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什麼是南北面官制?遼國爲什麼要一國兩制?

什麼是南北面官制?遼國爲什麼要一國兩制?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除開拓疆土之外,遼太宗對遼朝的貢獻要數對政治制度的完善了。遼太宗將後晉的一整套漢族官制帶到了遼國,加上原來阿保機時期確立的官制,終於使遼在部分漢化的過程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官制。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隨着遼的統治區域不斷擴大,遼太宗爲了更好地治理不同民族的事務,就制定了“因俗而治”的原則,形成了北、南兩套完整的官制。即北面官制和南面官制。

什麼是南北面官制?遼國爲什麼要一國兩制?

遼代的北面官制

主管軍政的機構爲北、南樞密院,也稱契丹、漢人樞密院。

北樞密院:北樞密院“掌兵機、武銓、羣牧之政,凡契丹軍馬皆屬焉。以其牙帳居大內帳殿之北,故名北院”。

北樞密院的組織結構爲:北院樞密使、知北院樞密使事、北院樞密副使、知北院樞密副使事,同知北院樞密使事,籤書北樞密院事等。還設有僚佐人員北院都承旨、北院副都承旨等。

北樞密院的隸屬機關有北樞密院中丞司。

北樞密院因掌兵機武銓羣牧之政,因此有軍政關決權。

《金史》卷75《左企弓傳》:“遼故事,軍政皆關決北樞密院,然後奏御”。

需要說明的是,在遼中央南北面官制中,只設契丹(北)樞密院,漢人(南)樞密院,而無《遼史·百官志》中所列的“契丹南樞密院”。據《遼史》卷81《蕭孝忠傳》:“國制,以契丹、漢人分北、南院樞密治之,孝忠奏日:一國二樞密,風俗所以不同。......”。

北、南宰相府

北、南宰相府與北、南樞密院同爲皇帝的輔佐機關,其職掌:

北宰相府:掌佐理軍國之大政,皇族四帳世予其選。”

南宰相府:掌佐理軍國之大政,國舅五帳世予其選”。但據《遼史》中的各傳記載,北府宰相多由蕭氏(後族)擔任,南府宰相多由皇族擔任。

北、南宰相府的組織結構爲:設北南府左、右宰相、總知軍國事、知國事。

北、南大王院

北、南大王院初爲迭剌部夷離堇,太祖分迭剌部爲北、南院。太宗會同元年改夷離堇爲大王。其職責爲:“分掌部族軍民之政”。均賦役、勸耕稼,並承擔行宮斡魯朵的馬、衣等用品的貢賦。

其組織結構爲,北、南大王院下領三司。

北南大王院設:北院大王、知北院大王事、北院太師、北院太保、北院司徒、北院司空、北院郎君。

下設三司爲:北院都統軍司。掌北院從軍之政令。設北院統軍使、北院副統軍使、北院統軍都監。

北院詳穩司:掌北院部族軍馬之政令。設北院詳穩、北院都監、北院將軍、北院小將軍。

北院都部署司:掌北院部族軍民之事。設北院都部署、北院副部署。

南大王院與北大王院的職掌與組織結構基本相同。

宣徽北、南院:爲太宗會同元年設置。“掌北(南)院御前祗應之事”,是謂“宣徽視工部”。

夷離畢院:執掌刑獄,是謂“夷離畢視刑部”。

大林牙院:掌文翰之事,設都林牙、林牙承旨等官。

敵烈麻都司:掌管禮儀。“敵烈麻都視禮部”。

北面御帳官與諸帳官

北面御帳、諸帳官是由於遼的四時捺鉢習俗而來。“遼之先世、未有城郭,溝池、宮室之固,氈車爲營,硬寨爲宮,御帳之官不得不謹”。其內部機構有侍衛司、近侍局、北南護衛

府、奉宸司、三班院、宿衛司、禁衛局、宿直司、硬寨司等機構。

什麼是南北面官制?遼國爲什麼要一國兩制? 第2張

南面官制

遼在中央設南面官制,“治漢人州縣、租賦、兵馬之事”。

《遼史·百官志》說:遼“既得燕、代十有六州,乃用唐制,復設南面三省、六部、臺、院、寺、監、諸衛、東宮之官。誠有志帝王之盛制,亦以招徠中國之人也”。南面官的官吏任用,主要是漢人,也有契丹人。南面官是兼採唐宋官制而逐漸增置的。

