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劉晏爲唐朝做了哪些財政改革?對後世有哪些影響?

劉晏爲唐朝做了哪些財政改革?對後世有哪些影響?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3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晏是唐代著名的理財專家,劉晏爲挽國家之傾危,解人民於倒懸,身體力行,嘔心瀝血,幾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在任職期間實施了一系列的財政改革措施,爲安史之亂後的唐朝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是大唐王朝經濟戰線上不折不扣的英雄。

《三字經》中有“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之語。此劉晏,即爲今天要講的主角。劉晏因年少聰慧被寫進《三字經》,但其之所以被歷史銘記,則是因爲他對大唐王朝做出的重要的貢獻。

劉晏一生經歷了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四朝,長期擔任財務相關要職。尤其安史之亂後,國家凋敝、國庫空虛,劉晏以其卓越的能力在經濟這條戰線上打了一場漂亮的攻堅戰。

“要想富,先修路。”老祖宗說的這句話,從古至今未曾有變。這可不僅僅是把老鄉家裏滯銷的那點蘋果運出來那麼簡單,而是——更有效地進行資源配置。唐朝時的漕運主要是水路交通。然而經過安史之亂,漕運廢弛阻塞,關中糧食緊缺,導致糧價飛漲、饑荒四伏。老百姓吃不上飯,可是要亂的。於是重任落在了劉晏肩上。

764年,唐代宗任命劉晏接辦漕運。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疏浚河道,目的是南糧北調。過去,一艘糧船一行到底,但由於各河道水況不同,時有船毀人亡的情況發生,因此糧食運到目的地時多有損失。

於是劉晏採用過去裴耀卿的辦法,改直法爲段運法,將全程分成四個運輸段,建立中轉站,使江船不入汴水,汴船不入黃河,河船不入渭水,杜絕了翻船事故,大大提高了運糧效率。

劉晏是理財專家。之所以稱之爲專家,也是因爲他知道何處當節約,何處不能省。運糧的基礎建設改良了,運糧的人是否靠譜也很重要。這個如何保障呢?劉晏的辦法是:訓練軍士運糧,每十船爲一隊,軍官負責押運。同時,船工由過去的徵調改爲僱傭。

對於軍官而言,糧食有沒有損失,直接與其升職加薪掛鉤。所以,大家都小心翼翼,用心保護糧船。對於僱傭的船工,劉晏選擇給高工資。劉晏設立了十個造船廠,每艘船造價高達一千串錢。

有人質疑,每艘船的成本也就五百串錢,你這麼燒錢,是不是太浪費了。劉晏給出的理由很簡單——你得先讓人家幹活兒的人維持在一定的生活水平,衣食寬裕,人家給政府製造的東西纔可能堅固耐用。

事實上,他是對的。劉晏去世後,其他官員接手造船工作,削減預算,船廠沒有利潤,造出來的船越來越脆弱,一撞就壞,一度使整個糧運工作停擺。

劉晏的一系列措施行之有效,每年水運稻米在幾十萬石到一百萬石之間,有效供應關中,確保了國家的糧食安全。當年,第一船糧食運到長安時,皇帝欣喜萬分,敲鑼打鼓出城迎接,盛讚劉晏,“愛卿啊,你就是我的蕭何啊!”

劉晏爲唐朝做了哪些財政改革?對後世有哪些影響?

在西方的經濟理論中,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甚至是唯一來源。在這一點上,無論是社會主義經濟學家還是資本主義的自由經濟學派都無分歧。卡爾·馬克思也曾說,“賦稅是政府機器的經濟基礎,而不是其他任何東西。”

所以說,收稅沒毛病,關鍵是怎麼收。劉晏的理念是:其一,養民爲先;其二,取於無形。何爲養民爲先?就是先把人口搞上去,把蛋糕做大。劉晏認爲,“戶口滋多,則賦稅自廣,故其理財以愛民爲先。”他增加稅收的辦法,不是單純依靠增稅,而是通過休養生息的政策,增加人口,促進生產,從而擴大稅源。

何爲取於無形?就是不直接收現金,而是從商品中收稅。劉晏認爲,“因民所急而稅之,則國足用。”什麼是百姓急需之物呢?鹽。因此,稅於鹽價,使鹽利成爲增加財政收入的重要項目。這跟管仲的“官山海”是一個邏輯,“取之於無形,使人不怒”。

