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近代名人 > 托馬斯·伯恩哈德的創作風格是怎樣的?有着怎樣的創作特點

托馬斯·伯恩哈德的創作風格是怎樣的?有着怎樣的創作特點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主題

疾病、精神錯亂、封閉、孤獨、死亡是伯恩哈德作品中的揮之不去的主題。他作品中的主人公常常處於封閉和孤獨的生活狀態之中。在伯恩哈德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一種激烈的情緒,童年的被遺棄、少年時期的教育、戰爭、差點把他送進棺材的疾病,以至親故的離去,都給了他深重的打擊。他依靠寫作獨自面對這個世界,批判與死亡成爲他書寫的兩大主題。他的每一部作品,彷彿都是死亡的操練:與死亡鬥爭,又與死亡和解,這是一個滿身傷痕,即使到臨了過上所謂幸福生活,也要通過批判來安撫痛苦和死亡傷痕與記憶的人。直到生命力快要衰竭的最後,他還是寫出了振聾發聵、頗受祖國非議的劇作《英雄廣場》。他所批判的對象,涉及到國家的政治、宗教、文化、教育、藝術等等。似乎所有行業的人羣,都能夠從他的作品中獲得憤怒和深思。

以破壞故事著稱的伯恩哈德,他那有時也被稱爲小說的長篇散文當然沒有起伏跌宕的情節,但是他對人們弱點的揶揄、對世間弊端的鍼砭、對傷害人性的習俗和制度的抨擊、對人生的感悟,的確能吸引讀者,讓讀者在閱讀過程的每個片段都能得到啓發。伯恩哈德的戲劇作品中主人公維護自尊自立、尋求克服生存危機的方式,不像他小說的主人公那樣,把自己關閉在一個地方離羣索居,或在廣漠的鄉村,或在一座孤立的建築物中,不能不爲一個計劃、一個目標全力以赴,其結局或者怪誕,或者遭遇不幸和失敗;而是運用儀式和活動,他們需要別人參加,而這些人到頭來並不買賬,於是主人公的意圖、追求的目標往往以失敗告終。

托馬斯·伯恩哈德的創作風格是怎樣的?有着怎樣的創作特點

伯恩哈德的作品中常常出現冒犯和責罵,矛頭所向從國家首腦到平民百姓,從政府機構到公共廁所,甚至還涉及已被蓋棺論定的歷史人物。幾乎伯恩哈德所有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有大段的對奧地利國家激烈的極端的抨擊,常常表現爲情緒激動的責罵,使用的字眼都是差不多的:麻木、遲鈍、愚蠢、虛僞、低劣、腐敗、卑鄙,等等。矛頭所向從國家首腦到平民百姓,從政府機構到公共廁所。首先這些責罵並無具體內容,而且常常最後推而廣之指向幾乎所有國家。其次這些責罵出自作品人物之口,往往又經過轉述,或者經過轉述的轉述,是他們絕望地爲擺脫生存困境而發泄出來的。第三,這些大段責罵的核心是針對與民主對立的權勢,針對與變革對立的停滯,針對與敏感對立的遲鈍,針對與反思相對立的忘記和粉飾,以及針對習慣帶來的災難和對災難的習慣。所以,從根本上說,這些大段的責罵是作爲藝術手段的誇張。但是其核心思想不可否認是作者的觀點,這也是伯恩哈德作品的核心思想。

風格

伯恩哈德的作品富有音樂旋律,不僅來自篇章的音樂結構,而且產生於詞句之中。首先,伯恩哈德的書素以獨白長句爲其特徵,含有多重副句的長句起承轉合,構成一個個單位,衆多這樣的單位組織在一起,便構成了跌宕起伏的旋律。其次,注重詞句聲響的營造,比如運用一些句子經過變形一再出現,製造出重複的聲調;比如讓一些句子通過重音、節奏和詞組的對應押韻,增加文字的表現力度,類似於詩歌的韻律;再比如,遣詞造句時注意根據內容選擇運用悅耳的音素和不悅耳的音素。

托馬斯·伯恩哈德的創作風格是怎樣的?有着怎樣的創作特點 第2張

因此讀他的散文作品(亦稱小說),的確需要像欣賞音樂作品那樣,傾聽每個章節、每個段落;注意主旋律和非主旋律。比如在《消除》中,讀者如果仔細去品味,可以讀出他通過書中人物詩人瑪麗雅對奧地利女作家巴赫曼誠摯的情感,對其爲人由衷的讚歎。在《水泥地》中,年輕的赫爾特不堪習慣力量的壓迫,難以忍受國家官僚機構的冷漠,摔死在冰冷堅硬的水泥地上,給講述者造成的震驚,讓人聯想到伯恩哈德得知巴赫曼在羅馬突然死亡而感到的震驚。伯恩哈德獨樹一幟的文學個性,首先在於他形成了自己的富有音樂特色的語言。

伯恩哈德喜歡大量運用多級框形結構的長句,他的作品文字並不艱深,結構也不復雜,敘述手段新奇而不怪誕,但是,想完全讀懂伯恩哈德實屬不易,因爲找不到一種尺度去衡量。如果說他的書中也涉及愛情的話,他決不表現情色和性慾,他的文字絕對乾淨。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