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雍正上臺後進行了哪些改革?有哪些影響呢?

雍正上臺後進行了哪些改革?有哪些影響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雍正帝愛新覺羅·胤禛在位僅有13年,然而他卻通過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迅速扭轉了康熙晚期積弊嚴重,社會發展受到阻止的局面。在此基礎上,康乾盛世方能進入鼎盛時期,使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達到其最高峯。這一爲期百年的歷史進程中,雍正帝所具有的承先啓後作用,無可或缺。

雍正繼位以後,便開始對國家的體制進行大刀闊斧地改革,因爲他看見了康熙時期存在的很多弊病,例如國庫虧空,吏治腐敗等等。當時清朝的國庫存銀少得可憐,但是那些各省督撫們卻一個個富得流油,面對這樣的情況,雍正在繼位時便提出三條改革思想。準備對整個大清帝國進行全面改革!

雍正元年,正值元旦節,雍正在這一天給全國的各級文武官員發佈了一道上諭,這是講述古代時候的“純臣”的,實際上就是要:“興利除弊,以實心,行實政”這很明顯是一道爲了發展國計民生進行興利除弊的政治改革的號召。其目的,就是要求各級文武官員要開始行動起來,開始響應自己的改革號召。他的主要改革思想包括如下三點:

第一,反對因循苟且

雍正帝是一個當了四十多年阿哥的皇帝,他經歷過太多的滄桑歲月,看了很多的物是人非。繼位以後,他決心要爲天下蒼生爲念,做一些有利於國家和百姓的事。雍正認爲自己在繼位之前,大清朝已經是“人心玩愒已久,百弊叢生”,“若不懲創,將來無所底止”。要想真正改變這一局面,只有推行新政,實行改革。

康熙時期的“仁政”其實是行不通的,因爲沒有有力的法律制衡,只是單靠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去對待國家,那麼其危害性無疑是非常大的。所以,雍正的改革第一步就是從思想上着手。他極力反對遵循舊制,而是要選擇好的方向進行發展。

第二,整飭吏治,以利民生

雍正元年,也即是上述所說之時間,雍正帝在給總督的上諭中說:“今之居官者,釣譽以爲名,肥家以爲實,而曰‘名實兼收’,不知所謂名實者果何謂也”。這也就是對這些總督們發佈一個“整飭吏治”的公告,似乎就是在表明,自己就要開始整飭吏治了,你們做好準備,千萬別被我抓到小辮子哦!果不其然,這陣風並非虛言,雍正二年初的時候他又說:“朕纘承丕基,時刻以吏治兵民爲念”。

實際上就是想對臣工們表明自己想的目的,想要通過整頓吏治來達到國富民強的目的。而最後在實際推行時,我們也看到雍正的手段之強硬。看來所言非虛,並非是做表面文章的!從這裏也看出,雍正確實是一個務實的皇帝。

第三,反對朋黨

其實這主要還是由雍正自身的體驗而來的,因爲自己本身就經歷了所謂的朋黨之爭。最典型的就是自己在登基時和登基後所遭遇的所謂的“八爺黨”。也就是雍正的弟弟八阿哥和其朋黨對雍正皇權的窺視和干擾。所以雍正在繼位之後,便說:“朋黨最爲惡習”。因爲朋黨的出現很大程度上就會影響皇權的實施,也許還會造成皇權的旁落。當然了,這在歷朝歷代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雍正也對此做出了應對辦法。

朋黨的危害:朋黨各行其是,破壞朝政統一,損害君主權威。朋黨之間互相攻擊,任用私人,不僅失去正常的用人原則,也干擾了君主行使用人去人的權柄;朋黨各抒政見,自我標榜,批評朝政,擾亂君主視聽,妨礙堅持既定的政策。

以上就是雍正提出的三條改革策略,不得不說雍正本身就是一個務實的皇帝,而且我們也在他後面的執政生涯中發現,他卻是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改革家”。他不僅將康熙朝留下的虧空補齊了,並且還豐裕了國庫。這也使得乾隆繼位以後,才能更好的實行自己的政治抱負。最終開創了“乾隆盛世”。但這也是跟雍正所提出的三條改革思想分不開的!可以說,雍正的這三條改革策略,影響了大清兩百多年的歷史,同時也決定了清朝命運的走向!

雍正上臺後進行了哪些改革?有哪些影響呢?

敢於改革,而且還辦成了這件事的皇帝,千古只有雍正皇帝這一位了。我們來看看他到底做了哪些改革。

第一條改革,火耗歸公。

誰也想不到,會有這麼一天。火耗過去都是地方官員們中飽私囊的主要來源,不少官員之所以富得流油,其實就是得了火耗的好處。早在萬曆年間,火耗就成了不成文的規定,基本上全都由地方官員們來自己處置這些火耗銀子,最後當然是落在他們自己的腰包裏。到了滿清王朝入關以後,這件事依舊無法得到改變,順治、康熙兩任皇帝都沒有改變這件事。

等到雍正皇帝上臺以後,一切都變了。雍正皇帝決心要徹底斷了地方官員的這條生財之道。他發佈命令,讓各地官員,把所有火耗全部交公。這可是一件天大的事情,這無非就是斷了這幫人的生路,那他們哪裏肯幹呢?不肯幹也沒辦法,因爲雍正皇帝是真的敢殺人的一個皇帝。只要是沒有按照他的命令做事的官員,那都逃不過他的眼睛。

