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九品中正制有何弊端?對魏晉士族和庶族有何影響?

九品中正制有何弊端?對魏晉士族和庶族有何影響?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是曹丕採納尚書令陳羣的意見,後來各參與方基本遵從這種不成文規定,後成爲維璟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制度。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三國時期,曹丕在曹操死後繼位當上了魏王,同年,曹丕又逼迫漢獻帝禪讓帝位,代漢建魏,自己當上了皇帝。

曹丕在位時間只有短短的六年,雖然他沒有實現滅蜀吞吳的大業,但他卻搞了一個政治制度,並且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那就是他爲了拉攏世家大族、大門閥的支持,採納了尚書陳羣的建議,選拔官員採用了“九品中正制”,這到底是個什麼內容呢?

簡單來說,“九品中正制”就是朝廷任命一些大臣兼職爲“中正”的官員,負責在各自的家鄉評審、舉薦人才,依據家世、道德、才能三個角度評議各州郡中的人物,並且把人才還分爲九個品級,品級越高,就會被授予顯要的職位。

九品中正制有何弊端?對魏晉士族和庶族有何影響?

大官員一旦兼職中正,去家鄉選拔人才,那麼,這些官員貴族可以隨意運用手中評審的權力,把自己的親族子弟、門生舊友,評爲上品,然後朝廷可以授予很高的職位,而把一般沒什麼背景的人才,定爲下品,專門去幹一些事多活累的小官吏。

這就造成了世家大族把持了晉升的途徑,他們家族世世代代都是高官,而一般的士人幾乎沒有機會進入上層社會,只能一輩子包括子孫做苦力,做低等武職。

西晉代魏建國後,在官員選拔的方法上,繼承了曹丕所設立的“九品中正制”,這樣一來,貴族越來越貴族,而賤民則越來越賤,甚至在貴族中,還儼然分成了兩個等級——士族和庶族。

士族,是真正意義上的貴族,他們一般都是漢朝名臣、大將、名儒之後,他們家學淵博,文化修養頗高,門生故吏遍佈天下,勢力龐大。

“九品中正制”的實施,更是有利於士族勢力的發展,只要是出身於貴族家族,就一定能享受到這種特權,任職相對要高得多。

九品中正制有何弊端?對魏晉士族和庶族有何影響? 第2張

我們看魏晉兩朝的歷史,可以發現,但凡同姓的,百分之八十都沾親帶故,基本都是同一個家族的人。而影響朝局走向的,來來往往也就是那幾個家族的人,比如司馬氏、王氏、謝氏等。

庶族,也叫做寒族,相比士族,他們差了許多,按照史書上的說法,他們也屬於“地主階級”,但他們和士族的地位卻有着天壤之別。

庶族一般都是祖上有某位祖先打仗很勇敢,立了點小功勞,從而進入了當上了小官吏,但他們的發家史很短,勢力根本沒法和士族相比。

有的庶族本身還是地方豪強,但他們缺乏文化修養,所以即使他們進入了官僚階層,地位也很低,一般也只能做五品以下的低級官吏,每日做些基層工作,掙錢少幹活多的苦活。

九品中正制有何弊端?對魏晉士族和庶族有何影響? 第3張

這樣一來,那些士族子弟們,世世代代都是貴族,哪怕他們生來就是白癡,也不誤他們能官居高位,而那些寒族的許多讀書人,即使他們能名震一時,也因出身於寒族而始終無法進入上層社會。

這種門閥制度,使朝廷的高官基本爲世家大族所壟斷控制,也就是所謂的“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這種制度也就成了魏晉時代士族與寒族之間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

鑑於“九品中正制”的這種選拔官吏制度的弊端,隋文帝建立隋朝後,爲了加強中央集權,把選官的權力收回中央手中,首開科舉制,九品中正制同時被廢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