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記錄 > 古代戰役 > 揭祕:明朝“土木堡之變”爲何沒釀成悲劇

揭祕:明朝“土木堡之變”爲何沒釀成悲劇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六傳至英宗朱祁鎮,繼位時年僅九歲。明英宗是一個冥頑不化的少年皇帝,始終受太監王振操縱,終因宦官秉政,釀成一場大禍。

是時,朝廷無主,軍隊潰敗,城防空虛,貴族官僚陷入驚慌失措之中,人民遭受戰亂之苦。如何使明朝不亡,成爲舉國上下面臨的最嚴重問題。在這生死存亡之際,明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轉危爲安,避免了一場山河破碎的滅頂之災。分析其遇變亂而未釀成象北宋末年那樣的家破國亡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

立長君以絕敵望點擊查看更多圖片

八月,皇太后命J王朱祁鈺監國,代皇帝總管政事。九月,文武大臣請求皇太后說:“皇太子幼小,難負重任,國有長君,社稷之福,請定大計,以安宗社。”九月初六日,J王接受太后諭旨,即皇帝之位,並遙尊英宗爲太上皇,改明年年號爲“景泰”。這一措施表明“明朝喪君有君”,決心共赴國難。

於侍郎砥柱中流

于謙,當時任兵部侍郎,毅然以國家安危爲己任,“土木堡之變”後的政局多賴其維持。當J王監國時,侍講徐等主張遷都,于謙厲聲駁斥說:“誰主張逃跑就應斬首。京城是國家根本,如果朝廷一撤,大勢去了。大家還記得南宋的教訓嗎?”

揭祕:明朝“土木堡之變”爲何沒釀成悲劇

使明政府堅定了據守北京禦敵的決心。于謙一面加緊調兵遣將,加強京城和附近關口的防禦兵力;一面敢於主持正義,懲治馬順等王振餘黨。吏部尚書王直對於謙無限感慨地說:“國家危難,正需要您這樣的人才,最近遇上這麼多麻煩,雖有一百個王直,也是無能爲力啊!”

這年十月,瓦剌軍隊逼近北京城下,紮營於西直門外。于謙面對強敵,毫不畏縮,主張主動出兵,他親自帶一支軍隊出城,並命令關閉全部城門,以示有進無退的決心。他號令嚴明,身先士卒,軍心大振,經五天激戰,瓦剌倉惶撤退,北京保衛戰取得了勝利。

持正義軍民奮戰

土木堡之役,雖說是由於瓦剌使臣謊報使團人數,企圖冒領賞品和求婚被拒絕而引起的,但明政府削減賞金和馬價,拒絕也先(瓦剌首領)爲子求婚,只是也先發動戰爭的藉口,所以瓦剌方面是非正義的;而明朝軍民抵抗瓦剌進犯,保衛京城,是正義之舉,因而得到了全國軍民的支持。如西直門激戰時,居民都爬上屋頂,爭投磚石擊敵,喊聲震天。一些文臣武將也表現出非凡氣慨。如應天巡撫周忱獻計運通州糧,及時制止了“焚糧以絕寇資”的消極措施,保證了京城軍民的糧餉。

大同總兵郭登以少勝多,功績卓著。當時大同軍隊多戰死,郭登初進大同接受關防時,土卒能戰者只剩下數百人。他與士卒同甘苦,親爲士兵裹傷敷藥,並慷慨地說:“吾誓與此城共存亡,不令諸君獨死也。”這樣,將士同心殺敵,僅以八百騎打敗了數千瓦剌軍。

揭祕:明朝“土木堡之變”爲何沒釀成悲劇 第2張

所幸宦官不爲患

宦官興安起了積極作用。宦官無代不爲患,尤以明朝爲最。明自成祖朱棣開始重用宦官,宦官勢傾朝野。明英宗時的王振就是一個炙手可熱的人物,他可以事事不通過英宗,出語即爲聖旨。

明朝有個怪現象,有作爲的士大夫,往往有宦官相助才能顯示自己的才華。譬如於謙,如沒有宦官興安的大力鼎助,想爲國立功是很難的。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