三師府:下置太師、太傅、太保。

三公府:下置太尉、司徒、司空。三公與三師爲榮譽稱號,屬虛職。

漢人樞密院:掌漢人兵馬之政。由遼太祖時的漢兒司演變而來。設樞密使、副使,知樞密使事,知樞密院事等。

中書省:初名政事省,太祖時置官,興宗重熙十三年(104年)改爲中書省,設有中書令,大丞相,知中書省事等職。

門下省:設侍中、常侍、散騎常侍、給事中、門下侍郎。

東上閣門司:設東上閣門使、副使。

西上閣門司:設西上閣門使、副使。

通進司:設左、右通進。

登聞鼓院:設登聞鼓使。

尚書省:太祖時初設,置左、右尚書。其官職有尚書令。

左、右僕射: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左、右司員外郎。

六部:《遼史·百官志》中只羅列幾個官職,具體的官職及六部機構的設置均未見記載。現據遼代碑刻、墓誌銘補充如下:

吏部:設吏部尚書、令史、主事、郎中。

戶部:設戶部使、戶部判官。此外,還設置四曹:一日戶部;二日度支;三日金部;四曰倉部。

兵部:設兵部尚書、兵部侍郎。

工部:設工部尚書、工部侍郎。

刑部:設刑部尚書。

御史臺:太宗會同元年(938年)置。設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等。掌糾察百官。此外,北面官中的中丞司,也負有糾察百官之責。

翰林院:掌天子文翰之事。設翰林都林牙、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翰林祭酒等職。

國史院:掌修國史。設監修國史、史館學士、史館修撰、修國史等職。

宣徽院:掌御前祗應之事。此外,還設有宣政殿、觀書殿、昭文館、崇文館、乾文閣等。

什麼是南北面官制?遼國爲什麼要一國兩制? 第3張

北面官制的漢化趨勢

遼北面官制的漢化趨勢,表現在兩方面。一是中央北面官的職掌與南面官趨於一致,二是在北面官制中設立了與南面官制相同的機構。

《遼史·百官志》說:“凡遼朝官,北樞密視兵部、南樞密視吏部,北、南二王視戶部,夷離畢視刑部,宣徽視工部,敵烈麻都視禮部,北、南府宰相總之。惕隱治宗族,林牙修文告,于越坐而議論以象公師。朝廷之上,事簡職專,此遼所以興也”。

這段話概括了遼北面官制的特點,以及北面官制在職掌方面的漢化趨勢。其職掌基本上按照唐代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度中的六部職能發展而來,只是名稱有所不同罷了。其中的北、南樞密院在上述各職司中的地位,尤其顯得重要,是遼朝的宰輔機構。擔任北、南樞密使的,有時亦兼任北、南府宰相,如聖宗朝的韓德讓。

遼朝中、後期,打破了過去契丹人只能擔任本族北面官,漢人只能擔任南面官的現象,有爲數衆多的契丹人擔任南樞密院(漢人樞密院)中的樞密使等職。而漢人在北樞密院中也有任職。如高正,任北樞密院副使。時值遼聖宗統和二十九年。說明北、南兩套官制在共同治理遼朝內政外交的同時,也在相互影響,相互融合,遼北面官制已開始出現向漢化轉變的趨勢。

多元化的地方行政機構

遼朝採取“因俗而制”的方針,在契丹族、奚族等少數民族聚居區採用部族制,而在漢人地區則實行州縣制,遼滅亡渤海後,建東丹國,其官制沿襲渤海舊制。

遼代從初期的奴隸制,迅速地轉型進入到中央集權封建制國家,爲了應對社會發展和政權的穩固,部分或全盤地接受了中原漢人政治體制,並靈活地運用於政治體制運作中。根據不同的種族、文化及時實施北、南面兩種官制與地方行政機構。遼代統治者既借鑑了漢人的有益成果,又保留了契丹族的民族特性,最大程度的維護了兩大主體民族的權益,鞏固了政權的穩定。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