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高適的《燕歌行並序》原文是什麼?怎麼翻譯?

高適的《燕歌行並序》原文是什麼?怎麼翻譯?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高適的《燕歌行並序》原文是什麼?怎麼翻譯?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本站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燕歌行並序

【原文】

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 ① 間。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②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身當恩遇恆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邊庭飄颻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殺氣三時 ③ 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註釋】

①碣石:今河北省昌黎縣北的碣石山。

②狼山:狼居胥山。

③三時:指一整天,包括早、中、晚三時。

高適的《燕歌行並序》原文是什麼?怎麼翻譯?

【譯文】

開元二十六年,有客人隨從主帥出塞返回內地,作《燕歌行》給我看。有感於出征之事,因而和詩。漢代戰亂多發生在東北邊境,將士們離家去殺兇殘之敵。男兒有志就願意馳騁疆場,何況天子還特別加以獎勵。鳴金擊鼓浩浩蕩蕩下榆關,旌旗飄蕩連綿直到碣石山。校尉將緊急文書傳過瀚海,單于打獵的篝火映照狼山。山川蕭條直到邊境的盡頭,胡兵入侵來勢如狂風暴雨。戰士浴血奮戰有大半陣亡,將軍帳中美人還歡歌曼舞。深秋沙漠裏野草已經枯黃,孤城近黃昏士兵越來越少。邊將身受國恩竟輕敵誤國,戰士死戰仍難解關山重圍。長年守邊疆徵人辛苦勞累,家中妻子念丈夫痛苦流淚。少婦佇立城南傷心欲斷腸,徵人在薊北望鄉空自嘆息。戰亂形勢動盪哪裏可猜度,邊疆除了荒漠無任何東西。早中晚三時殺氣化作陣雲,整夜只聽到淒寒的刁斗聲。短兵相接刀刃上血滴紛飛,爲國獻身豈能顧個人功勳。君不見沙場上爭戰多殘酷,至今人們還懷念李廣將軍。

【鑑賞】

《燕歌行》是唐代邊塞詩中的優秀之作,清朝的趙熙稱之爲高適的“第一大篇”。其題目來自樂府《相和歌·平調曲》的題名。這首詩主要是讚揚士兵保衛國家的英勇精神,但也指出了將領的平庸和不負責任,同時指責了朝廷的用人不當。

高適北去薊門的時間是開元十五年。開元二十年,他得知信安王李禕征討奚、契丹,便去幽燕希望爲其供職,但沒能成功。開元二十一年之後,幽州節度使張守珪負責邊關事務,開始時建立了不少戰功。但後來據《資治通鑑》所載,開元二十四年,張命平盧討擊使安祿山討奚、契丹,但“祿山恃勇輕進,爲虜所敗”。另據《舊唐書》載,趙堪、白真陀羅二人於開元二十六年假借張守珪的命令,逼迫平盧軍使烏知義出兵攻奚、契丹,最後兵敗,“守珪隱其狀,而妄奏克獲之功”。面對開元二十四年後的兩次兵敗,高適頗有感觸,於是寫下了這首詩。

該詩由三部分組成,以簡潔的筆墨描寫了一次戰役。前八句是第一部分,寫了出軍的性質和戰爭的發生地。該八句詩有幾個關鍵的地名——榆關、碣石、瀚海、狼山,概括了出征後經歷的地方,將讀者的情緒帶入到戰爭的緊張氣氛中。

高適的《燕歌行並序》原文是什麼?怎麼翻譯? 第2張

中間的八句是第二部分——戰爭的失敗。蕭條的邊境戰場上,剽悍的“胡騎”突擊過來。戰士們浴血奮戰,不顧生死。而那些不負責任的將領們此時卻在美人帳中享樂。如此鮮明的對比,指明瞭戰爭失敗的原因,那就是將領和士兵之間的不和諧。而這之後的陰鬱的邊塞景色——大漠窮秋、孤城落日,更是烘托出了兵敗後士兵們的悲涼心情。

第三部分是最後十二句,寫出了戰士們的悲慘結局。“鐵衣”和“少婦”兩聯對照着寫出了徵人和思婦的思念之苦,離別的傷感在這種寫法中被表現得淋漓盡致。接下來,白天還是“殺氣三時作陣雲”,晚上就變成“寒聲一夜傳刁斗”的描寫,讓人生髮出誰將士兵們推向死亡的質疑。最後,詩人用兩聯令人回味無窮的感慨結束全篇。

在這首詩中,詩人表達了對戰士們的同情和對不負責任的將領的譴責。這主要是通過環境描寫和對比手法等實現的。這也賦予該詩一種悲壯激越的蒼涼之美。

該詩是邊塞詩中的著名篇章,被人們廣爲傳誦。這緣於其磅礴的戰爭氣勢、悲壯的氛圍和深刻的思想內涵。同時,其和諧的音韻美和抑揚頓挫的節奏感也很吸引人。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