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古文名著 > 哲學著作《墨子》:21章 節用(下)(1),原文、註釋及翻譯

哲學著作《墨子》:21章 節用(下)(1),原文、註釋及翻譯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墨子》,戰國時期的哲學著作,一般認爲是墨子的弟子及後學記錄、整理、編撰而成,共分爲兩大部分:一部分記錄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墨家前期的思想;另一部分被稱爲墨辨或墨經,着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墨子》原有71篇,當前通行本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無原文。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墨子·22章 節用(下)(1)

在墨子生活的時代,貴族不但生前奢侈浪費,享樂腐化,死後還要用大量勞動人民的血汗換來的財物埋葬他們那罪惡的軀體。墨子認爲當時的喪葬已經發展到了浪費錢財、耗時費力、“敗男女之交多”的程度,於是他提出了著名的“節葬”說,也就是說對於喪葬,應該有薄葬、短葬的主張,並要求縮小貴族世卿和人民之間生活的距離。

墨子爲了勞動者的利益,在消極方面提出了“節用”和“節葬”,但在積極方面卻提出了增加財富和增加人口的方案。他認爲“厚葬”就是把有用的財富埋在地下,結果必使人民貧困;“久喪”就是毀壞身體,又使男女隔離,必使人口減少。

同時,他還認爲在居喪期間,王公貴族不能過問政事,人民不能從事生產,結果使得“國家必貧,人民必寡,邢政必亂”。

節葬是墨子針對當時統治者耗費大量錢財來鋪張喪葬而提出的節約主張。墨子認爲,厚葬久喪不僅浪費了社會財富,而且還使人們無法從事生產勞動,並且影響了人口的增長。這不僅對社會有害,而且也不符合死者的利益和古代聖王的傳統,因而必須加以廢止。

哲學著作《墨子》:21章 節用(下)(1),原文、註釋及翻譯

【原文】

子墨子言曰:“仁者之爲度也,闢②之無以異乎孝子之爲親度也。”今孝子之爲親度也,將奈何哉?曰:親貧,則從事乎富之;人民寡,則從事乎衆之;衆亂,則從事乎治之。當其於此也,亦有力不足,財不贍,智不智③,然後已矣。無敢舍餘力,隱謀遺利,而不爲親爲之者矣。若三務者,孝子之爲親度也,既若此矣。雖仁者之爲度,亦猶此也。曰:天下貧則從事乎富之,人民寡則從事乎衆之,衆而亂則從事乎治之。當其於此,亦有力不足,財不贍,智不智,然後已矣。無敢舍餘力,隱謀遺利,而不爲天下爲之者矣。若三務者,此仁者之爲天下度也,既若此矣。

今逮至昔者三代聖王既沒,失義,後世之君子,或以厚葬久喪以爲仁也,義也,孝子之事也;或以厚葬久喪以爲非仁義,非孝子之事也。曰:二子者,言則相非,行即相反,皆曰:“吾上祖述堯、舜、禹、湯、文、武之道者也。”而言即相非,行即相反,於此乎後世之君子,皆疑惑乎二子者言也。若苟疑惑乎之二子者言,然則姑嘗傳①而乎國家萬民而觀之。計厚葬久喪,奚當此三利者?我意若使法其言,用其謀,厚葬久喪實可以富貧衆寡、定危治亂乎,此仁也,義也,孝子之事也,爲人謀者,不可不勸也。仁者將興之,誰賈而使民譽之,終勿廢也。意亦使法其言,用其謀,厚葬久喪實不可以富貧衆寡、定危理亂乎!此非仁非義、非孝子之事也。爲人謀者不可不沮也。仁者將求除之天下,相廢而使人非之,終身勿爲。且故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令國家百姓之不治也,自古及今,未嘗之有也。

何以知其然也?今天下之士君子,將猶多皆疑惑厚葬久喪之爲中是非利害也。故子墨子言曰:“然則姑嘗稽②之,今雖毋法執厚葬久喪者言,以爲事乎國家。”此存乎王公大人有喪者,曰棺槨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繡必繁,丘隴必巨;存乎匹夫賤人死者,殆竭家室;存乎諸侯死者,虛車府,然後金玉珠璣比乎身,綸組節約,車馬藏乎壙,又必多爲屋③幕、鼎鼓、幾梃④、壺濫、戈劍、羽旄、齒革,寢而埋之,滿意,若送從⑤。曰:天子殺殉,衆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衆者數十,寡者數人。

