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商鞅是如何改革秦國的土地制度的?他採取了哪些措施?

商鞅是如何改革秦國的土地制度的?他採取了哪些措施?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商鞅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秦國正是因爲採用了商鞅變法,才逐漸成爲一個有實力爭奪天下的強國。可能不太瞭解商鞅變法的朋友都會比較好奇,商鞅究竟是進行了哪些改革,竟然會給秦國帶來如此脫胎換骨的變化,實際上商鞅變法的主體思路體現在兩方面,其中比較重要的一點就是土地制度的改革。商鞅變法就像是給秦國裝上了一個強有力的引擎,推動秦國蒸蒸日上,想了解更多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貧窮的秦王寂寞如雪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雄踞關中地區。這裏土地肥沃,勞力充裕,還是當年西周的故土,按說“根正苗紅”。春秋中葉,秦穆公還曾打敗晉國,稱霸西戎,幫楚國復國,影響力很大。

可是,到了戰國初期,關東六國卻視秦國爲“戎狄”。什麼會盟啊,稱王啊,都不帶秦國玩。他們的理由是,秦的禮樂文化和制度建設太落後,帶秦國玩容易掉價兒。

商鞅是如何改革秦國的土地制度的?他採取了哪些措施?

沒人搭理的日子不好過,歷代秦國國君也很鬱悶。於是,他們對變革和富強的追求從未停歇,其中的核心話題,就是經濟體制。在以農立國的時代,土地制度當然是焦點。

秦入關中之初,實施一種叫“爰田制”的土地制度。既吸收了西周“井田制”的一些要素,將國家控制的“井田”分爲公田和私田,並對“井田”徵稅,又摒棄耕種時“公田優先”的傳統,主張“爰土易居”,充分考慮田土之美惡、勞逸之均衡、負擔之平等,有利於調動耕作者的生產積極性。

商鞅是如何改革秦國的土地制度的?他採取了哪些措施? 第2張

隨着鐵犁和牛耕的廣泛使用,秦國和關東六國的農業生產效率驟增。

如此一來,貴族們便經常“漫其經界”。“井田”外的大量荒地得到開墾,粗放經營,而這些新墾土地並未納入國家控制的“井田”範疇,倒是成爲貴族們的私人領地。非但周天子,就連秦國國君都沒法管理。

時間一長,秦國少了一塊賦稅收入,貴族們倒是更富了,對秦國國君的權力構成威脅。於是,秦國國君要先下手爲強,主動出擊,做點改變。

誰的地盤誰做主?

秦簡公七年(前 408 年),秦簡公宣佈在全國推行“初租禾”。

按照《穀梁傳》的解釋,此舉“非公之去公田,而履畝十取一也,以公之與民爲己悉矣”。意思是說,“初租禾”是按耕種之人實際佔有的土地面積來徵收實物地租,這就把新墾私田納入徵稅範疇,“履畝而稅”。

商鞅是如何改革秦國的土地制度的?他採取了哪些措施? 第3張

這項新政,國家是最大的受益者。官府可以瞭解全國耕地的真實情況,增加財政收入。貴族們通過漏報耕地來逃稅的夢想破滅了,但也不是一無所獲。既然繳了稅,那就相當於他們對這些新墾土地的所有權,得到了國家的承認。

相比於“井田制”忽視個人利益的頂層設計,“初租禾”當然是一種人性化的創新。可是,貴族們就沒打算交稅。他們覺得以前挺好,我的地盤我做主,有沒有名分不要緊,得實惠才更關鍵。現在要讓他們交稅,那就相當於跟他們爭利。誰會幹啊!

秦簡公(前 414 年至前 400 年在位)和秦出子(前 386 年至前 385 年在位)期間,貴族們多次發動叛亂,導致君權衰弱,國力下降,關東各國趁火打劫,使秦國日趨孤立。錯綜複雜的內外形勢,使秦國國內進一步改革經濟的呼聲更加強烈。

商鞅兩步走,秦國抖三抖

秦孝公上臺後,面對的就是這麼個亂局:關東六國都在改革,秦國再不改,若干年後就會被甩得更遠,淪爲小國,乃至亡國。於是,他重用商鞅推行變法。

商鞅在土地制度的頂層設計上做出的改革,步子要比秦簡公大得多。《史記·商君列傳》裏說,秦國“用商君,制轅田,開阡陌”,按照每位成年男子 100 畝的標準,把土地分配給百姓;“開阡陌”即推倒原先的阡陌、封疆,改變固有的“井田”格局。

商鞅是如何改革秦國的土地制度的?他採取了哪些措施? 第4張

具體說來,商鞅的改革思路是兩步走:

一是按照更高的面積標準來規劃耕地,建立新的土地邊界。每畝的邊長100 步增至 240 步,單位面積擴大好幾倍,農民實際耕種的土地更大,有利於他們挖掘勞動潛能,納稅後剩的糧食更多,可以提高他們的生產積極性。這是對“井田”規劃的漸進性改變。

二是改變勞動組織形式。鐵犁、牛耕的應用提高了一家一戶的生產效率,農業生產中的集體協作顯得越來越多餘。於是,商鞅以“開阡陌”的方式取消了共耕公田的集體協作模式,而讓農民名下有了固定土地。看起來分散和單幹,勢單力薄,但激發的生產積極性更強,效率更高。

商鞅“廢井田開阡陌”的大動作意味着,改革並非小修小補,而是刮骨療毒、是傷筋動骨、是壯士斷腕、是打破一切不適合經濟發展需要的桎梏。在戰國七雄裏,只有秦國做到了,做得最徹底,收益也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