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土木堡之變是怎麼發生的?《大明風華》的起因符合史實嗎?

土木堡之變是怎麼發生的?《大明風華》的起因符合史實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土木堡之變是怎麼發生的?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土木之變是導致明朝發生鉅變的一件事情,對整個明朝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很多人在關注土木之變的結果和過程的時候,重點都放在了朱祁鎮和朱祁鈺這對兄弟的身上,但是,這件事情發生的原因究竟是什麼,你是否知道呢?土木之變爲何會發生,在一些電視劇裏面,將這件事情的原因說成是因爲明軍劫掠蒙古,那麼在歷史上真的是這樣的原因嗎?

土木堡之變是怎麼發生的?《大明風華》的起因符合史實嗎?

《大明風華》之中,在提及土木堡之變的起因時,通過對張太皇太后的胞弟張克儉的一系列不法行徑的刻畫,將土木堡之變的起因歸爲以張克儉爲首的大明對蒙古諸部的肆意劫掠之上,此舉也導致蒙古諸部怨聲載道、苦不堪言。最終,忍無可忍的蒙古諸部在瓦剌也先領導之下將張克儉處死,這也直接導致了朱祁鎮天子一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

但是六小齡童老師說過“改編不是亂編,戲說不是胡說”。劇中對張太皇太后的形象以及其胞弟張克儉的塑造可謂是亂編、胡說。歷史上的張太皇太后作爲大明王朝的第一個太后、太皇太后,可謂是一代賢后,選賢與能,爲人稱道;至於她管理邊境互市的胞弟張克儉,則更是子虛烏有之事。

1.張太皇太后的兩位哥哥

在《明史列傳》中記載,張太皇太后有兩個哥哥,並無胞弟。其中大哥張昶,跟隨其父張麒一同追隨朱棣起兵,在靖難之役中頗有戰功,永樂初年時已經累至錦衣衛指揮使。但他並不驕奢,對於朱棣的告誡,他也十分恭謹自斂。即便是在英宗承嗣,此時他早被封爲彭城伯、掌五軍右哨軍馬之下,對於妹妹張氏讓他不要干預朝政的勸誡,也並未表現出任何不滿,直至正統三年,去世。

至於二哥張升,在靖難之役時跟隨朱高熾留守北平,仁宗、宣宗都對他頗爲欣賞,這種欣賞即便是身爲四朝內閣老臣的楊士奇都稱其賢能,還向張太皇太后舉薦希望能夠委以重任,但被張太皇太后拒絕了。正統六年,張升去世。

既然明白了土木堡之變的起因不可能是張克儉這個並不存在的張太后胞弟引發,我們不禁要問到底是何種原因導致了土木堡之變的發生呢?

土木堡之變是怎麼發生的?《大明風華》的起因符合史實嗎? 第2張

2.地緣政治下的蒙古諸部

在朱元璋派遣徐達、常遇春攻取元大都(北京)之後,元王朝滅亡。元順帝則率領殘部逃回蒙古高原,此後經過明朝的數次北伐,以及藍玉的捕魚兒海之戰,曾依靠"世聯戚碗"與蒙古保持着緊密關係的瓦剌部不在臣服蒙古,而是成鼎足之勢,佔據西部蒙古;另一方,阿魯臺爲首的東部蒙古則被稱之爲韃靼。

就當時的時勢而言,兩方都不能與大明王朝匹敵,因此在經過大明的數次打擊之後,也只得選擇嚮明朝稱臣。而作爲毗鄰的兩大勢力,分別爲西部、東部蒙古的他們,自然也爲了爭奪土地、勢力範圍,多次大打出手。

馬哈木便曾依靠朱棣大軍攻伐阿魯臺的契機與之合作,大破阿魯臺部。當然作爲更強大的一方,明朝(至少在朱棣朝)在雙方的角力之中扮演的是羈縻政策,既對雙方進行軍事打擊,又確保不至於一方獨大。但是這種地緣政治,卻隨着朱棣去世,仁宗、宣宗面對沉重的軍費選擇的退讓政策以及馬哈木去世之後,脫歡、也先對瓦剌部落的經營而被打破。

瓦剌最終在也先的領導下,建立了瓦剌帝國,勢力盛時已經染指兀良哈三衛,虎視環伺形容恰如其分。

任何戰爭的發生,也離不開自身實力的支撐。

土木堡之變是怎麼發生的?《大明風華》的起因符合史實嗎? 第3張

3.被《大明風華》顛倒的黑白

在明朝初建時,朱元璋便將茶馬作爲控制與遊牧民族關係的武器,更是劃歸國家專營。“我國家榷茶,本資易馬,以備國用”是也。

也正是依靠茶葉等蒙古草原的緊缺物資,大明王朝以此換來所需要的馬匹、皮毛等物,更重要的一點還能以此來緩和關係。宣宗朝時,這種政策也繼續實施,但這種政策的實施,自其初行,便因爲是以物易物,人爲的對馬匹的等級進行評定便存在着可以謀取私利的的點。

在張太皇太后去世、三楊去職之後,明英宗朱祁鎮開始了放飛自我。王振的崛起便是明證,作爲邊貿這等肥差,王振自然不會放過。

《明史·食貨五》:時也先貢馬互市,中官王振裁其馬價,也先大舉入寇,遂致土木之變。

當時瓦剌遣使者,“復虛其數以冒廩餼”,既進行了數量上的虛報,還在質量上以次充好,索要高價。按照平素,已經收取了好處的王振當睜眼閉眼,大筆一揮也就成交了。可是這一次王八吃秤砣鐵了心,黑吃黑之下,瓦剌人“所請又僅得五之一,也先大愧怒”。

生意場上被擺了一道的也先,實力又膨脹了,實在咽不下去這口氣,於是大舉入寇。而作爲巍巍強明的皇帝,朱祁鎮自然也不遑多讓,點齊兵馬,御駕親征。只不過,也先本人大抵也想不到,羊竟然自己進了狼的口袋裏。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