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諸侯國的官制和宋國的官制有什麼不同?

諸侯國的官制和宋國的官制有什麼不同?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諸侯國的官制和宋國的官制有什麼不同?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春秋戰國時代的官員制度上承夏商,沿循周禮,屬分封體制下的管理體系,當時主要由天子和公室所瓜分,是世襲的爵位。所謂公侯伯子男,乃是框架。而卿、大夫、士,纔是官位。《禮記》載:“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周王國中,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唯獨三人而已,就是三公,這三位都屬權力金字塔的巔峯人物,與卿、大夫、士還有所不同。

《禮記》載:”大國三卿,皆命於天子;次國三卿,二卿命於天子,一卿命於其君;小國二卿,皆命於其君。''什麼意思呢?就是諸侯國所設三卿,其中至少有兩個人是聽命於天子而非諸侯的。當然,這種體制所產生的後果,便是卿大夫不可能捨近求遠,真正服從的還是諸侯國君而已。周天子的命令多半無法徹底推行。

在卿、大夫、士,才這三等官位中,分爲上、中、下三級,《禮記》載:“坐而論道謂之王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直白的說,就是三公是不直接處理事務的,幹事情的主要是大夫。大夫雖是最低一級,但其權力也非常大,古有“刑不上大夫”,大夫就算犯法,也不會問罪。

諸侯國的官制和宋國的官制有什麼不同?

而在諸侯國中,大多借鑑周王室的官員體制,而又多有創制,但諸侯國們的官員體制基本上還是沒有脫離禮樂制度框架,在諸侯國中,除了諸侯國君外,最高執政長官即爲太宰,主管百官事務,其助手爲太傅,負責協助其開展工作,而因各國情況不同,其名有所變化,魯國爲太宰,齊國的前期亦爲太宰,後來爲相,鄭國雖名爲冢宰,楚國爲令尹,實質上是相同的。其中有三個諸侯的最高執政長官有所不同,如秦國爲庶長和大良造,晉國爲中軍主將,晉國中期改革爲軍政大權繫於一個職位,這個職位便是中軍主將,在改革初期,這種官制提高了效率,可是在後期,這種體制卻極大的削弱君權,就直接導致後來晉國的三分。還有一個國家不同,就是宋國。

宋國不僅對太宰進行分權,同時設置少宰,這個少宰承擔部分太宰職能,又承擔部分太傅職能。而在軍政刑法方面,宋國設置大司馬和少司馬、大司寇和小司寇,作爲國家最爲重要的政務、軍務、刑法,都被分權,也就是形成牽制,這便有利於加強宋國君主的權力。那麼,爲什麼宋國要如此改革呢?

宋國的開國君主是微子啓,這個人當年是主動投降周王國的,雖說後世對其評價甚高,但有個不能忽視的證據,就是微子啓開國前後,殷商故民是曾發動過叛亂的,這個時期的殷商故地,也就是宋國的疆域所在,那些殷商遺民是沒有完全臣服周王國的,即便是另外一位殷商賢人箕子也帶着族人去了朝鮮,可見當時的局勢是非常複雜的。微子啓到宋國就職,本身還是存在很多人身安全的隱患的,微子啓要管控好宋國,單純的《微子之命》和安插姬姓諸侯國以包圍是很難徹底解決的,凡事動亂生於內,真正要控制好宋國,還是得從宋人內部着手。

因此,周王國對宋國要高壓,也要瓦解,那麼就是“大棒和金元”融合,加以“殷商人治理殷商人”的政策,用殷商之人在宋國爲官,但又要分化其權力,思想和法制,政務和軍事,都要讓宋國的代言人來進行操盤,這個代言人還要是周王國可以放心控制的,微子啓與紂王同屬親兄弟,卻因政見不合,或因權力爭奪而產生巨大矛盾,最終導致微子啓放棄家國以投降周王國,這種代價對周王國而言,是可以徹底信任的。

司馬遷評論宋人“鄭昭宋聾”,說的是宋人愚笨呆滯,這種說法其實本身是不對的,我們知道司馬遷寫史書之時,本身距離春秋戰國已有近百年,朝代更替,思想禁錮,這等等變化導致其在判斷某些事情上還是會出現偏差的,宋人之愚笨和不與世俗同流,其實跟其作爲殷商前朝的遺民有關,這種消極的人生態度,正是跟他們開創者有關,也就是這位委曲求全的微子,當年臣服周王國之時,就失去了殷商人的尊嚴。於是,任何權力都不能過於集中,太宰要分化爲太宰和少宰,司馬要分爲大司馬和少司馬,司寇要分爲大司寇和小司寇,這便是深層次的原因。

史書載:“華元曾經說:我爲右師,君臣之訓,師所司也。”宋國分化朝廷中的執政長官權力,君權就明顯的得到提高,但是宋國還在君主身邊設置有右師和左師兩個職位,可以負責管理君主身邊的保衛部隊,甚至可以擁有官員的生殺大權,相當於有了上封寶劍。左右二師直接隸屬於宋國君主管理,這便是給朝中百官加以警醒,就是有天大的本事,都不要忘記宋國君主。當然,宋國重用公族,排斥卿士大夫,也爲自己留下隱患,公族尾大不掉,宗族勢力越來越強,也曾出現過類似魯國的事件,宋國的政權始終爲華、樂、向、皇、魯等大族所把持,華、樂、皇是宋戴公之後,向、魯是宋桓公之後,都是根正苗紅的公族子弟,力量非常強大,宋國的多次內亂都跟他們有關,當然這是大勢所趨,並非宋國所能避免。

春秋戰國數百年,魯國出現三分公室,田氏代齊,三家分晉,晉國、齊國、魯國等國的君主權力皆爲卿大夫或公族所瓜分。這個時代,很多諸侯國推崇尚賢制度,就是削弱公族,提拔卿大夫,如秦晉等國皆大量招募名士,後來就逐漸打破了以血緣關係爲紐帶的貴族世官制度,君權削弱的力度越來越大。而在宋國,因分權制度的推行,宋國君主的權力明顯就比其他諸侯國君的權力要大。晉國滅公族、廢宗法,衝破周禮的限制,但因操之過急過猛,導致後來卿大夫專權,晉國三分,這也是跟官制關係密切。如果當年晉國多與宋國開展政治體制改革的交流,也許歷史會有所改寫。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