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古文名著 > 《呂氏春秋·先識覽》先識原文是什麼?怎麼翻譯?

《呂氏春秋·先識覽》先識原文是什麼?怎麼翻譯?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7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呂氏春秋·先識覽》先識賞析,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

【原文】

凡國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地從於城,城從於民,民從於賢。故賢主得賢者而民得,民得而城得,城得而地得。夫地得豈必足行其地、人②說其民哉?得其要而已矣。夏太史令終古③,出其圖法④,執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亂愈甚,太史令終古乃出奔如商。

湯喜而告諸侯曰:“夏王無道,暴虐百姓,窮其父兄,恥其功臣,輕其賢良,棄義聽讒,衆庶鹹怨,守法之臣,自歸於商。”殷內史向摯見紂之愈亂迷惑也,於是載其圖法,出亡之周。武王大說,以告諸侯曰:“商王大亂,沈於酒德,闢遠箕子⑤,爰近姑與息⑥,妲己爲政,賞罰無方,不用法式,殺三不辜⑦,民大不服,守法之臣,出奔周國。”晉太史屠黍見晉之亂也,見晉公之驕而無德義也,以其圖法歸周。

周威公見而問焉,曰:“天下之國孰先亡?”對曰:“晉先亡。”威公問其故。對曰:“臣比⑧晉也,不敢直言。示晉公以天妖,日、月、星、辰之行多以不當⑨,曰:‘是何能爲?’又示以人事多不義,百姓皆鬱怨,曰:‘是何能傷?’又示以鄰國不服,賢良不舉,曰:‘是何能害?’如是,是不知所以亡也⑩,故臣日晉先亡也。”居三年,晉果亡。威公又見屠黍而問焉,曰:“孰次之?”對曰:“中山次之。”威公問其故。

《呂氏春秋·先識覽》先識原文是什麼?怎麼翻譯?

對曰:“天生民而令有別。有別,人之義也,所異於禽獸麇鹿也,君臣上下之所以立也。中山之俗,以晝爲夜,以夜繼日,男女切倚,固無休息,康樂,歌謠好悲。其主弗知惡。此亡國之風也。臣故曰中山次之。”居二年,中山果亡。威公又見屠黍而問焉,曰:“孰次之?”屠黍不對。威公固問焉。對曰:“君次之。”威公乃懼。求國之長者,得義蒔、田邑而禮之,得史轔、趙駢以爲諫臣,去苛令三十九物,以告屠黍。

對曰:“其尚終君之身乎!”曰:“臣聞之:國之興也,天遺之賢人與極言之士;國之亡也,天遺之亂人與善諛之士。”威公薨,肂,九月不得葬,周乃分爲二。故有道者之言也,不可不重也。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爲不善亦然。白圭之中山,中山之王欲留之,白圭固辭,乘輿而去;又之齊,齊王欲留之仕,又辭而去。

人問其故。曰:“之二國者皆將亡。所學有五盡。何謂五盡?曰:莫之必則信盡矣,莫之譽則名盡矣,莫之愛則親盡矣,行者無糧、居者無食則財盡矣,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則功盡矣。國有此五者,無幸必亡。中山、齊皆當此。”若使中山之王與齊王,聞五盡而更之,則必不亡矣。其患不聞,雖聞之又不信。然則人主之務,在乎善聽而已矣。夫五割而與趙,悉起而距軍乎濟上,未有益也。是棄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

【註釋】

①先識:即預言。本篇主要說明賢者有先見之明,當其忠言不被採納、預見國家滅亡時都紛紛離去,以此論證君王“善聽”、善用人才的重要。②“人”疑應爲“戶”。③“終古”之後應當補“見桀惑亂”。太史令:掌典冊、祭祀、天文曆法的官。終古:傳說夏桀的太史令。④圖法:圖書、法典一類的書籍。

⑤箕子:商紂王的叔父。因不滿紂王暴政,上諫遭拒後披散頭髮佯裝瘋狂。⑥姑:女子。息:男寵。⑦殺三不辜:紂的叔父比干諫紂,紂剖其心;紂砍一寒冬涉水者的腳,看他爲什麼不怕冷;紂剖一孕婦的腹,看其胞胎。⑧比:近來。⑨多以不當:應爲“多不當”。

⑩應爲“是不知所以存所以亡也”。“所”下當有“以”。切:磨。倚:近。切倚:互相偎依。此處應補“威公問其故。對”。薨(hōnɡ):諸侯的死。肂(sì):假葬,把棺暫埋地中,待以後安葬。饕餮(tāo tiè):貪食的惡獸。鐘鼎器皿多琢其形爲裝飾。報更:報償,報應。“仕”字疑衍,當去掉。中山五次割地給趙國求和,而公元前296年仍被趙國所滅。應爲“悉起軍而距燕乎濟上”。距:通“拒”。

【譯文】

凡當國家將滅亡時,有才華的人一定率先離去,古往今來都是一樣的。土地靠城池的圍護,城池靠百姓的守衛,百姓跟從賢能的人。所以賢明的君主擁有賢人的幫助,就能得到百姓支持,得到百姓擁護就可以得到城池,得到城池也就擁有土地。要取得土地,哪裏必須親自到那個地方、逐戶勸說人民呢?只要抓住要領就可以了。夏朝太史令終古見桀迷惑昏亂,於是拿出自己的書籍抱着哭泣。夏桀執迷不悟,越來越暴虐昏亂,太史令終古就逃亡到商去了。

