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李德裕是如何改革進士的考覈制度的?有哪些影響?

李德裕是如何改革進士的考覈制度的?有哪些影響?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末劉允章曾上言,陳述唐後期的弊政,指責仕途太濫;範祖禹也認爲唐末仕途太濫,實系當時一大弊端,其禍不在割據之藩鎮和專權的宦官之下。因此,整頓吏治就必須追根溯源,找出腐敗的根由,然後施以救治之方。會昌年間,對選拔官吏進行了較爲嚴格的控制,企圖從官吏來源入手,加強官僚隊伍建設。爲此,李德裕主要採取了以下對策,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首先是嚴格進士覆試製度,提高銓選質量,選拔真才實學。進士科是唐代選拔官吏的一個重要門徑,曾起過非常積極的作用,但隨時間的流轉,“進士科當唐之晚節,尤爲浮薄,世所共患也”,其弊端也日趨明顯。

李德裕是如何改革進士的考覈制度的?有哪些影響?

有鑑於此,會昌三年(843年)正月下敕文,“禮部所放進士及第人數,自今已後,但據才堪即與,不要限人數,每年止於二十五人”,這樣做,雖難免依權弄法,徇私舞弊現象的存在,但不拘一格、選拔真才實學確也收到一定效果,史言“李德裕抑退浮薄,獎拔孤寒”即此謂也。

又如,會昌四年(844年),王起知貢舉,放及第二十五人,續奏五人才堪及第,結果由於覆試,只錄取一人;會昌五年(845年)二月,諫議大夫陳商知貢舉,放及第三十七人。三月,白敏中奉敕覆試,結果覆落七人。這樣嚴格選舉,自然有助於官僚隊伍素質的改善。

其次是對新科進士的實授,作了較爲嚴格的規定,會昌二年(842年)四月,李炎下敕:“準太和元年十二月十八日敕,進士初合格,並令授諸州府參軍,及緊縣尉,未經兩考,不許奏職。蓋以科第之一,必宏理化,黎元之弊,欲使諳詳。近者諸州長史,漸不遵承。雖注縣寮,多糜使職。苟從知己,不念蒸民,流例寢成,供費不少。會昌二年(842年)選格,改更新條,許本郡奏官,便當府充職一人,從事兩請,料錢虛佔。吏曹正員,不親本任公事,其進士宜至合選舉,許諸道依資奏授,試官充職,如奏授州縣官,即不在兼職之限。”

李德裕是如何改革進士的考覈制度的?有哪些影響? 第2張

按,進士中舉以前,由於經年苦讀,無暇過問閭里疾苦,故對民情並不諳熟,像從前那樣輒及第即除授正職,就難免出現“苟從知己,不念蒸民”的情況。當然,這不是舉子們的責任,因爲他們沒有門蔭可以依靠,惟以伏案經年纔有躋身仕途的機會,他們的不諳民情,在某種意義上說來,乃是社會制度造成。

針對這個實情,規定須經兩考,方可實授,則多少可以避免敕文所說的弊端。另外,從敕文中可以看出,對諸道奏授官也作了一定的限制,關於這一點尚有更爲詳備的規定,“近日諸道奏官,其數至廣,非惟有侵選部,實亦頗啓幸門。向後淮南、兩浙、宣、鄂、洪、潭、荊、襄等道,並不得奏請。其三川邊鎮、河南北地遠官,無選人肯去,闕員稍多處,即任量切奏請,仍每道一歲不得過七員”。諸道奏授官過多,不僅造成“料錢虛佔”,“供費不少”,給國家財政帶來巨大負擔,同時也“頗啓幸門”,使得恩非出於朝廷,權則歸於私門,容易形成地方集團勢力,影響朝廷威信。對此加以限制,不僅可以避免上述情況,也可以增強中央政丵府的凝聚力。

對策之二是,對官宦的門蔭特權進行了限制,並嚴格控制官員的兼職範圍,防止墮政害民,提高官吏隊伍的素質。唐人入仕之途甚多,除通過科考以外,利用門蔭特權入仕者,其數亦不在少。科舉取仕固不免流弊,但較門蔭取仕,則其優點十分顯明,因爲凡參加科選者,必然要經過多年寒窗苦讀,不似有門蔭特權的子弟,可以不學無術而憑父祖的功勳勞績,直接獲得祿位。

會昌二年(842年)四月,李炎下敕,其中雲:“今一身屬太常金吾,一門盡免雜差役。今日已後,只放正身一人差使,其家下並不在影庇限。……高秩峻級,榮蔭子孫,蓋寵勞能,著存令式。近者漸寡廉樸,多補名身。不獨假蔭近房,兼有規求厚利。選曹既闕磨勘,長吏不聞糾繩。此弊公行,吏途太濫,自今後並須準格用蔭,人數年限,不得逾越。委吏部及御史臺嚴加寬察。據其選授官列本道本州,須審磨勘,稍疑渝濫,及察知冒賣資蔭,便收禁牒報有司。”從中可知,門蔭特權,尤其是濫用、冒用門蔭特權,已成爲中晚唐社會一大弊病,因爲那些豪門子弟往往是“自幼授官,多不求學,未詳典法,頗有愆違”,不僅造成“吏途太濫”,而且還由於“一身屬太常金吾,一門盡免雜差役”,使許多人得免差役賦稅,這樣勢必影響政丵府的財政收入。

因此對門蔭特權加以限制,不但能提高官僚隊伍的素質,還可以擴大國家的財源,增加國家控制的編戶齊民,會昌時期人口有顯著的增長,恐怕與限制官宦的蔭庇權,使許多人口重入國家戶籍,也不無關係。因此,可以說,會昌年間明令限制門蔭特權,規定必須嚴格執行用蔭標準,對於避免或減少“其中亦有影庇,真僞難分”,肅淨官吏隊伍有着積極的意義。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