂的社會就得不到治理。

所以從前,唐堯有虞舜,虞舜有大禹,大禹有皋陶,商湯有伊尹,周武王有閎夭、泰顛、南宮括、散宜生,從而天下太平,百姓富足,所以,周圍的人都安居樂業,遠方的人紛紛來歸。凡是日月所普照的地方、車船等交通人跡所到的地方,雨露滋潤所到的地方、靠吃糧食過活的人們,沒有不交口稱讚的。現今天下的王公大人及士君子,如果心中確實想實行仁義,想成爲高級人士,上要符合聖王之道,下要滿足國家與百姓的利益,那就不可不認真考慮尚賢這一說法了。尚賢是天帝、鬼神、百姓的利益所在,也是國家政事的根本。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