哲學著作《墨子》:21章 節用(下)(1),原文、註釋及翻譯 第2張

【註釋】

① 節葬:主張葬禮要從簡。

② “闢”通“譬”,譬如,比喻。

③ 第二個“智”通“知”。下同。

① “傳”爲“傅”字之誤,鋪展。

② 稽:考察。

③ “屋”通“幄”,帳幕。

④ “梃”同“筵”,竹蓆。

⑤ “滿意”與“懣抑”同音義通,愁眉壓抑。“送”爲“殉”字之誤。送從,應爲“循從”。

哲學著作《墨子》:21章 節用(下)(1),原文、註釋及翻譯 第3張

【翻譯】

墨子說道:“仁者爲天下打算,就像孝子事事爲雙親考慮一樣。”現在的孝子要爲雙親考慮,將準備怎麼做呢?即是:如果雙親貧窮,就設法讓他們富裕起來;如果人丁不旺,就設法使人口增加;人多混亂,就設法治理好。當做這些事時,也會遇到力量不夠、財用不足、智謀欠缺的情況,然後就算了的。但沒有人敢留有餘力、隱藏智謀、遺留財利,而不爲雙親努力辦事的。像上面這三件事,是孝子爲雙親考慮已到了這種程度。仁者爲天下人考慮,也應這個樣子。那就是:天下貧窮就設法使他們富足,人口稀少就努力增加人口,天下混亂就設法治理好。當他在做這些時,也會遇到力量不夠、財用不足、智力欠缺,然後才罷了的。但沒有人留有餘力、隱藏智謀、遺留財利,而不爲天下努力工作的。像上面這三件事,仁者爲天下考慮,也都到了這種程度。

現在趕上了三代聖王已經不在的時代,天下的仁義已經喪失殆盡,後世的君子,有的認爲厚葬久喪就是仁,就是義,是孝子理所當然要做的事;也有的認爲厚葬久喪爲不仁,爲不義,不是孝子應該做的事。這兩種人,在言論上相互否定,在行爲上也截然相反,可是大家都說:“我們是繼承堯、舜,禹、湯、、武王的大道。”但是他們的相互否定,行爲相反,於是後世的君子對這兩種說法都感到疑惑。如果對這兩種不同意見感到疑惑,那麼姑且轉而對國家百姓進行施政的情況進行考察吧。看看厚葬久喪,在哪一方面能符合上述三種利益?假使仿照他們的說法,採用他們的主張,實行厚葬久喪確實可以使貧者富、寡者衆,可以使危者安、亂者治,這就是仁的、義的,這也是孝子應該做的事,真心爲別人打算的人,就不能不努力去做。仁者把厚葬久喪的辦法在天下推廣,作爲制度,還要使百姓讚譽它,永遠堅持不改變。假使採用他們的說法,實行他們的辦法,厚葬久喪確實不可以使貧者富、寡者衆,不可以使危者安、亂者治!這就是不仁的、不義的,這不是孝子應做的事。真心爲別人打算的人,就不能不勸阻別人這樣做。仁者將在天下除掉它,不準採用,讓大家一起來反對這種做法,永遠不用這個做法。所以說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使國家百姓得不到治理的,從古至今還不曾有過。

從何知道是這樣呢?現在天下的士君子們,對於厚葬久喪的是非利害,大多持疑惑不定的態度。所以墨子說道:“既然如此,那麼我們姑且來考察一下堅持厚葬久喪主張的人的言論,用來治理國家。”在王公大人有喪事的時候,就說棺木一定要厚,必須埋葬在深深的地下,裝殮的衣服被褥必須多而又多,隨葬的文繡必須繁富,墳墓必須高大;一般平民百姓遇到喪事時,幾乎要竭盡全家所有資財;諸侯遇到喪事,府庫爲之空虛,然後將金玉珠寶裝飾在死者身上,用絲絮組帶束住,並把車馬埋藏在壙穴中,又必定要多多製造帷幕帳幔、鐘鼎、鼓、几筵、酒壺、鏡子、戈、劍、羽旄、象牙、皮革,置於死者寢宮而埋掉,然後才滿意。至於殉葬,天子、諸侯死後所殺的殉葬者,多的數百人,少的數十人;將軍、大夫死後所殺的殉葬者,多的數十人,少的數人。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