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聖德太子改革措施有哪些?改革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聖德太子改革措施有哪些?改革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聖德太子改革,指7世紀初日本的改革運動。聖德太子自593年擔任攝政以來,即致力於提高王權的改革。聖德太子執政時期,中國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統一的封建集權國家隋朝;朝鮮半島上新羅強大起來,佔據漢江、洛東江流地域,這些國際形勢引起聖德太子的極大注意。他接受中國的尊王大一統思想,試圖建立以天皇爲中心的中央集權體制來挽救社會危機,爲此實行了一系列改革。

聖德太子改革措施有哪些?改革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改革措施

  劃定冠位12階

12階冠位制定於推古天皇12年(公元604年)。第二年開始實施。冠位"員無定數",又無職權,所以它不是官職,而是授與貴族的榮爵。冠位只按才幹和功績授與個人,不能世襲。因此冠位制的實行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抑制氏姓門閥勢力和選拔人才的作用,並推進了貴族的官僚化和以天皇爲首的官僚體制的形成。在推古朝時期官僚體制已經萌芽,朝廷出現了大夫協商制,地方存在國縣制。

制定17條憲法

17條憲法制定於604年(推古天皇12年)。《憲法》採取一種道德訓誡的形式,對違者也沒有制裁的條款,所以最多不過是行爲規範。《憲法》的內容多出自中國儒、法、道諸子百家及佛教思想,儒家思想尤多。儒家的"三綱"五常"可說是《憲法》的核心思想。《憲法》提出"承沼必謹,君則天之,臣則地之";"國靡二君,民無兩主;率土兆民,以王爲主。"其目的在於提高皇權,壓制氏姓貴族的勢力,建立中國式的君主專制王朝。《憲法》要求貴族上下和睦,剋制私慾,息爭守禮。同時提出給百姓以必要的生產和生活條件,如"國司、國造勿斂百姓";"農桑之節,不可使民",企圖以此增加生產,消洱人民的反抗。

聖德太子改革措施有哪些?改革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第2張

 提倡佛教

佛教提出衆生平等,因果報應,生死輪迴、涅架等教義,要人民斷欲愛、求解脫,安分守己,脫離鬥爭。聖德太子通過振興佛教以達到樹立一個全國共同崇拜的宗教來削弱氏姓貴族的勢力,提高皇權。推古天皇2年(594)下沼"興隆三寶",在17條憲法中也提出"篤敬三寶"。太子帶頭建立斑鳴寺(法隆寺的前身),親自在宮中講解佛經,又撰寫《三經義疏》。結果國內很快出現了弘揚佛法,競造佛寺的局面。推古天皇32年(公元624年),全國建立寺院46所,僧816人,尼569人。

恢復中日邦交

積極攝取中國的先進思想和文化 聖德太子爲了向中國學習,遣使通好隋朝,恢復中斷一個多世紀的中日國交。推古天皇15年(公元607年),聖德太子遣小野妹子使隋。公元608年小野歸國時,隋朝遣裴世清出使日本。當年9月,裴世清回國時,日本又遣小野妹子第二次赴隋,還派去了8名留學生,其中4名留學生是便漢直福因、奈羅譯語惠明、高向漢人玄理、新漢人大國,4名學問僧是新漢人曼、南淵漢人請安、志賀漢人慧隱、新漢人廣齊。這些留學生後來回國後,在大化改新中發揮巨大作用。公元614年再次派犬上御田鍬、矢田部造使隋。這一時期日本改變過去向中國朝廷請封、朝貢的態度,採取對等的立場。使者小野妹子第一次使隋時遞交的國書稱:"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第二次使隋時帶來的國書稱:"東天皇敬白西皇帝……"這也反映了太子建立中央集權國家的強烈願望。

 編纂史書

推古天皇28年(公元62l年)太子開始撰寫《天皇記》、《國記》及《臣、連、伴造、國造180部並公民等本記》等歷史書,以提高皇室的尊嚴,加強國家觀念。這些書在大化改新時大部分被蘇我蝦夷燒燬。

聖德太子改革措施有哪些?改革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第3張

改革的意義

聖德太子的改革,在某種程度上壓制了氏姓貴族的勢力,在貴族中間打下了皇權思想的烙印,爲後來建立中央集權制奠定了思想基礎,並通過向中國派遣留學生,給中小貴族授與冠位等形式,培養了人才,所以說聖德太子的改革是大化改新的準備和先聲。但聖德太子的改革是極不徹底的。冠位制是在沒有廢除氏姓制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而且僅在畿內及其周邊地區的中下級貴族中實行。17條憲法作爲訓誡,只能起到教化作用,沒有更大的約束力。更主要的是沒有觸動當時社會癥結的部民制,所以削弱氏姓貴族勢力,提高皇權是極爲有限的,更不可能解決國內的階級矛盾,挽救社會危機。

推古朝爲恢復在任那的勢力,於推古8年(600)派兵1萬征伐新羅。遠征暫時取勝,但沒有實現其目的。602年,發兵25000人,準備再徵新羅,但中途受挫。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