同時,劉晏還明白兩個道理:第一,要杜絕中間商賺差價。第二,市場也需要調節機制。誰是“中間商”呢?鹽官。誰來調節市場呢?政府。劉晏認爲:鹽官越多,人民受到的騷擾也越多。關乎國計民生,必須杜絕腐敗。所以,只在產鹽的地方設置鹽官。收鹽的人把鹽轉賣給商人,商人隨意運往他們想去的地方。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主導作用。

但是,商人也都是趨利的。一些偏遠之地,商人運糧成本高,自然不願意去。於是,在這些地方設立運鹽官,由政府把鹽運到這些地方儲存起來。有時,鹽商受阻,供應緊缺,鹽價躥升,政府便拿出庫存壓低鹽價賣出,調節市場價格,此法稱爲“常平鹽”。如此,政府既可賺到利潤,而百姓也可不再缺鹽。

劉晏這套辦法很有效。起初,海鹽稅收不過四十萬串錢,後來已高達六百萬串錢。從而,國庫充足,人民也不覺得有負擔。史家贊其 “斂不及民而用度足”。

包括在賑濟貧民的問題上,劉晏也有其獨特的主張。他不贊成進行無償的賑給。他認爲:“善治病者﹐不使至危憊;善救災者,勿使至賑給”。因此在發生災荒時,他除了及時進行減免賦稅和必要的賑濟之外,主要還是利用常平法,在災區以平價出賣糧食,以維持平衡。在當時,這樣的經濟思想,可謂相當超前了。

劉晏初受命爲轉運使時,全國只有二百萬戶,國家財政收入只有四百萬緡。到了779年,戶口增加到三百萬戶,財政收入達一千三百萬緡,其中鹽利過半。爲安史之亂後的唐朝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經過安史之亂後的唐朝,百廢待興。國家急需要一位能夠力挽狂瀾,治亂理世的良相賢臣來治理國家。這個時候,劉晏站在了歷史的潮流之上。

劉晏治國理財的主要經濟思想是:商機隨時隨地都在,關鍵是抓住商機,趁勢發展。“自言如見錢流地上”,就看你怎麼去撿了。這一利用商品經濟增加財政收入的思想在當時極爲先進。同時他主張“理財須以愛民爲先”,通過休養生息,達到了“斂不及民而用度足”的良好效果。

劉晏治國理財的主要措施就是結合實際,靈活運用古人的“均輸”之法,並將“均輸”推陳出新,用到了極致。

均輸法爲桑弘羊首創,當時各郡國諸侯必須向封建中央進貢本地土特產品,運送這些物品必須徵用大量農民,而且由於交通不便轉運困難,貢物運到京城按市價銷售還不足以償付車船的運費,貢品還有可能在長途運輸中損壞或變質,爲了克服這些弊端,桑弘羊創行均輸之法。

具體內容爲:在各郡國設置均輸官吏,令工官造車輛,加強運輸力量,各郡國應交的貢品,除特優者仍應直接運送京師外,一般貢品則按當地市場價格,摺合成當地豐饒而價廉的土特產品,交給均輸官,由他負責運到其他價高地區銷售。

這樣,既可免除各郡國輸送貢物入京的煩難,減輕農民的勞役負擔,又可避免貢物在運輸中損壞和變質,使國家財政也能增加收入。這些措施的主要方法可以歸結爲:一是發展交通,加強運輸力量;二是建立商品行情情報信息網,三是低買高賣,賺取地方差價。劉晏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在實施過程之中,主要採取了以下方法。

一、興漕運,省費用。

唐朝定都長安,長安成爲國際性的大都市後,人口聚集,迅速膨脹,必然消耗大量的糧食,而長安一帶除關中平原外,皆爲苦寒之山地,產糧甚少,龐大人口所需糧食必須靠從江南運輸而來。這樣,漕運就顯得極爲重要。

漕運在劉晏當轉運使之前就有,但卻是弊病百出之漕運:運轉速度遲緩,從江南轉運到京都需要八、九月之久;運費開支數目巨大,“鬥錢運鬥米”;損失損耗巨大,每鬥運輸途中損失二升;強制勞役轉運,民怨沸騰。劉晏立足實際,認真查找漕運中的問題,一一解決。