第二條改革,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

這又涉及到一條千古不變的潛規則,但凡讀書人考取了功名,那就不需要向國家交稅了。一般新政府都是用這種方式來籠絡天下的讀書人。這方法還真管用,讀書人最吃這一套,他們一生的理想,那就是不用納糧。只要好好讀書,總有一天可以入朝爲官,那就不用再交稅納糧了。所以說自古以來有這麼一句話: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爲朝廷的稅收時常都會調整,在加重的時候,很多老百姓都活不下去。

可是讀書人心裏有希望啊,而且讀書不錯的人,都已經可以不用交稅了。所以這幫人當然是有優越感的了。現在雍正皇帝下達了一個命令,不管是讀書人還是種田的人,全部都要交稅。沒有理由讓這些收入高的人,反而逃過了稅收。這一條命令下來,雖然沒有在實質上改變老百姓的生活,但是我們可以試想一下,讀書人都交稅的話,那麼朝廷就會富有,潛移默化之中,老百姓的小日子自然是要好起來的。

可是這傷害到了一部分擁有特權之人的利益,所以這件事遭到了強烈的反對。尤其是在河南地區的考生罷考事件,差點造就了雍正朝罷考的首例。但是不管有多難,雍正皇帝都堅決要執行這項改革。不光是納稅要一樣,就連服徭役也是一樣的待遇。

第三條改革,攤丁入畝。

這還是涉及到了一條千古弊端的事情。在過去交稅是按照人頭來交,家裏有幾口人,那麼就交多少稅。按照這種交法的話,那麼窮苦的百姓壓根就負擔不起這麼多稅收,而富有的人,就算生再多,也無傷大雅。這就造成了一個困局,老百姓們不敢生孩子了。而且富有的人,他們通過關係,甚至可以瞞報人口,這可不是一件好事。

雍正皇帝深切地瞭解到這件事的弊端,所以做出了改革。他將人頭稅直接跟地稅掛鉤。也就是說從今以後,再也不按照人頭來收稅了,是將人頭稅放在地稅裏面去徵收。過去是誰家裏人多,那交稅就多。可是改革以後完全不同了,是誰家的地多,交稅就多。人口和田產對應上,超過田產的人口,就不用交稅了。那老百姓就可以放開了生孩子了,反倒是那些有很多田產的有錢人不太好過了。這個時候富人們就開始偷偷隱藏地產,想要通過打通關係來解決這件事。

但是雍正皇帝立刻開始了對土地的重新丈量,而且是每隔幾年就丈量一回。這可把那幫地主給氣了個半死。其實真正生氣的,是那些在地方上圈地嚴重的王公大臣。他們表面上一本正經,談天說地,可是在背地裏,每個人都手握大量土地,這是雍正最痛恨的地方。

第四條改革,改土歸流。

土司這個詞大家一定是聽過的,這可不是麪包中能吃的吐司,這是一種稱呼。是對西南大部分地區,少數民族領袖們的一種稱呼。土司是世襲制度,一般都是由家裏的兒子來繼承土司的位置。滿清政府入關以後,這些土司表面上是臣服於滿清王朝了,可是背地裏依舊是地方上的土皇帝。他們在地方上擁有絕對的自治權,甚至連地方官都無權干涉他們的事務。這在雍正皇帝眼裏,是絕不容許的。

居然有旨意跟廢話沒差別的地方,那就必須要改革。於是雍正皇帝打算廢除土司,這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戰爭,因爲土司的地方勢力實在是太大,要想徹底消滅這些人,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行。爲此雍正花費了很多錢糧兵馬,這才平息了很大一部分土司的勢力。湖南、貴州、雲南、四川等地的土司都被雍正取締,換來的是各個州府的管轄。郡縣制早在秦始皇時期就已經出現,可是真正到了雍正時期,才全國開始實行郡縣制,這是大家都無法相信的事情。

雍正上臺後進行了哪些改革?有哪些影響呢? 第2張

雍正的改革有一個共同特點,跟有錢人鬥。雍正皇帝可能上輩子是窮苦百姓中的一員,所以他恨透了那個時代的有錢人。我們看看這簡短而有力道的四條改革措施,基本上全都是在跟有錢人做對。比如說火耗歸公,這本身就是把地方官員手裏的油水給抽走,讓他們少了一大筆財政收入。比如說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事情,那是把那些有功名之人,也納入到了交稅的隊伍鍾來,絕不給他們搞特權。

再說攤丁入畝,那是對有錢地主們的一種絕望的打擊,手裏田地越多交稅就越多,有錢人的確是苦不堪言。還有就是改土歸流,這是斷了地方土司們的生路,讓崎嶇難行的山路里,不再有土皇帝,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由此可見,雍正皇帝所有的措施,所針對的人,其實都是有錢人,至少是上層人士,這是爲什麼呢?難道他就不希望得到這幫人的擁戴?

我認爲,雍正皇帝這麼做,說明他是一個真正看透了的人。好名聲真的很重要嗎?不得罪人真的可以做一個好皇帝嗎?雍正似乎並不這麼認爲,他認爲國庫充盈了,那纔是真正實惠的地方。光靠窮苦老百姓那點錢,壓根就不足以滿足國庫的收入,有錢人才是他所要伸手拿錢的對象。把窮苦百姓逼到了極點,那人家活不下去可能就造反了。可是從有錢人口袋裏抽點錢出來,雖然當時他們比較心疼,可是事後他們也不會有什麼波瀾,這纔是雍正皇帝真正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