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明朝立嫡立長和清朝擇賢而立相比 究竟誰的制度更好一些

明朝立嫡立長和清朝擇賢而立相比 究竟誰的制度更好一些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明清立儲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國之大事,唯祀與戎”。在“家天下”的封建王朝,能夠影響帝國興衰存亡的,除了關乎生死的戰爭問題,就屬確立延續香火祭祀的儲君問題了。繼位人選得好,國家繁榮昌盛,長治久安;如果一不小心,所託非人;那麼,像大秦與大隋那樣,二世而亡者比比皆是。

明朝立嫡立長和清朝擇賢而立相比 究竟誰的制度更好一些

作爲中國歷史上最後的兩個封建王朝——大明與滿清,確實是一對天生“冤家”。他們不僅有着你死我活的國仇家恨,在選擇繼位人問題上,這兩個政權也“分道揚鑣”,選擇了截然不同的兩種方式(大明“立嫡立長”,大清“擇賢而立”)。

這兩種爭論了幾千年的“立儲制度”,到底誰優誰劣,一直沒有定論。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明清兩代的最爲有名的幾次立儲故事,或許答案就會出現在你的心中。

“立嫡立長”,保證國家穩定

自古得國之正者,無出朱元璋之右。作爲“再造華夏”的一代偉人,朱元璋同志在立儲問題上,沒有絲毫的猶豫,選擇了一直被正統儒家所推崇的“嫡長子繼承製”。

明朝立嫡立長和清朝擇賢而立相比 究竟誰的制度更好一些 第2張

1364年,朱元璋剛剛坐上吳王寶座,就確立了嫡長子朱標的繼位人身份;並且給其配備了以大學者宋濂爲首的“豪華教育班底”。在大明建國以後,皇長子朱標更是以“監國”的身份,長期參與帝國政事。朱元璋對這位嫡長子的殷殷期盼可見一斑。

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朱標英年早逝,悲痛不已的朱元璋,直接忽略了一衆上位心切的兒子,冊立朱標的嫡長子朱允炆爲儲君。

很多人認爲:朱元璋之所以這麼做,最大的原因是,朱元璋與朱標父子感情深厚,故而愛屋及烏地選擇了朱允炆;但是小編覺得:作爲大明帝國的締造者,朱元璋親自主持設計了大明帝國的所有制度。而作爲國之根本的立儲制度,朱元璋繼續選擇朱標的嫡子作爲繼承人,不失爲對立國制度的一種捍衛。

從朱元璋的各種制度(軍戶、民戶)來看:他所有的努力,似乎都是在營造一種各司其職的“穩定系統”。而嫡長子繼承製,就算天下穩定的核心之一。

明朝立嫡立長和清朝擇賢而立相比 究竟誰的制度更好一些 第3張

雖然,後來朱允炆被趕下了臺。但是在篡位者朱棣那裏,他又不得不迴歸了“嫡長子”繼承製。

光憑一句“好聖孫”,似乎不能解釋,不被朱棣所喜歡的長子朱高熾,爲什麼能夠榮登帝位。

但是,從另一個方面,我們也許能夠找到答案:朱棣篡位以後,一直都在給自己繼位的“合法性”找藉口。最爲有名的事件就是,把馬皇后認作自己的生母,以求實現自己是“嫡子”的身份(種種史料表明,朱棣絕對不是馬皇后所生)。

既然朱棣自己是以“嫡子”的身份“靖難”,那麼在選擇繼承人問題上,是沒有理由“廢長立賢”的。所以,朱棣最終選擇長子朱高熾,未嘗不是對於“制度”的屈服!

明朝立嫡立長和清朝擇賢而立相比 究竟誰的制度更好一些 第4張

那麼,一向強勢的朱棣爲什麼要屈服於“立嫡立長”的制度呢?小編認爲最爲主要原因是:“嫡長子”繼承製,是大明的根本制度,朱棣只有自己以身作則,才能保證江山永固——要是誰都能爭取到皇位,那麼,靖難的禍亂必然永不停息。

從此之後,大明帝國的繼承製度,就再也沒有過變更。即便是後來萬曆年間,持續了二十多年的“爭國本事件”,最終也是以“嫡子”朱常洛的勝出作爲終結。

如果明朝不是有着明確的“立嫡立長”制度,在“土木堡之變”或者“明武宗絕嗣”之時,面對那麼多的皇族成員,“擇賢而立”不僅難以選擇,而且可能引發更大的朝堂亂局,亡國或許就在旦夕之間。可以看出,嫡長子繼承製最大的優勢就是穩定且易於操作。

“擇賢而立”,引發“九子奪嫡”

說起清朝,我們一般都會想到“九子奪嫡”的爭權大戲。在雄主康熙的治下,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朝堂亂象呢?

小編認爲,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康熙在沒有任何備選方案的情況下,廢黜了“嫡子”胤礽,並且拋出了“擇賢而立”的橄欖枝。這使得一衆早有奪嫡之心的皇子,猶如打了興奮劑一樣。

明朝立嫡立長和清朝擇賢而立相比 究竟誰的制度更好一些 第5張

從此之後,各位阿哥各顯神通,黨派林立——八爺黨、四爺黨、三阿哥清流黨,等等等等。只要是成年皇子,都毫無意外地參加到了這場“最大家產”的爭奪戰中。文武百官也是各懷心思、結黨站隊,整個大清朝堂烏煙瘴氣,沒有一天安寧。

從康熙四十七年,一廢太子開始,到雍正四年,八阿哥等人先後過世結束。這場朝堂亂象持續了將近20年。“擇賢而立”最後弄成這樣,似乎已經大大偏離了康熙的初衷。

其實,這並不是滿清第一次由於立儲制度存在問題,而引發的朝局動盪。早在皇太極時期,就出現過四大貝勒共同執政的亂局。後來,更是有豪哥(皇太極長子)與多爾袞(皇太極之弟)爭權,險些使剛剛建立的大清政權覆滅的事情發生。

明朝立嫡立長和清朝擇賢而立相比 究竟誰的制度更好一些 第6張

所謂的“擇賢而立”,到底有多麼不靠譜,就不用小編多言了。

直到,後來雍正發明了“祕密立儲”制度。清王朝的繼承人問題,才變得“和諧”起來。

結語:從朱元璋確定“嫡長子繼承者制”,到庶子朱棣篡位後又迴歸嫡子繼承製。從皇太極時期的爭權亂象,到“九子奪嫡”,直至最後的祕密立儲制度。無數史實告訴我們:在“家天下”的封建王朝,立嫡立長絕對是最爲簡單有效的立儲方式。。

而“擇賢而立”,看似標準簡單,卻難以操作。畢竟究竟怎麼纔算是“賢名”,很難界定。帝王的愛屋及烏,或者是朝臣的利益糾葛,都會打着“爲國家計,冊立賢王”旗號。但是,這裏面究竟有多少公忠體國、又有多少個人私慾,就很難說清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