湯喜悅地告訴諸侯說:“夏王無道,虐待百姓,使其父兄走投無路,侮辱他的功臣,輕視那些賢良的人,放棄德義,聽信讒言,廣大百姓都抱怨他,執管法典的大臣自願來歸順商。”殷內史向摯看見紂王愈來愈淫亂糊塗,於是用車載上他的書籍,逃亡到周去。

周武王非常高興,以此告訴諸侯說:“商王十分淫亂,耽於酒樂,疏遠箕子,親近女色與男寵,讓妲己參政,賞罰沒有原則,不遵用法規,殺死三位無辜的人,百姓非常不服從他,執管法典的大臣逃亡到周。”晉太史屠黍看到晉國大亂,看到晉公驕橫而無德無義,就帶着他的書籍歸順周朝。周威王接見他並問他:“天下的諸侯國哪一國先滅亡?”屠黍回答說:“晉國先滅亡。”

威公問他原因。屠黍回答說:“臣最近在晉國時,不敢照直說。於是向晉公顯示天上出現妖象和日、月、星、宿運行不當,以此來啓發他,晉公卻說:‘那又怎麼樣?’我又啓示他有許多人事不合理,百姓都鬱積怨恨。他卻又說:‘這對我又有何傷害呢?’我又啓示他鄰國不服,賢良的人不肯順從,他又說:‘這怎麼能傷害我呢?’像這樣,是不懂得國家存亡的原因,所以我說晉先滅亡。”過了三年,晉國果然滅亡了。

威公又接見屠黍問道:“哪國接着滅亡?”屠黍回答說:“中山國接着滅亡。”威公問他原因。屠黍回答說:“上天生下人並使他們之間有所區別。有區別是人的法度,以此來區別走獸飛禽,君主和臣下上下之間的等級就用這樣的方法來確定。中山國的風俗習慣就有所不同,他們把白天當成是晚上,日夜不停,男女之間,偎依在一起,經常得不到休息。他們這些人把淫樂當做是快樂,還喜歡唱着悲傷哀怨的歌曲。

他們的國君對這種情況不加以制止反對。這就是國家滅亡的風氣。所以我說中山國很快就跟着要滅亡了。”過了兩年,中山國果然就滅亡了。於是,威公又接見屠黍,問他:“又到哪個國家要跟着滅亡了呢?”屠黍不說話。威公一而再,再而三地問他。屠黍無可奈何地說:“你的王朝將要滅亡。”威公這時才害怕了,他到處求訪國家裏面年長德高望重的人。

《呂氏春秋·先識覽》先識原文是什麼?怎麼翻譯? 第2張

尋訪到義蒔、田邑等人,對這些人以禮相待。然後又尋訪到史轔、趙駢,給他們擔當進諫大臣的官職。同時,還取消了三十九條苛刻的法令。威公把做的這些事告訴了屠黍。屠黍回答說:“周朝可能要到你逝世之後纔會亡國。”威公問這其中的原因。屠黍說:“我曾經聽說過,一個國家的振興是由於上天賜予它賢能的人和勇於直諫的人;國家的滅亡是由於上天降給了它擾亂朝綱的賊子和會阿諛奉承的人。”

威公過世之後,棺材停放了九個月都不能夠下葬,周王朝被分裂成兩個部分。所以有道行的人說過的話,是不能不重視的。周鼎上面刻有饕餮的圖案,有頭但是沒有身體,這種東西吃掉一個人,還來不及把人吞下去,自己的身子就會融掉。這說明在現世會立刻遭到報應。做壞事也就是這個下場。白圭來到中山國這個地方,中山國的國君意圖挽留他在國內,白圭堅決地辭去,坐車離開了中山國。

他又來到了齊國,而齊王意圖留下他,他還是拒絕,而離開了齊國。人們問他爲什麼推辭時,白圭回答說:“這是兩個將要滅亡的國家。我從老師那裏學到過‘五盡’的說法。什麼稱爲‘五盡’呢?就是言行出爾反爾,使信用無存;對好人不加讚譽,因此沒有榮耀的名聲,使名譽無存;不會關愛別人,人與人之間不是相親相愛,使親情蕩然無存;

旅行在外的人吃光了糧食,在家的人又沒有飯吃,這就是財物無存;不能懂得使用別人,自己又沒有發揮好的作用,這就是功能無用。一個國家存在這五樣的情況,就一定會滅亡,不可以僥倖逃過。中山國、齊國都存在這五種情況。”如果令中山國和齊國聽到這關於五盡的說法來進行改革的話,就必然不會亡國了。

他們的災禍就在於沒有聽到忠言,即使讓他們聽到了,但他們又不去相信。可見,君王的主要任務是要擅長聽取忠言。中山國曾五次把自己的土地割讓給趙國,齊王曾帶領全國的將士在濟水抵抗燕國的進攻,可是兩國都沒有好結果。這是因爲他們摒棄了用來生存的條件,卻順延這滅亡的路走下去。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