據《新唐書.食貨志》記載:“晏即鹽利顧傭分吏督之,隨江、汴、河、渭所家。故時轉運船繇州陸運至揚子,鬥米費錢十九,晏命囊米而載以舟,減錢十五;繇揚州距河陰,鬥米費錢百二十,晏爲歇皇支江船二千艘,每船受千斛,十船爲綱,每綱三百人,篙工五十,自揚州遣將部送至河陰,上三門,號“上門填闕船”,鬥米減錢九十。調巴、蜀、襄、漢麻枲竹筱爲綯挽舟 ,以朽索腐材代薪,物無棄者。未十年,人人習河險。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江南之運積揚州,汴河之運積河陰,河船之運積渭口,渭船之運入太倉。歲轉粟百一十萬石,無升斗溺者。輕貨自揚子至汴州,每馱費錢二千二百,減九百,歲省十餘萬緡。又分官吏主丹楊湖,禁引溉,自是河漕不涸。”

這一系列對症下藥的具體措施包括:保持漕運河道不涸,修造質量過硬的漕運船隻,沿途設置轉運倉,培養專業的漕運船工,製備專業的漕運攬繩等等。這些措施實施後立即起到了明顯的效果:運轉速度加快,由揚州運糧到京都僅四十天;革新之後每年減少運輸損失達二十二萬石之多;從揚州到長安,每石米只需要七百文的運雜費;而且僱傭專業的船工代替過去強制勞役轉運,即可使勞力能夠投入到正常生產過程中去,又讓專業船工做專業的事,獲得專業收益。劉晏改革轉運制度﹐採取僱傭勞動的辦法﹐就是一項有利於人民休養生息的措施。

劉晏之前的均輸政策,基本是用在陸路運輸一塊,劉晏創新性地將其運用到了水路運輸,取得了重大成效,解決了當時長安米貴的民生與政治問題,也將均輸理論進行了發揚光大,同時培養出了一批專業的漕運隊伍,相當於專業的均輸工人,開通了唐朝時期的水上高鐵。

劉晏爲唐朝做了哪些財政改革?對後世有哪些影響? 第2張

二、改鹽政,興市場。

劉晏是個市場經濟的高手。在他之前,唐朝實行的是鹽鐵國營專賣的制度。當時政府完全控制了鹽的定價權,市場彈性完全喪失,導致鹽價暴漲;同時官府賣鹽,機構設置多,人員多,開支龐大。

劉晏主政後,對鹽政進行了改良。他將統購統銷政策改爲“民產——官收——官銷”。改良後,大大減少了鹽政機構龐大的人員和行政成本;其次,他在全國13個重要產鹽區設立巡院,一方面打擊私鹽,一方面保護獲得政府牌照的鹽商的利益;

第三,也是他均輸思想的體現,他制定了“常平鹽”制度,以保證非產鹽區的鹽價供應,防止投機商人囤鹽牟利。爲防鹽商哄擡鹽價,在各地設立常平鹽倉,以平鹽價。

這一政策實施後,大批鹽吏被精簡,鹽價下跌,商業興隆,市場活躍,百姓稱頌,稅收也增加。政府收取的鹽利,原來每年只有六十萬緡,至大曆末年增至六百多萬緡,佔全國財政收入的一半。可見其改革之功效。

三、行常平,養生息。

劉晏對均輸理論的一個重大貢獻便是行“常平”,除了前面所說的制定“常平鹽”制度外,他對全國的重要商品產銷均進行了管制,在全國各地建立常平倉,相當於倉儲和物流中心,這和我們現在建立的中央儲備糧制度相類似。設置了知院官,隨時瞭解各種商品價格的動向,然後“賤增貴賣”,以獲其利。

也就是說,他有一個信息採集機構和系統,相當於經濟情報網絡,由於他全面掌握了商品的供銷動向,爲他獲得重大利益提供了行情,也爲調劑有無,平抑物價提供了幫助,市場的波動也得到了平抑。

在行常平這一舉措中,劉晏將當時最主要的農業產業聯繫了起來,他用“豐則貴取,飢則賤與”的辦法,防止“穀賤傷農”或“谷貴傷農”,發生水旱災害時,用以救濟民衆。同時多購穀物菽粟運往歉收地區,賤價出售,換取農民的土產雜物轉賣豐處,這樣既救了災,使“下戶力農”得到了好處,又不損國用,還刺激了生產。

他的均輸理論運用,還在於他不擾民,不增民之負擔,相應考慮民生,爲民生養。他在實踐中總結了這樣一條經驗:“王者愛人,不在賜與,當使之耕耘紡織,常歲平斂之,荒年蠲救之。”他認爲“善治病者,不使之危憊,善救災者,勿使至賑給。”劉晏救災爲了做到“應民之急”,在其所轄各州縣儲糧三百萬石,以作備荒之用。

劉晏大膽改革了過去只管收取金錢,不管人民死活的稅收政策,實行了安定社會,發展生產,“以養民爲先”的財政方針,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