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明朝內閣和清朝的軍機處有什麼不同?哪個制度更好?

明朝內閣和清朝的軍機處有什麼不同?哪個制度更好?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內閣和清朝的軍機處有什麼不同?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翰林作爲皇帝的顧問和祕書,來自唐高宗時期。明朝時,廢除宰相制,朱棣以幾名翰林入值文淵閣參預機務,內閣制度開始出現。內閣不同於宰相,既不統馭六部又受制於內監。

對此,學者張飛燕在紫禁城雜誌《明朝的內閣和清朝的軍機處》一文中進行了詳細論述。

明朝內閣和清朝的軍機處有什麼不同?哪個制度更好?

故宮

內閣最初在明朝建立時,實際上是翰林院的一個負有特殊職責的分支機構。明宣德年間,宣宗命閣臣代爲批答部分奏章,閣臣開始獨立批答。辦公地點也由御前轉爲文淵閣。

爲了適應內閣的這一變化,明宣宗宣德七年,翰林院新署落成然後翰林院遷出,文淵閣遂正式成爲內閣官署。所以,史料中對於永樂時參預機務的地點皆雲“東角門內”、“奉天門內”等而不言文淵閣,而後人記正統以後的內閣則直言“文淵閣”。

明朝內閣和清朝的軍機處有什麼不同?哪個制度更好? 第2張

明宣宗 網絡圖片

內閣活動由御前移至文淵閣,一方面,內閣建置由臨時性設施成爲永久性機構,內閣擁有自己的官署,不在御前受命處理政務,反映了內閣由皇帝的侍從幕僚到明代政治中樞的演變。另一方面,這個表面看似內閣地位升級的變化,卻爲執掌“照閣票批朱”權力的宦官擅權創造了條件。

明朝內閣和清朝的軍機處有什麼不同?哪個制度更好? 第3張

文淵閣 網絡圖片

文淵閣距乾清宮相去不過1000米。但是這1000米,也是全世界距離最長的1000米。皇帝和大臣們之間的交往差不多全部出於紙頭書面。

清朝入關之後,恢復明朝的內閣制度,是擁有288人正規編制的、規模龐大的輔政機關。然而,這時的內閣不同於明代,只是辦理一般事務,重大和機密的事務則由議政王大臣會議辦理。康熙新政後,皇帝直接處理各項政務,因此,同樣需要機要祕書,而此時的內閣已經不再具有處理機要的功能。

明朝內閣和清朝的軍機處有什麼不同?哪個制度更好? 第4張

隆宗門

雍正時因用兵西北而建立軍機處,設於隆宗門內。辦理機密要政,所以“樞廷義取慎密,有官而無吏,凡收發文移、登記檔案及奉寄旨並飭封存之件,皆章京自料簡”。皇帝召見軍機大臣,太監都不得在側。他們辦事的值房,都有嚴密的防範,即使是高級的王大臣,沒有皇帝“特旨”,也不準到軍機處值房去。其餘官員更不得擅入,其簾前、窗外、階下,均不許閒人窺視。

明朝內閣和清朝的軍機處有什麼不同?哪個制度更好? 第5張

雍正帝 網絡圖片

軍機處總的職掌是“掌軍國大政,以參軍務”。軍機處不同於唐朝的翰林院,軍機處在宮內辦公,辦公場所緊鄰皇帝的居所乾清宮,以便軍機大臣“常日直禁廷以備召見”。軍機處只是一個力求準確貫徹皇帝意圖的御前機要處,不是有權威的宰相府,是名副其實的宰相奉命擬旨輔政制。軍機處主管重大的機密事務,而內閣辦理一般性日常事務,二者之間既有分工又有配合。

明朝內閣和清朝的軍機處有什麼不同?哪個制度更好? 第6張

軍機處

明朝內閣辦公地點先在御前,後來轉爲文淵閣;而清朝軍機處辦公地點在隆宗門內的軍需房,更加靠近皇帝居所,便於皇帝隨時召見。

明朝內閣票擬需要經過太監硃批,皇帝經常以內製外,甚至使太監共掌朝政;而清朝軍機處被視爲機密要地,王公和太監皆不得擅入。明朝內閣諸事都需要皇帝批朱,皇帝不勝其煩;而清朝軍機處只掌軍國機要,日常事務由內閣處理,皇帝僅對大政要務乾綱獨斷。設立軍機處,清朝皇帝得以輕而易舉控制中樞機要,不使皇權旁落,杜絕了明朝的宦官專權的政治弊端。

這並不是說清朝的軍機處就一定好於明朝的內閣制,明朝的內閣制如果不受皇權干涉,已經接近近代西方的內閣。而清朝是皇帝事事要乾綱獨斷,只要皇帝沒想通的,就一概辦不了。因此,清朝的覆亡在於決策體系的閉塞僵化,這種決策體系用於維持穩定尚且可以,但是用於創新以迎接全球工業化的挑戰則一無是處。

明朝內閣和清朝的軍機處有什麼不同?哪個制度更好? 第7張

慈禧照片

“同治中興”期間,朝廷出於鎮壓太平天國,維護政權生存的需要,曾經被迫由曾國藩、左宗棠等漢族高級知識分子參與決策。此後康有爲、梁啓超、袁世凱雖勉強進入決策中樞,但難以真正影響最高決策,一切重大機務需要當時實際掌權的慈禧太后和皇族內閣乾綱獨斷才能實行。作爲帝國振興的唯一機會的“戊戌變法”,因爲太后和老臣沒有想通就無法進行,後來挽救帝國的唯一機會“清末新政”,因爲皇族內閣沒有想通就拖延不決,而當他們想通了就爲時已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