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揭祕:“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是誰?

揭祕:“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是誰?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441年,皇宮裏新修的三大殿完工,英宗宴會百官表示慶祝,太監是沒有資格參加這個宴。王振爲此大發牢騷:“我是當今的周公,爲什麼不能參加宴會?”有人告訴了英宗,英宗居然下令大開東華門,迎接王振。可見王振在英宗心目中的地位。

當時明王朝主要的外患,仍然是北方的蒙古部落,其中最強的是瓦刺部。在邊境上進行互市的時候,明裏用牛馬換取明朝商人的茶葉和綢布,暗地裏卻高價收購銅鐵和武器,當時明朝嚴禁銅鐵和武器出口,而王振仗着皇帝的寵幸,爲了獲取暴利,居然傷心病狂的私造大量刀劍與箭鏃,偷運出口賣給蒙古。翰林侍講劉球向英宗提出應加強對瓦刺的戒備,就被王振祕密處死,因此官員們人人自危,王震及其黨羽作威作福,爲所欲爲。

1449年下,也先從王振手裏得到了足夠的武器,分兵四路,大舉南侵。這時英宗已經20多歲了,對文武百官的話一概聽不進去,就是相信王振,王振居然勸他御駕親征。

揭祕:“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是誰?

滿朝文武都反對,這是兒戲般的御駕親征,把毫無作戰經驗的英宗送上前線是太危險了,兵部尚書鄺埜,兵部侍郎于謙,堅決站出來勸阻,吏部尚書王直又率百官苦卻數日。英宗根本不聽。

1449年7月16日,英宗、王振率大軍50萬,從北京出發,英國公張輔,陳國公朱勇,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埜及大批文武官員隨行。大軍出發之時,天昏地暗,風雨交加,大家都知道這不是好兆頭,人人憂心忡忡。

7月19日,大軍出居庸關,23日到達宣府,連日大風大雨,道路泥濘,人馬在路上摔傷的不計其數,羣臣多上奏請求暫緩前進,王振大怒說:“朝廷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難道御駕親征,還未交鋒,就想後退嗎?誰人再敢阻撓一定軍法從事”。

8月初,大軍到達大同,各地軍報紛紛傳來,知道瓦刺各路人馬都已進了長城,迅速南下,大軍的歸路有被切斷的危險。此時王震驚慌失措,自己決定退兵了,大同副總兵郭登向英宗建議:大軍最好向東南方撤退,經過紫荊關回到北京,就安全了。這條路撤退要經過王振的家鄉蔚州,王振想請英宗臨幸他的老家,同意了這個建議。可是走到40裏之後,他怕大軍經過蔚州會踩壞他田地裏的莊稼,又突然變卦,下令從東北方向前進,循來時走過的路直奔宣府,還怕瓦刺軍佔領他的家鄉,他派出幾千輛車子到蔚州,搬運他家中的財物隨軍前進,一路上任意指揮文武百官和幾十萬大軍,就像趕牲口一樣,全軍將士憤怒到了極點,行軍途中怨聲載道。

8月10日,大軍到達宣府,瓦斯追兵已經追到,英宗派殿軍恭順侯吳克忠,都督吳克勤領兵斷後,明軍來往奔走,多日疲憊不堪,體力不濟,死傷過半。吳克忠,吳克勤都壯烈戰死。

揭祕:“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是誰? 第2張

8月13日大軍從宣府退到土木堡,這是一個重要的驛站,周圍高峯疊立,只有幾條三間小路可通車馬。此時距離懷來縣城只有20多裏,如果大軍趕到懷來,可以據城而守。王振因爲自己運財物的車子還有1000多輛沒有到達,力主在土木堡安營等候。文武百官都覺得在此安營十分危險,希望迅速趕到懷來,但畏懼王振不敢去說,65歲的鄺埜拼着性命跑到英宗面前力爭。被王振罵到:“你這個書呆子懂什麼軍事,再要囉嗦立即斬首”,鄺埜厲聲回答:“我爲國家、爲百姓說話會怕死嗎?”王振喊武士把鄺埜推出門去,鄺埜氣得發抖,和王佐等人在帳篷中相對無言,痛哭失聲。

次日黎明,角聲嗚嗚,瓦刺追兵到達,立即包圍了明軍駐地,土木堡地勢很高,明軍挖地丈餘,得不到一滴水。軍心恐慌,此時雖是初秋,暑熱未退,兩天得不到飲水,人馬飢渴難熬,當時瓦刺軍只有騎兵2萬多人,而明軍卻有幾十萬。於是狡猾的也先指揮軍隊暫時退卻,派使者攜帶書信前來談判議和,引誘明軍離開陣地進行野戰。這時王振裝載財物的1000多輛車子已經到達,他就想找機會突圍,於是下令全軍迅速南移。也先發現明軍紛紛拔營,暫時不動聲色,等到大隊明軍都在山間小路上行進,首尾不能相顧之時,突然發動攻擊,從四面八方以強弓硬弩,射向明軍,明軍被動挨打,隊伍大亂,四處逃奔。

這時英宗駐地受到圍攻,身邊的侍衛太監紛紛中箭,而這些箭鏃正是過去王振以高價賣給瓦刺的,英宗嚇的腿都軟了,坐在地上發抖,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望着王振。護衛將軍樊忠恨得咬牙切齒,一把揪住王振痛罵:“你這個狗太監,國家大事都壞在你的手裏,你跑不了了,今天我要爲天下人除害。”。隨即用鐵錘猛擊王振的腦袋,只聽砰的一聲,王振頭顱粉碎,腦漿和血一直濺到英宗的身上,最後樊忠戰死爲國捐軀。

揭祕:“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是誰? 第3張

護衛將軍樊忠

王振爲謀私利,視國事爲兒戲,一個太監,仗着英宗的寵幸,把文武百官和幾十萬明軍推上了絕境。但當時的明軍將士並沒有給祖國丟臉,隨同出征的大臣,英國公張輔、尚書王佐,鄺埜、內閣學士曹鼐,侍郎丁鉉,副都御史鄧棨,以下數百人全部壯烈殉國,不少人是從未經歷戰爭的文官,有的已是白髮蒼蒼的老人,全部手持軍器,戰死沙場。只有身爲皇帝的英宗,在敵人面前俯首就擒,他嚇得兩腿發抖,再立不住,只好由瓦刺士兵把他架走。

這次土木堡之戰,瓦刺軍只有2萬多人,50萬的明軍在英宗與王振的指揮下,竟然一敗塗地,死傷過半,騾馬損失20多萬頭,衣甲輜重全被敵人奪去。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土木堡之變”,這一慘痛教訓值得後人牢記。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